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節
作者:邈邈一黍      更新:2020-07-11 11:22      字數:4312
  那熊皮自然也就不能用了,可熊瞎子照樣能作為獵物,作為戰利品去爭取頭名。

  一大堆的獵物,可謂是相當的顯眼,能把它們帶回去就費了不少功夫。

  魏時嘴上雖然沒說,可心裏頭覺得這頭名非嶽父莫屬了,這又是熊瞎子,又是豹子的,不算數量,光是靠質量就能取勝。

  事實上,還真不是如此。

  等到眾人陸陸續續都帶著獵物回來,魏時才發現皇家獵場有這麽多寶貝。

  有獵到熊瞎子的,還有獵到老虎的,更有甚者,皇長子直接帶回來了四匹狼。

  光看獵物的質量,還真分不出上下來。

  劉唐將軍,在知天命的年紀,靠著獵物的數量,一舉奪下圍獵的頭名,贏得了皇上拿出來的彩頭。

  “將軍還真是寶刀未老,朕記得你上一次拿頭名,還是朕登基那年,一晃這麽長時間都過去了,是該讓這些年輕人們瞧瞧,老一輩兒的人還壯碩著呢,現在可不能就把尾巴翹到天上去。”

  這事兒史官必然會記下來,傳到後世說不定也是件奇聞。

  他對此是樂見其成的,後世之人,最好是都能夠了解到他治下的大靖朝,了解他這個皇帝,了解他的臣子,了解他的兒子。

  名垂青史,千古留名,這才是作為帝王的野望。

  被皇上誇了,一把年紀的劉唐臉上居然露出了些羞赧。

  “臣擔不起聖上的讚譽,隻盼著這把老骨頭還能有點用。”

  就算是一輩子都上不了戰場,他也能做聖上手裏的刀,能做大靖朝手裏的劍。

  第91章 二更

  魏時帶來的獵物,真就隻能排在尾巴上,不過也還好,還有空手而歸的人呢,總歸不是最差的。

  再說了,他還準備了兩首詩呢。

  圍獵,一開始是武人的平台,比的是誰打到的獵物多,後來就是文人的舞台了,一人一副大作,不管是誇人的,誇景的,還是誇讚朝廷的,反正是一堆的花式彩虹屁。

  魏時的文采自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在寫詩的文人裏頭,卻是年紀最輕的,再加上周圍都是老麵孔,獨他一個,對於在座的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再新鮮不過的麵孔了。

  是以,還真吸引了不少目光。

  魏時疑心跟他今日這幅打扮也有關係,跟太子撞衫的不止他一個人,但是這些人裏頭唯獨他跟太子身形相仿,而且還是同齡人。

  雖說能夠在伴駕之列,就意味著他在皇上那邊還是掛了號的,沒被拋之腦後,不過一連九天的圍獵,魏時倒是借此機會認識了不少人,但是從來都沒被皇上單獨拎出來過,一句話也沒說上。

