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節
作者:邈邈一黍      更新:2020-07-11 11:22      字數:5495
  而事實上,哪怕在魏時沒有被封爵之前,對於他這個小小的商人來說,也是高高在上、平日裏根本就接觸不到的人物。

  黃學林倒是很能夠適應這種落差,哪怕是在剛剛認識的時候,魏時在這一群同窗裏就屬於鶴立雞群的,即便那時候小,可也清楚這樣的人日後肯定能夠出頭。

  也就是在魏時十歲那年,從嫡長子一下子變成了庶長子,想吃點好的都得私底下從外邊買,那時候是兩個人之間差距最小的時候。

  想想還挺讓人感慨的,怕是當年燕縣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魏時可以做到今天這種程度。

  何先生當年最看重的就是魏時了,甚至前些年去世的時候,還特意提了一句,這是此生教過的最得意的學生。

  那會兒他可不在燕縣,也是已經很多年都沒有再見過何先生了,這句臨終之語,還是輾轉從旁人那裏聽來的,死者為大,應當不會有人杜撰這些。

  所以這次見魏時,他也有把何先生的這句話轉達。

  比起老家就在燕縣的黃學林,魏時才是沒怎麽見過何先生麵的人,他上次回燕縣,還是十五歲那年,今年他可都已經三十五了,差不多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沒再見過昔日的老師和同窗了。

  也就是跟黃學林,在那之後又見了兩次,可也不是在燕縣,而是在江佑府,一次是他回鄉祭祖,一次是祖母去世。

  現在再想想這些人,有很多魏時都已經記不起模樣來了,就像上輩子的那些人,都逐漸的在記憶裏淡去。

  魏時在得知何先生死訊的時候,老人家都已經逝世三個多月了,是何先生的孫兒寫信告知的,別說是他趕不上回燕縣送老人家最後一程了,就算是趕得上,也抽不開身,能做的不過是在佛前燒幾炷香、燒幾本佛經罷了,就如同他能夠對大伯母做的事情一般。

  平江府地廣人稀,不管是農人,還是商人,亦或者是其他階層的人士,平江府都廣開歡迎之門,當地人是什麽待遇,外地人也是什麽待遇,不會有地域之分。

  魏時並不需要給昔日的好友大開‘方便之門’,因為這門本就是對眾人敞開的,更何況有兩個人的這份關係在,在人情社會裏本就相當於是一張通行卡了。

  幼時的玩伴、同窗,又曾是多年的好友,再見麵彼此都覺得陌生,也沒有太多能夠聊得到一起去的話題,兩個人單獨一塊用的這頓午膳,可以說都沒怎麽吃好,光想著怎麽接對方的話,怎麽聊天了,哪裏還顧得上用膳。

  好不容易把人送出門,魏時也是長舒了一口氣,這樣的關係,總是冷場尷尬肯定不好,但真要不斷的找話題聊天兒,這樣的熱絡也頗讓人累心。

  更何況,兒子今兒才回來,他可是憋了一肚子的問題想問呢。

  魏時快步走向後院,若不是顧著讀書人的儀態,可能都要一路小跑了。

  他已經問過下人了夫人和兩個孩子都是剛剛用過午膳,如今正在後花園兒陪著大黑曬太陽。

  大黑已經是一條老狗了,嘴巴裏的牙齒都已經有兩顆脫落掉了,從京城到平江府,一直陪伴著他們一家人,以前還很是活潑呢,最近這大半年已經不怎麽愛動彈了,大多數時候都懶洋洋的躺在墊子上。

  魏時過去的時候,夫人在給大黑梳毛,旁邊的兒子跟女兒則是在下棋。

  不用看,他也知道這棋局上的形勢如何,遠哥兒絕對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人,無論在哪個方麵都頗有天分,包括下棋也是這樣,相比之下,寧娘就沒有這麽的‘全才’了,若是相同年紀的兩個人對弈,寧娘都比不過遠哥兒,更何況現在兩個人還差了十歲。

