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開門大吉,巨闕贈禮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4-26 19:33      字數:4549
  “再過半小時也沒變化。”吳大誌微微一笑。

  龐統聽了吳大誌的話,眼神略略一變,但看到吳大誌微微一笑的表情,便直接問道,“老爺子,要等多久?”

  “半個小時不行,一個小時差不多。”吳大誌接著解釋道

  “斷了連根之後,陣內殘留的木性會在五行作用下逐漸消解,一個小時,也就是半個時辰,隻是我猜測的最短時間。

  不過,最長應該也不會超過一個時辰,因為這個陣法,肯定借助了地氣,一個時辰就是一個地支······”

  龐統聽完,“那您現在看的是?”

  “現在沒什麽可看的,是我想看著等罷了。”

  “哈哈哈哈。”龐統大笑,“還是鋪上東西,擺上吃喝,這樣等吧。”

  他們已經吃了晚飯了,不過車上還有吃食和飲料。

  大家剛坐下,龐統的電話響了,是李山打來的。

  運送冀州鼎的車輛其實早就備好了,本來預估今天用不上。但是李山此時還沒接到他們回返的電話,便主動給龐統打電話,問運送車輛是不是今夜能用上。

  “隨時待命!”龐統又問,“對了,我讓偵查組查的那輛帕傑羅,有眉目了麽?”

  “還沒有。不過根據監控顯示,在去那裏之前的時間點,這輛車在縣城出現過。離開那裏之後,我們還沒有線索。您也知道,除了縣城和部分國道,別的地方也沒監控。”

  “好,我知道了,隨時聯係吧。”

  天黑了。

  沙漠裏白天很熱,晚上很冷,好在有所準備。

  一個小時過去了。

  他們已經在這個區域的四個點擺上了探照燈,燈光的方向,都是衝著中心點;這片範圍內,不說亮如白晝,但起碼憑空出現什麽東西是很容易看到的。

  不過此時並無任何變化。

  大家也都坐不住了,紛紛站起來等。

  又過了半個小時。

  “起霧了?”吳奪忽然發現,這片範圍的中心位置,好似在燈光下嫋嫋升起了霧。

  “黃霧“。

  “霧”越來越大,最後變成了籠罩這片範圍內的中心區域。

  這個中心區域比吳大誌圈定的範圍要小,直徑大概十米左右。

  “這不是霧,這是塵。”吳大誌接口道,“木克土,木性一除,土性加劇,先起沙塵。”

  “老爺子,那我們?”

  “等到塵埃落定。”

  ······

  “黃霧”漸漸消散。

  最終,一處方方正正的院落,出現在了眾人麵前!

  “走!”吳大誌帶頭走向這處院落。

  吳奪又激動了,甚至聽到了自己的心髒發出“撲通撲通”的聲音。

  這不光是因為終於找到了秘藏冀州鼎的所在,還因為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到了院牆前,吳大誌和大家先轉了一圈。

  這處院落的牆根下,不是黃沙,而是土層,就好像多年來沙漠的侵襲並沒有影響到它一般;若是按照正常的變化,它即便被隱藏,如今也應該在“坑”裏才對;“坑”的周圍,是後來累積的沙層。

  院落就在眼前,吳奪肯定不會再去想這個。如此陣法,本來就是匪夷所思的。

  院子是個正方形,邊長大概有十米。

  院牆高約兩米半,塗了黃泥。黃泥隻是對當時塗抹的猜測,因為現在是“泥殼”,有種經過“窯燒”之後陶器的感覺。

  這個院落並不是傳統的坐北朝南的布局,而是坐西朝東,院門在東側院牆的正中。

  院門的結構很簡單,頂部就是比院牆略高一點兒,搭了一塊長方形石板。

  木門,雙開。門上有一對青銅輔首。木門和門檻都是胡楊木的。

  兩扇木門的輔首下麵,各刻了兩個字,拳頭大小。

  這四個字,不僅吳大誌認出來了,幾乎所有人都認出來了。

  或者說,其他人根據形象而簡單的字形,又結合刻在門上,猜也能猜出來。

  這四個字是開門大吉。

  吳大誌笑了,“開門大吉!”

  “開門大吉!”大家一起笑道。

  聲音不小,在空曠的無人區,傳出了好遠。

  “龐局,你來!”吳大誌抬手。

  “老爺子啊,我明白您的意思。不過這裏都是自己人,您最年長,還是您來吧。”

  吳大誌看著龐統,“那我就真的來了?”