  還是挺讓人失落的,原本他是以為會被聖上問道的,哪怕隻是無關緊要的幾句話呢,可一直到結束,都隻是他自個兒的臆想罷了。

  也不知皇上為什麽要讓他過來伴駕,真要是對他有什麽好印象,那就不應該一直把他晾在一邊兒了。

  魏時百思不得其解,隻能把這個疑問埋在心底,沒想著去問旁人,不管是嶽父,還是老師,這兩位都是直性子,問了怕是也一樣想不明白。

  至於師伯,他老人家是真的已經開始準備致仕了,今年是仕途生涯的最後一年,到了年底,大靖朝的官場上就沒有沈濤這個人了。

  他又何必在這個節骨眼上去問師伯,左右也不是什麽非要知道不可的問題。

  這次圍獵,除了嶽父之外,大皇子可謂是出足了風頭,頭一日就獵回來四匹狼不說,餘下的八天裏,有五天都拔得了頭籌。

  可謂是悍勇非常。

  太子還是那般溫和,打獵的本領自然是比他要強,但是較之大皇子,就要遜色一籌了。

  也不知道當今選太子的標準是什麽,不過在他看來,這些皇子們都被教得很好,個個氣宇軒昂,也並非是什麽跋扈之人。

  作為儲君的太子並不傲慢,對待他們這些新科進士態度溫和,像一棵正在茁壯成長的白楊樹,瞧著就能夠感覺到其中的生機勃勃。

  在戶部的三皇子,雖然接觸的機會不多,可是據師伯而言,這位三皇子是一個十足的算學愛好者,而且水平還不低,很是能夠鑽研得進去。

  大皇子在圍獵當中大出風頭,可並不見其自得,至於臉上的驕傲之情,就更不會讓人覺得生厭了,青年人的驕傲,自帶一股子靈氣。

  魏時反正是挺佩服當今的,朝事認真,教育後嗣同樣認真。

  他雖然不知道這些很是優秀的皇子們,日後會不會引發奪嫡之爭,但是同樣作為一個父親,他也希望自家醜奴能如此優秀,寧可養子為狼,不願養子為狗。

  醜奴還是個隻有半歲多的小娃娃,站都站不起來,也不會說話,但是這並不妨礙‘喪心病狂’的爹娘給他讀書彈琴。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這是魏時跟夫人商量好的事兒,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踐行了,生下來頭幾個月,小嬰兒睡的時間長,哭鬧起來又不好哄,才將其擱置下來。

  現在好了,天氣沒那麽熱了,醜奴也比之前好哄多了,每天聽小半個時辰的琴音,再聽半個時辰的論語。

  魏時相信,音感和對古文靈氣,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他這輩子最遺憾的地方,就是在詩文上沒有靈氣,在音樂上也沒有靈氣,和大部分家長一樣,自己的遺憾,總是希望孩子可以補上。

  劉楓算是被迫跟著兒子再度接受教育,時間一久,說話都帶了幾分文氣。

  劉夫人還是挺驚訝的,女子再嫁就相當於第二次投胎,如今看來,這話一點都不誇張,自家閨女嫁給時哥兒之後,連氣質和說話的語氣都不太一樣了,還真有些書香氣了。

  “鈺哥兒如今也到了相看親事的年紀,我這次過來,就是想讓你跟時哥兒打聽打聽,紀家那孩子怎麽樣?”

  夫君的同窗,有一些劉楓還是知道的。

  “娘可是看上了紀家的姑娘,是紀風錦紀大人的妹妹嗎?”

  “對對對,就是這位,我這也是尋摸了很久,鈺哥兒既然打算考科舉,那就說明不想走武人的路子了,跟武將家結親,對鈺哥兒來說用處不大,倒不如跟文臣家裏結親,日後多少也算是有個幫襯。”

  在自家老爺那兒,劉夫人也是這套說辭,小兒子那套標準,她實在是不好意思說出口,隻能是找個別的理由糊弄了。

  劉楓倒是沒聽出什麽問題來,娘的打算也合理,不找武將,那就隻能找文臣了。

  “等夫君從衙門回來,我再問問他這事兒,娘你也別太著急,小弟才十五歲,便是再等上兩年也使得,而且依著女兒的意思,鈺哥兒最好還是先把功名考取了,再相看親事更為合適。”

  說句不太好聽的話,相親原就是一件極為功利的事情,家世、功名、才能、錢財、相貌,性情,這些東西幾乎是稱斤論兩的放在心裏做權衡。

  多一項,就能重一些。

  “我也是這麽想的,到年底就送他回老家,甭管能不能考中,也得先試試,這次不行,那就再等一年,反正年年都有,又不像鄉試、會試,三年才能等到一次,耽誤不起。”

  考科舉不容易,但真要是做武將也不容易,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想要升遷,真的是一點一點往上熬資曆。

  絕大多數百姓都希望天下太平,劉夫人年輕那會兒也是這麽想的,可這些年卻忍不住會冒出一些可恥的念頭來,要是敵國來犯、邊疆起紛爭,大靖朝要打仗了,老爺才能到真正的戰場上去建功立業,幾個兒子才有大放異彩的時機。

