第三節
作者:山水別院      更新:2020-09-15 13:33      字數:5290
  我在人生的後一半裏,大多數時間是在做老師。

  舞蹈老師,說起來也是老師。而且,因為更少的見麵、更多的身體接觸以及更少的量化指標,反而更容易和學生形成親密的關係。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年裏,我聽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小心思啊。

  在和孩子們相處中,有一件事情對我來說逐漸變得清晰明確了。這件事情,雖然說出來之後仔細想想覺得仿佛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沒有把它說出來,又好像潛意識裏總是給著相反的結論似的。這件事情就是,比起父母長輩,反而是同齡人對孩子們的影響更大。

  我看到過許多,明明來自同一個家庭,性格和處事方式卻有天壤之別的兄弟姐妹。因為舞蹈同其他的很多興趣愛好一樣,展現出了一種家族性聚集的狀態,所以我經常能見到手足一起來上課的。而在他們之中,雖然長相方麵的相似如此明顯,性格上的差別卻通常特別大。一開始,這些差異是如此不可思議,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出於好奇觀察了他們的朋友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很快就能從中找到答案。

  我自己辦的舞蹈教室,除了有不多的一些常年堅持來學習的學生以外,剩下的流動性都很大。每逢學校有文藝匯演之類的活動時,我還常常去擔任指導老師。雖然和孩子們不是朝夕相對,但接觸常常出人意料的深入。在我看來,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小小的年紀,就是相當孤獨的,似乎生活在家長、老師、同學們的包圍下,卻兀自散發著憂鬱的藍光。一個僅僅隻出現一段時間的和善的外人,比如我,是很容易被當作不同尋常的存在,成為傾訴的對象,而知道許多旁人不知道,或者明明如此顯眼卻不曾察覺的事情的。

  如今,我試著以明眼人的身份去回顧自己的人生,我也想搞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是如何形成的。雖說已經走到了接近生命盡頭的地方,但是把時間耗費在這種思考上,我卻覺得並非浪費。

  話又說回來了,這世界上有幾個人能想明白自己怎麽變成現在的樣子了呢?

  我該先從我的父母說起,雖然(按照我前麵的論述)他們的影響不大,但也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我爸爸一開始是以學徒的身份從鄉下來到鎮上的。在此之前,他是一個農家的二兒子,沒受過多少教育,家境不算好,就算按部就班地等著家裏給娶媳婦分家,生活也隻能過得和父輩一樣,沒什麽指望。離開家鄉之後他在鎮上唯一的一家米廠裏打工,這份工作據說是他自己在鎮上挨家挨戶敲門尋到的,他為了能找到工作當時不惜出賣力氣到處主動搭手幫忙幫人挑水劈柴,隻為了有人能給他指條明路。這些是他自己晚年時很愛拿出來說的往事之一。米廠的工作對於一個剛剛離開家的小夥子非常不錯,工作自然是力氣活,不過因為是吃食堂、住宿舍,所以工錢幾乎可以全攢下來。爸爸對於這段憑自己的努力跳脫固有的圈子的曆史頗感自豪,常常拿出來講述,以至於哥哥和我都聽得不耐煩了。

  後來爸爸得到了一個機會(至於是怎樣的一個機會,很出乎意料的,他竟然不像對米廠往事那樣熱衷於拿來講述,以至於我並不知道詳情。我隻隱約知道,所謂的機會,與常常來家裏做客的幾位伯伯叔叔有關係,我爸爸與他們的關係也始終是千絲萬縷的),並且抓住了,他成了一個建築承包商,並且賺到了很多錢。這些,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勇氣有魄力,也因為那個時代建築行業的蒸蒸日上。

  我媽媽從一開始就是個小學老師,教語文的,常年當班主任。(至於他們是怎麽認識並結合的,我雖然也很好奇,但是拿來問時總被以“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情”懟回來。這些疑問當然是在我小的時候,待我長到足夠資格去考察這些往事的時候,我又忙於自己的生活而無暇與父母閑聊了。)媽媽當然並非一生下來就是個老師(就連爸爸媽媽,也是從小孩子長成的,這一點我很早就意識到了),我這樣說的意思是,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就一直是個老師,並且在那之前和那之後的很長時間裏,她都一直是個老師。我的媽媽,是一個真正的“為了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的人。

  因為爸爸很會賺錢,而媽媽又很忙,所以我小時候家裏有保姆,也就不奇怪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大約也是做的最長的一位保姆是胡阿姨,她家住在附近的鄉下,好像和媽媽有點沾親帶故的關係。胡阿姨每天早上來我家,傍晚媽媽下班回家後她就走了,回自己家了。胡阿姨的家,我想我是去過的,小孩子並不會覺得房子破舊什麽的,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在外麵廣闊的天地和許許多多的會動會跑的活物上麵。現在回想起來,來自不同環境的小孩子湊到一起玩耍時,倘若沒有大人從旁“解說”,小孩子大約是要相互羨慕的——也可以看出,覺得自己沒有的東西好像就更好,可能是人的天性。就連像小公主一般長大的我,也曾經有過哭著鬧著非要到胡阿姨家去捉貓逗狗的經曆吧,小孩子好像都挺喜歡它們的,但是等到長大了,心思似乎就被別的樂趣吸引走了。