  劉楓一見著夫君,立馬就站起來了。

  “你兒子說,準備在平江府閉關讀書四年,四年裏都不打算考慮人生大事了。”

  這樣的事情,兩個人都沒有打算避諱隻有七歲的女兒,一則是因為小家夥比較早熟,二則也是因為這夫妻倆心都大,在一部分規矩上,可以說是不屑於去遵守的。

  魏時反應倒沒有夫人這麽大,他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四年後兒子多大了,而是兒子為什麽要這麽做。

  顯然是被這幾次的考試給刺激到了,這也不是什麽壞事兒,人受了打擊,能夠選擇奮勇向前,就是好事情,是比一帆風順更好的事情。

  “可是已經想好了,人的一生沒有哪個四年是可以浪費的,你應該清楚,為父對你的希望從來都不是什麽高中狀元、名列一甲,依著你現在的水平,按部就班的準備上幾年,用不著太過努力,四年以後進二甲就穩了,可能對於新科進士來說,一甲跟二甲的區別很大,但也就是頭幾年的事情,在官場上呆的時間久了,誰還會管是一甲進士,還是二甲進士,這裏麵的差別並不大。”

  魏時並沒有想過讓兒子按照他以前的路子來走,畢竟兩個人是不一樣的,他那個時候把科舉當成是唯一的出路,不得不用功上進。

  但是在兒子這兒,既有爵位繼承,也有他這個有實權的父親,還有不少居於高位的長輩,不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跟那時候的他比起來,兒子已然是站在山腰上了。

  自是不必再走他走過的路,也不必拿他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魏時一直都覺得,兒子是靠著詩文就可以名垂青史的人,或許在後世的教材書上,都有可能刊載著兒子的詩。

  自古以來,每三年一個狀元,甚至用不了三年,朝廷開恩科也能再多一個狀元,可真正能夠名垂青史的文人太少了,有時候一個幾百年的朝代,能拿得出手來的竟也就隻有一位。

  與其說,他對兒子在科舉上寄予的希望沒那麽高,倒不如說,他對兒子的能力和水準寄予的希望太高了,於科舉上的要求,便不再那麽嚴苛。

  初初受挫的魏遠,現在想的還是‘不蒸饅頭爭口氣’,正是因為他跟爹爹不一樣,爹爹當年的學習環境可不如他現在,有著爹爹他打下來的好基礎,那他就更不能給自家爹爹丟人了。

  非得要爭這口氣不可。

  “兒子都已經想清楚了,不參加科舉考試也就罷了,既然決定要走這條路子,那就要做到最好。”魏遠信誓旦旦的道。

  要參加科舉是他自個兒做的決定,事實上因為有父親,他若是要入仕途的話,完全不需要走科舉的路子,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沒道理不好好往下走。

  “至於婚事,還是等兒子金榜題名那日再說吧。”魏遠壓根就不能理解娘親在憂慮什麽,反正不管是二十二歲,還是三十二歲,他總不至於打光棍兒,想成婚的時候,不會沒人要。

  至於人家姑娘是衝著他這個人,還是衝著他的家世,那就更是無所謂的事情了,反正都是他的。

  魏時跟兒子的想法還真差不多,由此也能看得出來,孩子是他手把手帶大的了。

  講道理,二十二歲,如果是放到後世,那也才大學畢業而已,有幾個大學剛畢業就結婚的。

  當然了,在現世,二十二歲還未娶妻的話,絕對是大齡未婚男青年了。

  他當年是不敢這麽往後拖的,生怕自己的婚事被父親和母親拿捏住了,當初也正是因為李家突然給燕縣那邊寫了信,要把嫡幼女嫁給他,所以大伯和老師才會在會試之前,就忙著給他相看親事。

  兒子就不必擔心這些了,更不必擔心什麽流言蜚語,在平江府,還沒有人會非議魏家人,即便是到了京城,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沒人會上趕著得罪。