  “請!”

  吳大誌先推了推門,推不動,感覺阻力就在輔首所在的橫線上。

  隨後,他便伸手搭上右側輔首下的銅環,抬起和門麵垂直,而後向右擰動。

  門後傳來“啪嗒”一聲,像是木栓反轉扣落的聲音。

  接著,門便能推開了。

  吳奪心說,好嘛,這和農村常見的門環一樣,裏頭是活的條狀門栓;在門外擰動門環,便能開門。當然,下方還會有內門栓,如果從裏麵插上內門栓,外頭就開不了了。

  院內有正房三間,一門兩窗;左右各有廂房兩間。

  不管是正房還是廂房,都不貼牆,和院牆有個一米多的距離。

  所有的房屋和院牆一樣,都塗了黃泥,也都好似經過“窯燒”一般,表麵有種陶器的感覺。

  不過,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房子,而是院子中間的一個“池子”。

  這個“池子”有兩米見方,平於地麵,但是四周砌了青石。

  “池子”裏沒有水,而是堆滿了發黑的朱砂;“池子”正中間,有一處凸起的青石“石嘴”,如同一個啤酒瓶子;不過“嘴”的口徑肯定比啤酒瓶子大,直徑大概五厘米左右。

  “知道他們是怎麽引火的了吧?”吳大誌看向葛亮,“小葛你猜對了,燃料就是地下天然氣之類的氣體,不過現在已經熄滅了。”

  葛亮點點頭,“他們發現了地下冒出的可燃氣體的的孔洞,用石嘴加以改良和控製,然後通過引線什麽的引到胡桃樹的範圍,等到天雷來襲,便點燃了石嘴中的氣體,陣法遂成!”

  “未必是等到,他們有如此陣法神通,說不定能作法請雷。”吳大誌指了指“池子”裏的朱砂,“不知道這地下氣體是什麽時候斷的,但是他們準備了朱砂,受到‘地火’長時間烘烤之後,便能持續發揮火性······”

  吳奪看著“石嘴”,聽他們說這個,也忽然想了起來,好像有處地方的一個村莊,名叫“地火村”,有好幾個土坑,土坑裏的火焰常年不滅,一直燃燒,刮風下雨都不滅;村裏還有人說,至少燒了六十年了。

  也應該是地下天然氣之類的東西。

  “咳咳。”龐統咳嗽兩聲,岔開了話題,“老爺子,這裏沒什麽危險了吧?”

  “沒有了,都開門大吉了。”吳大誌揮揮手,“咱們先把院子裏探查一遍再進屋吧。”

  現在他們看到的院子,除了這個“火池”,什麽都沒有,幹淨得很,不過屋後還沒看。

  結果,在三間正房的後麵,他們又發現了一口井。

  這口井很奇特,因為井口是封閉的,還不是加了“蓋子”之類的,而是完全砌死的一個井台。

  吳大誌點點頭,“此陣的水性和木性一樣,都是從地下走的,所以挖井見水之後,‘井口’得封死。”

  吳奪心想,此井必定很深,直通羅布泊下方深處的地下水,要不然若是幹涸,陣法早就破了。

  院子裏再無其他,吳大誌主張先看廂房。

  其實不管是吳大誌,還是其他人,都認為冀州鼎藏於正房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所有人都同意先看廂房。

  這種心理也不奇怪,進了院子,冀州鼎就有點兒囊中之物的感覺了;既然來了,那就都看全,別落下;重頭戲,留在最後。

  兩側各兩間,一共四間廂房,其中三間啥都沒有,隻有一間有東西。

  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石匣,就這麽安靜地躺在廂房正中的地麵上。

  石匣是白色的,有些瑩潤,但肯定不是白玉。吳奪細看,像是蛇紋石的結構,也不是普通石材。

  石匣長將近一米,寬約十幾厘米,看得出來就是常見的扣蓋,又叫天地蓋。

  “開?”龐統笑著看向吳大誌。

  “這次龐局你來吧!”

  龐統這次又推辭了,“我這個大肚子,蹲下都麻煩,小吳和小葛一起吧,倆小夥兒,一人一頭抬蓋,穩得很嘛。”

  吳奪和葛亮推讓,吳大誌笑道,“龐局是總指揮,怎麽不聽指揮了?”

  最後,吳奪和葛亮一起抬起了石匣的蓋子,不算費力。

  石匣中,居然放著一把青銅劍!