  可是蒸蒸日上的大靖朝,不缺兵,更不缺銀子,邊疆的萬裏之外,都有大靖朝的商隊。

  或許再過些年頭,大靖朝真的會迎來萬朝來賀的盛世。

  那時候就更不需要武將上戰場了。

  較之武將,文臣才更有前途。

  更有前途的文臣·魏時,就快要忙成狗了,出去圍獵這段時間,差事可全都積累著呢。

  而且清吏司的差事,按照一般的規律,忙碌程度在一年裏都是逐次遞增的,越是接近年底,就越忙。

  這也就意味著,魏時不可能再把差事往後拖了,因為後麵的差事會更多。

  一旦忙起來,不忙的人就會顯得特別突兀,比如曹安,這位現在都沒能完全上手呢,不忙的時候,魏時還能教一教、帶一帶,忙起來也就顧不了這個了。

  三皇子也是挺閑的,居然還有閑情逸致跑過來問他算學題。

  頭一次被皇子找上,不是因為差事,而是因為一道跟戶部差事完全沒什麽關係的算學題目,也是夠荒謬的了。

  別說魏時現在已經忙成狗了,就算是他不忙,也不樂意做什麽算學題,師伯那邊兒就已經夠他應付的了,而且師伯好歹是在私底下跟他討論算學題,三皇子可倒好,當值的時間就過來了。

  “殿下也瞧見了,下官這邊積累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一時半會兒根本抽不出時間來,而且自打入了仕途之後,下官就已經不太看算學題目了,這東西太繞腦子了,以前是不得已才學的。”

  魏時先是假笑,爾後,又是苦笑。

  作詩,算題。

  即便是入了仕途,這兩樣進也成了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吾聽沈大人說,魏大人對於算學頗有研究,而且水平極高,在他致仕之後,吾可以過來跟魏大人商討算學題。”

  嗬。

  年紀輕輕,就已經有一股學究氣質的三皇子,實在讓人升不起來惡感,不過這也不是能拉著他討論算學題的理由,更何況他壓根就不想跟這些皇子接觸。

  做官就做官,既然不想著飛黃騰達,又何必牽扯上這些事情。

  “不瞞殿下,當初為了考科舉,下官在算學上是真下了功夫的,會試考完的那天,下官可算是鬆了口氣,再也不用做那麽難的算學題了。”

  總而言之,他學算學就是為了應付科舉,科舉考完了,就不想再做算學題了。

  這學完就扔的態度,著實是讓人氣惱。

  三皇子不光是氣惱,還覺得特別可惜,能讓沈大人都讚一句水平極高的學生,在算學上肯定是有天分的,可結果呢,就把算學當成往上爬的梯子,一點兒熱愛之情都沒有,還棄之如敝屐。

  太讓人失望了,一塊美玉,非要汲汲營取往上彈,絲毫不在意磨掉了身上的光澤。

  第92章

  看著三皇子失望又無奈的眼神,聽著重重的歎息聲,魏時也挺無奈的。

  暫且不說三皇子的算學水平如何,不過光是這態度就比他強出來一大截。

  應當跟師伯很有的聊吧。

  話已經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三皇子也不好強人所難,他隻是痛惜這樣一個有天分的年輕人,不知道好好珍惜自己的天分,隻把算學當成往上爬的梯子。

  還是沈大人好,就算是已經做到了正二品尚書的位置上,也仍舊不放棄鑽研算學。

  想來等到沈大人致仕以後,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算學當中去了,到時候他再上門拜訪,既能夠討論算學,也不招人忌諱。

  隻可惜魏時,明珠投案。

  要知道本朝第一個三元及第之人,在天下讀書人中還是頗受關注的,如果魏時能推崇注重算學,或許算學的圈子還能再擴大一些。

  跟儒學、道學、法學、詩詞……這些個熠熠生輝的圈子比起來,算學圈子簡直就是後娘養的,甚少有人注意,要不是因為科舉裏頭有算學這一項,怕是都組建不起這麽一個圈子來。

  總之,要想將算學發揚光大,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三皇子早就有這個準備了。

  ——

  “紀兄人還是不錯的,我雖與他相交不深,可也做了一年的同窗,是個上進的,品行上也沒什麽汙點,不過他妹妹我就不太清楚了。”

  魏時對紀風錦還是很有好感的,這是一個有上進心而且不加掩飾的人,時下這種風氣,大多數士大夫跟紀風錦的為人處事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