  (長輩之中)除了爸爸媽媽胡阿姨之外,最常見到的是爺爺奶奶,他們住的地方一開始是鄉下,後來也集中拆遷成單元樓了,沒什麽意思。

  爺爺奶奶倒是經常把他們曾經的家掛在嘴上,述說它的方方麵麵的好,但是那都是在我出生之前的事情了。以前的家所在的地方,集中拆遷之後成了新建的機場,連不大的山丘都被統統刨平了,一丁點兒曾經是人丁興旺的村莊的痕跡也找不到了。還記得小的時候,有一年暑假爸爸說要讓我看看以前的家,結果好不容易爬上高高的山頂,也隻能看到縱橫的寬闊的飛機跑道,除此之外別無他物。那時是我最初產生這樣的感覺:人類自以為何等堅固的種種工程,其實又何嚐不是脆弱無比的。難道這看似龐大的跑道,就能夠千秋萬代了麽?

  我在心裏勾勒出爺爺奶奶的舊家的樣子,隻能以胡阿姨的家作為藍本,因為我沒有別的參照物。而西方文學作品裏麵的莊園,是不足以拿來當做參考的,因為它們完全是不同的東西。

  其次是伯伯大媽姑姑姑父們,在爺爺奶奶還健在的時候,還算經常走動。等到這兩根把大家拴在一起的繩子撤走了,也就更加疏遠了。就算是時有走動的年代,也總之是那種你見到麵之後叫一聲就可以不管的角色,沒有什麽好稀罕的。

  和親戚的關係大抵如此,媽媽的老家很遠,她是孤身一人被分配到這裏上班的,所以和媽媽那邊的親戚走得更遠。印象中還是有幾次的,和媽媽一起跋山涉水、舟車勞頓地去看望外婆(為什麽總是光說看望外婆,而完全不提及其實那時還健在的外公呢?)光是在路上就要花上差不多一整天時間,有時候沒有趕上合適的車,隻好在路上再住一夜。媽媽通常是趁著暑假帶我去,天氣熱得讓人暴躁,雪糕一根接著一根的吃。但還是羨慕爸爸和哥哥,他們一個因為要工作,另一個因為要上課外班,總是有走不開的理由。

  對外婆和外公的印象,更是淺到幾乎褪色了。我是嬌生慣養的小女兒,不像許多同齡人那樣被甩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過。這也許從教育學角度來說對我的性格心理是有好處的,但也使我缺失創建“隔代親”同盟的機會。往後的日子,聽到許多同齡人,乃至晚輩時常回憶起記憶中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羨慕的心情我當然也是有的。

  我是後來才發現的,一般的家庭,比起爸爸的親戚,總是和媽媽的親戚相處得更親密得多。我們家顯然是個例外,這種例外,無疑是地理的距離造就的。如果有得選擇,我想我媽媽一定還是更喜歡同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往來。隻可惜,她孤身一人背井離鄉,能找到一個接納她的大家庭來融入其中,也很幸福了。但實際上,由於媽媽對伯伯大媽姑姑姑父們那種若隱若現的疏離感,親戚關係遠不如表麵看來那麽親密。總而言之,我是在一種不甚親密的親戚關係中長大的。親戚中的長輩們對我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前麵已經說過的,長輩對孩子的影響,原本就不如夥伴的影響強烈。對我來說,長輩們的存在無非是平時的一個稱謂加上逢年過節的一個紅包,沒有什麽了不得的。而親戚裏麵的同輩,也就是堂哥、表姐、表弟、表妹——他們的存在感也並不比他們的父母強烈多少(多多少少還是強一點的)。

  堂哥是伯伯大媽的心頭肉,隻比我大兩歲,比我哥哥小五歲。可以想象在我哥哥已經出生而堂哥還沒有出生的那五年裏,伯伯大媽生活在何等煎熬之中。據說(我當然是從媽媽那裏聽說的,言語之間洋溢著她的自豪感)他們早些年求醫問藥的程度並不亞於若幹年後的小姑和小姑夫,好在他們得償所願了。

  伯伯大媽對堂哥十分溺愛,就連我這個小公主也看得出來。堂哥的要求,無論多麽奇怪,多麽不講道理,伯伯大媽總是盡量滿足,倘若迫不得已降了級,還要滿臉愧疚。倘若堂哥在心情好的時候,不爭不吵地接受了他們自作主張的降級,他們幾乎要拿出感恩戴德的態度來。那些情形,是我親眼所見的,也就是說,在有旁人在場的時候他們尚且這樣一點兒為人父母的尊嚴都沒有,真不敢想象關上家門的這一家三口是怎麽相處的。

  以我現在六十多歲的年齡來看,那時的堂哥毋庸贅述是個討厭的男孩子,而現在則是個相當討厭的老頭兒。總之,溺愛這種教育方式是教育不出來好孩子的。堂哥的人生中,也吃了不少苦頭,我想,對於伯伯大媽無原則的溺愛,他恐怕也有怨懟的時候吧。