  這把劍比常規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都要大。

  劍長將近八十厘米,劍的最寬處將近十厘米,劍脊最厚的地方,怕是得有三厘米上下。

  劍身和劍柄的銜接處是自然內收,劍柄則成圓柱形,上帶三道圓箍,劍柄尾端則是一個直徑僅比劍身寬度略窄的大圓箍。

  整個劍身黑沉沉的,劍鋒都沒有什麽光芒。在強光手電的照射下,也隻能隱隱看出深褐色的暗紋。這些暗紋好似沒什麽規律,如同斷裂山石的縫隙。

  吳奪正在劍柄那頭,放下蓋子之後,就此握上了劍柄。

  不料,入手十分沉重,差點兒把手腕子給閃了。轉而改成雙手持握,這才比較穩地將此劍拿起。握劍走動,都有點兒吃力了。

  權浩然一步趨前,在吳奪旁邊細看此劍。

  “這,不會就是他們留下的好東西吧?”龐統看向吳大誌。

  “應該是。”吳大誌忽而明白了,“原來此陣的金性,不是冀州鼎兼顧,而是這把劍啊!陣破了,此劍在陣法內也就沒用了,正好留給取鼎之人。”

  葛亮點點頭,“由此看來,冀州鼎在陣內,沒有五行的作用,所發揮的,隻是屬性的牽引和平衡作用!”

  吳奪雙手握住此劍之時,也啟動了“聽力”。

  ······

  “什麽?巨闕?!”

  在吳奪說出自己的鑒定結論時,眾人大吃一驚。

  “此劍確實是春秋末期的青銅劍,表層處理雖然比較暗沉,但和越王勾踐劍本質類似;而且有些特征和傳說中的巨闕劍能吻合······”權浩然沉吟著和吳奪對視一眼,“巨闕的可能性,還真的有······”

  “我也隻是個人看法,龐局在這裏,回頭請專家‘會診’吧!”吳奪和他對視,心照不宣。當年這幫奇人異士,既然有了魚腸,弄到巨闕也不稀奇。

  春秋末期一代鑄劍大師歐冶子,平生鑄劍,有“五劍”最為傳奇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因這五把名劍都是為越王所鑄,故又稱越五劍。

  巨闕和魚腸一樣,如今隻剩下傳說了。

  別人許是將信將疑,但是吳奪既然“聽”了,那便能完全確定這就是巨闕劍!

  沒想到,越五劍中的魚腸和巨闕,居然都被這幫人弄走了,而且都“留”給了取鼎的後來人。

  “這就算不是巨闕,如此春秋重劍,也必定非同凡響!”龐統按捺著興奮之情,“此行沒想到還有如此贈禮啊!”

  此時,寧霜卻又去仔細看了看那個石匣。

  石匣表麵很是光滑,沒有什麽紋飾和痕跡。可是,當寧霜費力將石匣翻了個身,卻發現,石匣底部刻了字!

  “快來看!”寧霜立馬喊道。

  石匣底部,刻的字還不少,一共十四個,豎成一列。

  吳大誌立即上前蹲下身來,權浩然也蹲在了另一側,其他人辨識這種戰國末期金文的水平自是沒法和他倆比,自覺往後讓了讓。

  吳大誌從第一個字開始看,權浩然卻指著最後兩個字大叫一聲“果然是巨闕!”

  其實,這最後兩個字是“钜缺”。

  巨闕,最初好像真應該叫钜缺。現在叫巨闕,不知是從古代何時起約定俗成的。

  巨闕是歐冶子所鑄,命名卻是越王。

  隨後,吳大誌將這十四個字全部認了出來,其實也是對“钜缺”的解釋。

  這十四個字是穿銅絕鐵,胥如粢米,越王故曰钜缺。

  當然,這十四個字是那幫奇人異士刻的,可人家是戰國時期的人,又得到了巨闕劍,那是很有發言權的。

  這十四個字的大致意思是用此劍穿銅也罷,斷鐵也罷,都如同砍米糕一般,所以當時越王為之命名“钜缺”。

  “钜”的意思是堅硬的鐵,這把劍能使堅硬的鐵“缺”,才叫“钜缺”。

  這把“钜缺”,就是傳說中的巨闕,已經消失很久很久的巨闕。

  取鼎之前,竟見巨闕;眾人的情緒,在走向三間正房的時候,已經被烘托到了一個極高的點。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