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節
作者:西蘭花炒蛋      更新:2020-07-08 11:49      字數:5021
  “入口糙,有點傷喉嚨,偶爾吃一回還不錯。”

  玉米麵餅子,王瓊姿吩咐廚房做的時候,廚娘特意請示要不要摻點精麵進去,王瓊姿直接讓不用,全部用玉米粉做的,純粹的粗糧,李逸這家夥吃了近二十年的精細糧食,自然不習慣。

  王瓊姿感歎一聲:“真是個豌豆公主!”

  李逸不太明白,問:“什麽公主?”

  王瓊姿把豌豆公主的故事給他簡單的將了,然後笑道:“不應該叫做豌豆公主,應該是豌豆皇帝。”

  李逸笑道:“什麽人會編出這樣的故事來,我比起豌豆公主糙多了,二十床褥子,我的天!”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有點忙,隻有一更,後麵幾天會補上。大家晚安,明天見。

  113、第 113 章

  用過午膳, 王瓊姿帶著李逸去看了試驗田,找了懂農桑的老農給李逸講紅薯、馬鈴薯, 及玉米等種植的好處。

  李逸越聽越欣喜, 道:“有了這些糧食,即使是災荒年間, 百姓也可果腹!”

  他背了一個竹簍子,親自在玉米地裏采摘玉米。馬大成、羅翔等人見皇上下了地,也原樣背著竹簍下地,李逸把他們往外麵趕:“去去,這麽一小片地, 我一個人就足夠, 你們去挖紅薯與馬鈴薯。”

  王瓊姿則坐在柳蔭在當監工,小英打扇,葫蘆給她準備冰鎮的果子。她扔了一顆金黃的肥杏子進嘴巴, 飽滿多汁,帶著沁人的涼意,真是無限的享受啊。

  王瓊姿招呼葫蘆、小英也吃, 小英不吃, 葫蘆一點也不客氣,嘴裏不停, 杏子梅子吃了一大堆,隻那紅菱沒動,嫌棄道:“沒有我們玄武湖的烏菱好!”

  這紅菱乃是東苑南湖所產,剛采摘來就上了王瓊姿的餐桌, 比不得玄武湖的菱角脆爽多汁,但是在甘甜方麵並不遜色。

  小英輕拍她的脊背,嗔道:“看你自己的小姐脾氣,嫌棄這個,討厭那個!”

  葫蘆躲閃,嬉笑道:“我是跟著皇後娘娘的,自然要嚐遍天下美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王瓊姿笑道:“葫蘆一條舌頭好用,你既然喜歡嚐美食,那以後有什麽好吃的我就給你留一份。”

  “娘娘,你還慣著她!”小英不依。

  葫蘆得意道:“娘娘對我最好了!”

  兩人丫頭雖然時常拌嘴,但是感情一直很好。小英日後是要嫁出去,她於針黹女紅上十分用心,王瓊姿便讓宮廷繡娘教小英女紅,葫蘆愛庖廚,俞氏坤寧宮廚房的事務都交給她。

  主仆三人閑聊,就看到李逸從玉米地裏出來,將竹簍交給小太監,然後洗洗手,才走過來。

  王瓊姿見他滿頭大汗,用帕子給他擦汗,笑問道:“累不累?”

  李逸在她旁邊的椅子上坐下,抹了一把額頭,“累,剛開始蠻新鮮的,後麵就是又熱又累,乏味得很。”

  他看看不遠處撅著屁股挖馬鈴薯的羅翔等人,歎道:“渾汗如雨,麵朝黃土背朝天,農人確實是苦。”

  葫蘆家以前就是農戶,遇到災年,父母養不活許多孩子,便把她與哥哥李貴賣到王家,她大膽地插話,“種地是看天收,風調雨順,農人才能勉強過活,遇上荒年,鬻兒賣女的人多得是。其實就是風調雨順,日子也不好過,總有納不完的稅。”

  王瓊姿笑道:“這就是苛捐雜稅猛於虎!”

  李逸認真地點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少些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即使是風雨不調,百姓的日子勉強也能過下去。”

  他有這等覺悟,王瓊姿十分欣慰。

  李逸又道:“這些糧食我想種到皇莊去,收集更多的種子,分給農人,在大周推廣。”

  王瓊姿當然是大力支持。

  晚上,李逸突然問王瓊姿要什麽獎賞,王瓊姿奇道:“怎麽突然要賞賜我?”