  表姐和表弟是大姑姑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有個我,還得感謝表姐。大姑姑生了表姐之後,我爸爸去看望她們,逗弄了表姐之後,他無論如何都想再要個女兒,對媽媽又拿出了死皮賴臉、軟磨硬泡的功夫。(之所以有個“又”字,是因為我總感覺爸爸媽媽的結合就是這樣來的。)於是工作忙到抽不開身的媽媽也隻好退讓——如此這般,世界上才有了我。

  表姐的人生,前麵已經說過了,大抵不怎麽幸福,如今恐怕還孤苦無依地獨自生活著。

  至於表弟,他對我來說就像是另一個星球上的來客。

  大姑父是在表姐出生後不久生意上出問題的,“災星”這頂帽子於是不由分說地被扣到了表姐頭上。(在我媽媽“客觀”的描述裏,大姑父的生意出問題,完全是因為他自己腦袋缺根弦,一點兒防人之心都沒有。)而對於三年後出生的表弟,雖然家裏的經濟狀況並沒多大好轉,但也許是全家人已經習慣了清貧,倒把表弟的出生當成了一件大喜的事情。

  在我的記憶中,表姐總是一副戰戰兢兢的表情,時不時偷偷地拿眼睛瞅她的爸爸媽媽甚至弟弟,而表弟呢,總是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仿佛他本人與這個世界沒什麽關係似的。

  好多年後,從表姐的講述裏我得知她的這位弟弟心腸如何好、如何盡一切所能地幫助姐姐姐夫和外甥們,我還知道這位弟弟終身未娶,直到如今還獨自生活在一個對我來說很陌生的城市裏(從這一方麵來說,我覺得我們倒是誌同道合。但我有我的原因,他的原因我是不得而知的)。所以,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就連回憶過去影像裏的那個宛如“出離”一般的表弟,也覺得他閃現著智者的光芒。不過,誰知道呢?這個世界上,誰又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呢?人們分明,連自己都不甚了解啊!

  再就是表妹,前麵已經說過的,我幼年時不怎麽瞧得起她,覺得她是個馬屁精。實際上,她非常熱心,做起事情也特別靠譜,向她求助的事情沒有一件不能得到解決的。之後的很多年,我也算是在社會上遊走了一圈,見過了許多各種各樣的人,才知道表妹的這種踏實有多難得。而後來,當我們成了各自有心事的成年人時,想要重新建立欠缺的友誼就幾乎不可能了。

  在外界看來,表妹可能是我們這一群人裏麵,到晚年時生活最幸福的一個。她在最美的年紀嫁給進了一個開超市的人家,在超市收銀台的後麵,度過了自己人生的大多數時光,甚至在那裏哺育了兩個孩子。直到多年之後,她把這接力棒交給了自己的大兒媳婦,一如當年她的婆婆交給她一樣。那之後,表妹還是盡量在超市裏幫忙,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收銀之外還有很多——就連這一點也同她婆婆一樣。

  回憶他們的時候,我才發現,就算一個人真真切切地站在你的麵前,也一點兒不能影響你提前知道的消息帶給你的思維定勢。因為媽媽告訴我伯伯大媽溺愛堂哥,在我看來,堂哥就真的囂張跋扈;因為媽媽告訴我大姑大姑父拿表姐當災星看,在我看來,表姐就真的戰戰兢兢;因為媽媽告訴我表妹是撿來的孩子,在我看來,表妹就真的不像我們家的人。

  真過分,人看似有眼睛有耳朵,有的時候,卻又好像沒有似的。

  我甚至,不能不想,倘若我沒有聽媽媽“劇透”過這許多,是否堂哥、表姐、表妹在我眼裏就能夠不一樣了呢?有無可能,我就能同他們發展出親密的友誼來呢?

  我活了一輩子,唯一想明白的一點就是,“倘若”這種針對過去的假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既然沒有發生,而我們又不可能改寫曆史。

  但我之所以要寫這些,寫這些與我並不親密的親戚家的孩子們,是為了展現出一副真實的麵貌。前麵已經說過了,我媽媽是一位資曆很深的小學語文老師,而我(和哥哥)自然沒有任何不去她所供職的學校(實際上,是鎮上最好的中心小學)就讀的理由。而這就使得我的同學們、甚至老師們,對於我來說都成了和親戚以及親戚家的孩子們差不多的存在——媽媽會把關於他們的許多事情講給我聽,不論我想不想聽。實際上,那個時候的我可能是很感興趣的,因為覺得知道得多就高人一等。

  總而言之,即便是在同齡人裏麵,我也是沒有什麽親密夥伴的。因為在認識他們之初、了解他們之前我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為他們貼上了標簽——這絕不是一個能讓你享受友誼的好習慣。

  同齡人夥伴的缺席是一方麵,另一方麵,人又是需要夥伴的,所以我想,向往並接近哥哥和他的朋友們,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