  兒子是有這份底氣晚婚的。

  他希望未來到自家女兒的時候,無論婚嫁與否,無論什麽時候婚嫁,也無論是嫁哪家的人,或是幹脆把人招贅進來,女兒也能擁有這樣的底氣。

  第139章

  劉楓是真真被這父子倆給氣樂了,她不是一個一味守規矩、重規矩的人,但跟這父子二人比起來,反倒是成了最規矩的那個。

  婚姻大事都能往後拖,而且一拖便是四年。

  劉楓都不知道該怎麽跟這兩個讀書人說話,腦子裏麵想的東西都不一樣。

  好在這是兒子,即便往後拖個四年,之後婚事上也不至於特別作難,這要是女兒,她說什麽也不會同意的。

  女兒家原本就受世間苛責過多,年紀耽擱了,哪怕是因為守孝這樣的事情耽擱了,婚事上都得要降低標準。

  兒女總歸是不一樣的,兒子像樹,風吹雨打都沒什麽事兒,女兒則是像花,需要被妥善照顧。

  盡管已經是對著這父子二人妥協了,劉楓心裏頭照樣不太好受,之前還相中了人家白家的姑娘,這下完了,哪家的姑娘會眼巴巴的等人四年,更何況兩個孩子幾乎都沒有見過麵,素不相識,半分情誼都沒有。

  四年後,還真不知道未來親家是哪一家。

  如果說,劉楓還在擔心兒子的婚事,那被擔心的人,還有魏家的一家之主,已經是把心思轉到別的地方去了。

  “小叔不打算繼續往下考了,而是想以舉人的身份入仕途,這事兒已經交給大伯了。”

  大伯雖然在丁憂期間,可好歹之前也是正七品的知縣,再加上大爺爺在官場上積累下來的人脈,想要讓小叔入仕途,並不是一件難事兒。

  小叔雖然跟父親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可是顯然這親兄弟並不夠‘親’,無論是父親待小叔,還是小叔對父親,都比不過對大爺爺一家。

  就連想要入仕途這樣的事情,小叔也是選擇去拜托大伯,而並不是父親。

  魏時倒並不覺得意外,他沒有為這個弟弟大包大攬的想法,對方倘若真求到他這兒了,不過分的話,他也願意出手解決,可若是沒求到他這邊來,他也不會出手。

  “他這次鄉試倒很是幸運,剛好排在最後一名上,選擇入仕途,而不是繼續往下考,也是對的,人這一生有很多條路可以通往終點,沒必要一定要走看起來最是光明的那一條。”魏時有意提點兒子。

  跟弟弟比起來,當然還是兒子在他心裏頭的地位更為重要,百個魏達都比不過一個魏遠。

  “你既然決定要在平江府讀書,不去京城那邊,那也好,我親自看著也能放心點兒,不過既是要苦讀,那肯定就不能拿以前的標準來要求你了,標準肯定會更高,為父對你也會更加的嚴苛,你可得要做好準備。”

  魏遠很是爽快,“要的就是父親這句話,兒子既然決定了要在這四年裏苦讀,那就不怕吃苦頭。”

  再說了讀書能有多苦,也就是算學,比較讓人撓頭,其他的科目都能夠從中得到樂趣。

  這邊一家人勉強達成共識,另一邊魏時就得給師伯和太子去信了,之前麻煩人家相看,如今又要再等四年,原來的功夫全都白費了,這得虧是關係好,要是關係一般的人家,說不定會覺得自己被戲耍了。

  不過白家這門親事,不光是夫人覺得可惜,他也覺得可惜,白家的底蘊太足了,這跟皇家還不一樣,曹安是肅國公,跟皇室之人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可白家卻是書香世家,多代的積累,幾乎每一代都有在科舉當中獨占鼇頭者,之後再順理成章的留在翰林院。

  教育子嗣,可以說是已經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否則不可能代代相傳,成為世家。

  這樣人家教出來的女兒,且不說性情如何,單就學問而言,應該很能夠跟遠哥兒聊得到一塊兒去。

  所謂夫妻,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聊天能聊到一塊去,夫妻關係就奠定好了一半的基礎。

