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井下圓洞,青銅輪盤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3      字數:2105
  “這外型吧,確實是一口井,但井下頭這結構······”吳奪看清楚之後開了口,“這簡直是一個地下河水利小樞紐工程啊!”

  吳奪之所以這麽說,還因為進水口、出水口、以及形成的“小瀑布”,並不是井下結構的全部。

  除了進水口和出水口,在底麵的中間,還有一個很奇怪的類似底座的東西,但是已經不成型了。

  這東西是石質的,因為隔著水流,所以看不太真切,感覺它的底部應是和井底相連的。

  這東西現在已經基本受不到水流的衝擊了,隻有靠近出水口的一處邊緣還能被水流的外側“蹭”到;而這一邊,也和另一邊明顯不同,是非常滑順的圓潤之形。

  “這東西應該是個底座,上麵本來還有結構,但是現在,都已經給水流衝沒了,看不出原先是什麽了。”吳大誌反複觀察之後說道。

  大家都點了點頭。

  吳奪又指了指位於“小瀑布”側麵的位置,“這個處理過的洞口,會是幹嘛的呢?”

  在小瀑布的側麵,還有一個圓形洞口。

  這個圓形洞口的直徑有個三米左右。

  其實三米左右對一個人來說那是夠大了,但是方形出水口和進水口的邊長足有五米,對比之下,就顯得這個圓形洞口小了。

  而且,這個圓形洞口上還有一個青銅“輪盤”。

  類似於自行車輪的結構,隻不過沒那麽多“輻條”。居中是個略扁的圓柱體,圓柱體的側麵上插了一圈青銅杆。

  吳奪數了數,青銅杆一共十二根,一端固定在中間的圓柱體上,一端頂在了洞口的洞壁上。

  因為圓形洞口直徑有三米,青銅杆也並不粗,直徑不過六厘米左右,所以十二根青銅杆還是比較稀疏的。

  但是,在青銅杆上,還有許多長短不一的尖刺,讓青銅杆如同細版狼牙棒一般,這就使得這個青銅“輪盤”有一種“防守”嚴密的感覺。

  這個圓形洞口的高度,和出水口差不多,甚至因為小,還顯得略高一點兒;加上在出水口的側邊,所以出水口的水流基本不能直接衝擊圓形洞口的青銅“輪盤”。

  可即便如此,在如此潮濕的環境裏,青銅“輪盤”也應該鏽跡斑斑才對。

  但鏽得卻並不重。

  而且在青銅“輪盤”上,倒是好像有一層暗黃色,綠鏽隻是星星點點出現在這一層暗黃色之中。

  這種暗黃色,肯定不是青銅器的“原銅光”之色;而且更像一層漆,還不是很潤的漆感,而是如同幹裂的漆麵,上麵還有不少斷紋。星星點點的綠鏽正是出現在這些斷紋之中。

  四人最後都把燈光和目光定格在這個“輪盤”上。

  從井台到洞口,不過數米,青銅“輪盤”可以基本看清楚,但因為遮擋和角度問題,卻看不到圓洞內有什麽。

  “就我們掌握的情況,這個洞是幹什麽的,很費猜,但是應該進去看看!”吳大誌緩緩說道。

  雖然語速慢,但是語氣之中,卻好似帶著一絲興奮。

  “對!”其他三人異口同聲。

  他們也帶著一絲興奮。

  這全都是因為青銅“輪盤”上的那層暗黃色。

  這個圓形洞口,應該也連通地下河;估計因為受到揚州鼎改變地氣的影響,火生土,才形成了這種暗黃色。

  圓洞之中的結構,很有可能出現關於揚州鼎秘藏之地的線索。

  “要是能直通揚州鼎秘藏之地,那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吳奪又補了一句。

  吳大誌不假思索擺手,“秘藏揚州鼎,確實比興建獨山大塚要晚得多,比安葬末代越王無疆也要晚,但,肯定不會是從這裏進來的,從青銅門的開啟就知道了。”

  “從上頭進來不可能,但是從出水口或者入水口呢?當年的水流或許不這麽大呢?又或許,還可能出現‘斷流’的情況呢······”吳奪跟上。

  吳大誌笑了笑,“臭小子,你就想著能一蹴而就了是吧?從進水口或者出水口,也得拿掉青銅‘輪盤’才能進去啊。現在看,青銅‘輪盤’不像被拆掉過。”

  吳奪剛要開口,吳大誌又道,“我並沒有否定進入洞口能找到秘藏揚州鼎之地的可能性,隻是說不太可能從這裏進來。但是,卻有可能在中間某個地方,借用了一段洞口之內的通道!”

  吳奪也笑了,“我還沒說完呢,正要說借用通道也有可能。”

  “這確實是最好的結果。”吳大誌深吸一口氣,“因為,秘藏揚州鼎之地真正的入口,很可能早就沒了。”

  此言不虛。

  大家也都明白,如今的鏡湖和古鏡湖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在吳大誌劃定的一個大範圍之內,現代建築密布,原先的入口,堵死、垮塌、毀掉的可能性極大。

  “肥哥?”吳奪扭頭看向一側的化肥,“這地方,可能連通秘藏揚州鼎的秘藏之地麽?”

  化肥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而是回頭看了看進來的通道口。

  “好吧。”吳奪明白,化肥一時也判斷不了,而且它建議現在先回去。

  葛亮接口道,“下去並不難,吊根繩就行。但是這個青銅‘輪盤’,得拆掉才行,咱們沒帶相應的工具。”

  眾人點頭。

  確實,這青銅‘輪盤’看起來挺牢靠,沒必要的工具不行,他們要拆,隻能帶著工具再跑一趟。

  好在下次再來,就輕車熟路了。

  “我先下去仔細觀察一下,這些青銅杆是怎麽和洞壁連接的。”權浩然開口。

  “好,我們先準備。”吳大誌點頭。

  攀援繩他們是帶了的,而且不止一根。而且下到圓形洞口並不深,繩子的長度是足夠了。

  他們先用了一根繩子,環繞井台的台階一周固定,而後又用另一根接牢。

  權浩然在身上固定好繩索之後,順著有圓形洞口的那一側井壁下去了。

  吳奪和葛亮負責控製繩索,吳大誌則在井台邊探看,觀察通聯。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先聽哪個?”權浩然看了一陣子之後,衝著井上喊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