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地下河連通的風水設置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3      字數:2110
  “這時候了你還幽它一默。”吳大誌旋即接話,“先說壞的吧。”

  “壞消息就是不止一道青銅輪盤,除了洞口這道,裏頭還有一道,目測相隔十米左右。”

  “一共兩道?”

  “目前看是這樣,但是再往裏······”

  吳大誌打斷了權浩然,“好了,具體情況上來再細說,好消息呢?”

  “好消息就是,第一道青銅輪盤,並不是青銅杆嵌入洞壁,而是頂住的。”

  “頂住?”吳大誌略略一怔,“還是上來說吧,既然不止一道青銅輪盤,這次估計搞不定啊。”

  “好,我再從縫隙仔細遠觀下第二道青銅輪盤,盡量多掌握點兒情況,上的時候我再打招呼。”

  ······

  權浩然上來之後,先是休息了一會兒,年紀大了,吊在下麵一陣子,還真有點兒受不了。

  “聽你這意思,還不一定是兩道青銅輪盤,說不定好幾道?”吳大誌問道。

  “第二道肯定能看到,但是第二道往裏還有沒有,實在沒法看,就不好說了。”權浩然應道,“但我感覺,第一道和第二道之間十米通道,好像是個‘銜接’。”

  “銜接?”吳大誌一聽,“你的意思是,這之間的通道,連接了兩個空間?”

  “差不多就是這意思。”權浩然點頭,“我是想說,如果是這樣,那麽估計就這兩道青銅輪盤了。”

  “看來,今天肯定拆不了青銅輪盤了?”吳大誌問道。

  “嗯,拆不了,有點兒複雜,我得好好介紹一下。”權浩然應道。

  吳大誌抬抬手,“走,咱們去看看其他三個門裏的空間,然後就返程;邊走邊看邊說,節省時間。”

  四人又分別進了其他三個門。

  果然和分析的一樣,都是石室,但是空空如也。

  兩側不帶石門的石室,很可能是留給勾踐陪葬者的墓室。但為什麽不帶石門,就不太容易揣測了。

  而其中帶石門的,應該就是原本設計安葬勾踐的墓室,最大,而且還帶有兩個耳室,但是同樣空無一物。

  石門不僅是開著的,而且並未發現封門之物。

  看來,青銅門隻留“一次性”開啟方式,本是想安葬之後接著封閉墓室,完成之後,便徹底封閉青銅門。

  確定再無新發現之後,四人和化肥就此回返。

  “第二道青銅輪盤,雖然看不太真切,但我感覺,應該和第一道青銅輪盤一樣,是青銅杆頂在洞壁上,而不是嵌入。”權浩然一邊走一邊介紹。

  吳奪接著問道,“您說的頂住,是怎麽個‘頂’法兒?”

  “就是青銅杆的頂部,帶著略呈弧形的扁圓結構,頂在了洞壁上,而不是和杆部同樣粗細。”

  吳奪又問,“您確定這個扁圓結構裏頭沒有‘釘子’之類的?”

  權浩然解釋道,“我也很奇怪,如果隻是尺寸正好、如此‘頂住’,這麽多年過去,怎麽也會有鬆動的跡象吧?所以我還用軍刀簡單試了試,扁圓結構和洞壁結合處,好像有彈性!”

  “彈性?”其他三人異口同聲。

  吳大誌接著問道,“這麽說,青銅杆裏是有類似彈簧的結構?”

  “對。”權浩然進一步介紹,“而且應該彈力很大。我試的時候,那種感覺很微妙。要不是我對青銅屬性了如指掌,也不敢有此判定。”

  “兩千多年依然有彈力的‘彈簧’?”吳大誌捏了捏下巴,“這有點兒·····”

  “咱們尋找九鼎以來,遇上的稀奇事兒還少麽?”權浩然砸了咂嘴,“青銅杆之中,必定有特殊材料,而且應該是金屬。揚州鼎的事兒結束之後,我得讓龐局開個便門,讓我研究研究。”

  吳大誌笑了笑,“行啊,我也幫你說說。揚州鼎也是最後一塊硬骨頭了。”

  此時吳奪說道,“這個設計挺蹊蹺。如果是想封死,沒必要弄青銅輪盤,而且還不是固定死的,而是用彈力支撐;如果不想封死,卻又在青銅杆上弄了那麽多尖刺。”

  權浩然在下麵的時候就琢磨過,就此詳細應道:

  “從這個設計來看,不想徹底封死那是肯定的。

  而采用彈力支撐卻不是嵌入固定,有可能是怕在洞壁打釺鑽洞會影響這處結構的穩定性。

  至於加尖刺的設計,有可能是防動物的,對麵的空間,應該不存在人能進去的入口,但卻可能有某些動物出現。

  再或者,尖刺隻是設計上的嚴密性······等等,都有可能吧。”

  吳奪點點頭,“如果是這樣,主墓室和這個對麵的空間連通,也隻能‘通氣’了。這為什麽要‘通氣’······”

  吳大誌接上了,“你都說了‘通氣’了,那就很有可能是為了‘借氣’!”

  “您的意思是,對麵的空間之中,也有一個類似‘五行俱全小溶洞’一樣的福地?”

  “不僅如此,如果真有一個對麵的空間,那麽其中也應該有地下河經過!而且可能會形成特定形態。”吳大誌應道。

  一直在思考的葛亮這時候開了口:

  “這口井下,雖然原先被水流衝擊的底座上的結構已經不成型了,但必定是一個風水設置。

  這個風水設置引流了地下河水,應該是多個和地下河連通的風水設置的其中之一!

  我們經過的墓道石橋、祭壇島,同樣都是其中之一!

  而您說的對麵的空間可能會形成的特定形態,應該也是其中之一。”

  吳奪聽葛亮說完,登時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沒錯!這條地下河對於獨山大塚來說,既是一條‘玉帶’,又是一條‘護城河’。”吳大誌撚動手指,“藏水於山,山水共勢;山中坐墓,地水繞墓。當年獨山大塚的風水設計,委實是高啊!”

  “可惜啊!石乳停滴,一個最重要的風水核心失去了原本的價值。”葛亮接口道。

  吳奪也道,“而且還早不停、晚不停,獨山大塚基本完工了,停了!”

  “人算不如天算。”吳大誌擺擺手,“我門目前也隻能算推測,盡快拆掉青銅輪盤進入裏麵,才是工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