  罷了,可能就是緣分如此吧。

  ——

  新的一年,魏家人照樣是在忙碌中過去的,對於兩個大人而言,一年的時間並沒有多少變化,但是對於兩個孩子,尤其是寧娘,那個幾乎是一天一個樣。

  小家夥自打今年夏天,就開始跟著爹爹讀書了,跟以前不一樣,這一回學的是正兒八經的四書五經,還包括有算學和律學。

  這也是寧娘自個兒要求的,兄長埋頭苦讀的同時,詩文居然還能有進步,可見這些‘之乎者也’的東西,不光是可以用來考科舉,在詩詞文章上也大有裨益。

  至於算學和律學,那就是魏時主動添上去的了,甭管喜愛與否,這兩個科目才是最實用的,人不能不懂算學,更不能不懂法。

  這一年,魏時在平江府的政績照樣被評了‘優’,可照樣也沒有被調到京城去,依舊做著正四品知府。

  不過有一點讓人驚喜的是,在有了紅果之後,大靖朝又有了紅彤彤的辣椒,京城是最早用上辣椒的,將其融入到了各色吃食當中,傳到平江府來的時候已經是冬日了。

  冬日裏吃上辣得讓人嘴角發麻的鍋子,簡直再幸福不過了,就算是沒被調任到京城去,魏時的心情也很快得到了平複。

  平江府這邊兒各項事宜都已經走上了正軌,包括新興了沒兩年的粉條工坊,在民間也是幹得火熱。

  所以今年若是要被調入京城的話,那這邊他還真沒有多少放不下的,繼任者隻要不出什麽幺蛾子,不把之前的政策推翻了,平江府就還能再接著紅火下去。

  過完這一年,魏時已經三十六歲了,在平江府待了整整九年。

  新的任期裏,他並沒有再像之前那九年一樣,大刀闊斧的幹,提出各種各樣的計劃,而是像絕大多數的知府那樣,把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現有的政務上。

  不過也有跟大多數知府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收容所的擴建,魏時甚至為這事兒親自到四個州城、二十八個縣城檢查過,就是怕底下的人沒把這當回事兒,又或者是把好事辦成了壞事。

  收容所的建立是為了讓小孩子能夠有個住的地方、有口飯吃,但並不是要鼓勵一部分父母拋棄子女。

  所以地方上還是要嚴查父母拋棄子女這類案件的,不光是要嚴查,還要重罰,盡可能的杜絕此類現象。

  一直到魏時在此地任職的第十二年,平江府已經沒有十歲以下的棄兒在街上乞討了,當然了,乞丐是杜絕不了的,其中有可憐人,也有想著不勞而獲之人。

  這一年的秋天,魏遠就已經信心滿滿的去了京城,準備來年二月份的會試。

  隨著一塊去的還有夫人,航海伯府雖然留有下人在,還有趙嬤嬤能夠管事兒,可到底是比不過主家,更何況還是魏遠要參加會試這樣的大事兒,沒有親近之人照看著,總歸是不放心的。

  另一方麵,會試之後,都已經二十二歲的魏遠,也是時候定親成親了。

  劉楓在出發之前,就已經扒拉到了適齡女子的名單,所謂‘適齡’,這一次的跨度可就大了,從十二歲往上都是,隻有下限,沒有上限。

  京城貴圈裏的女子十七八歲還沒有定親的,幾乎找不出來,更找不到一個隻比自家兒子小上兩三歲的姑娘。

  所以這個上限有跟沒有也差不多。

  頭一年的秋天,送走了夫人和兒子,家裏邊就隻剩下他和十一歲的女兒了。

  而就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差不多就是兒子參加會試的時候,已經在平江府做了四任父母官的魏時,在政績接連十二年被評選為‘優’之後,終於收到了來自於朝廷的調令。

  正三品的工部左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