  李逸笑道:“皇後令人去外國找的這些糧食若是推廣給大周百姓,不知可以救多少人的性命,這於大周是有大功,所以值得重重賞賜。”

  王瓊姿一時還真想不出要什麽,實在是她現在什麽都不差,於是搖頭,“想不出來該要什麽。”

  這是她的真心話,現在確實不缺什麽,李逸甚至將他自己的經濟大權都給了她,內承運庫她現在插不上手,但是李逸把他自己的私庫給了王瓊姿管。

  大周高祖建國,共有十庫,其中以內承運庫為主,名義上隸屬戶部與工部管,實則皇帝派了太監監督,戶部與太監共同管理,互相製衡。軍費、官員俸祿、皇室開銷都從內承運庫出。雖然李逸是皇帝,但是他也不能隨心所欲地亂用銀子,某些不該用的地方用了,閣老與禦史們就會上疏皇帝,指責與批評隨之而來。

  自李逸登基後,一麵改革內庫的管理製度,一麵著手建立自己的私庫。私庫,顧名思義,專屬於皇帝自己的小金庫,皇帝從中支取銀兩,隻需自己開心就好,大臣再嗶嗶也沒用。

  私庫的銀子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出自皇莊,到李逸這一代,皇室共有兩萬多頃皇莊,每年納糧近二十石,納銀子十幾萬兩,此乃私庫大頭。二是罪產入庫,舉個例子,某個官員犯了抄家的大罪,抄來的銀子就是入皇帝的私庫。三則是各地官員與藩王的進貢。

  此三項收入不可小覷,李逸登基不滿四年,私庫中已經很豐厚了。王瓊姿翻看賬本,嘖嘖感歎,還做什麽生意啊,哪有當皇帝來錢快。

  如今李逸的私庫已經歸了王瓊姿管理。王瓊姿在官員進貢這一項上砍了許多,很多不必要的東西直接停止進貢,以免勞民傷財。同時她也在想一些開源的法子,投了不少錢在南京、泉州等地開造船廠,還組了一支船隊出海,在鬆江等地辦大型的織布廠,貨物主要針對海外。

  花出去不少銀子,暫時還沒看到收益,王瓊姿把賬本拿給李逸看,李逸隨便她折騰。

  是以,這段日子她萬事順心,實在沒什麽想要的。

  李逸便道:“那你想到了再跟我說。”

  兩人吃完晚膳,李逸在燈下批閱奏折,王瓊姿則興致勃勃地在籌謀辦瓷窯燒瓷。大周瓷器傳承前朝的風格,以單色釉瓷器為主,青花瓷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彩釉瓷器也很美啊,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顏色美不勝收。王瓊姿是個大俗人,雖然愛青花瓷的淡雅清新,但是也喜愛彩釉瓷啊,在現代的時候,她去逛博物館,看到那個清代五彩十二花神杯,小巧玲瓏,真想擁有一套啊。

  這麽多項安排下去,她手中的人就有些不夠用了,隻能從李逸那邊撥了幾個太監過來暫時用一用,好在王瓊姿不拘於用人,製定規章,獎罰分明,直接從民間招募人才,進展很快。

  在現代辦廠子需要考慮很多問題,她現在基本上等於沒有問題,錢財方麵足夠,宮裏的太監出去交際,地方上官員不會無故為難,這幾個廠子辦下來都很順利。

  李逸閱批玩奏折後,湊過來跟王瓊姿一起看,花出去多少銀子他倒不在乎,見王瓊姿盤算日後可以掙回來的,他小小地吃驚,“竟然有這麽多?”

  “當然,這還算少的,等航路走通了,把咱們的貨物賣到外國去,隻會越來越多。”要知道未來經濟是沿海經濟,沿海地帶大多比內地發展的好。

  李逸道:“有了這筆錢,我便可以專門籌一支軍隊,好好訓練他們。”

  王瓊姿:“軍隊的錢不是應該從內庫出嗎?”

  李逸解釋道:“我想自己打造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完全屬於我,所有的軍費都從私庫出。”

  海運發達,還需國家的軍事實力強大,這算是正當支出,王瓊姿同意,“可以,給我報賬就行,明細要清楚,最好有票據。”王瓊姿公事公辦,不講夫妻情麵。

  李逸故意哀嚎一聲,王瓊姿捏捏他的兩頰,笑道:“不開源的話,你再攢個三五年,裏麵的錢可能都不夠軍費,我想辦法掙的錢,肯定不能亂花,你讓人整理預算給我,我給你批錢。”

  李逸得寸進尺,討好地給王瓊姿捏肩膀,王瓊姿瞟了他一眼,撐著下巴,問:“又在打什麽動什麽歪腦筋?”

  李逸笑道:“什麽歪腦筋,說的那麽難聽,夫人,若有餘款,可否撥些銀子建豹房?”

  王瓊姿簡直哭笑不得,這家夥幾次明裏暗裏提建豹房的事情,從來沒有死心過。眼下花出去了大把的銀子,還沒掙回來一點半點,李逸就在打銀子的主意了。

  王瓊姿沒有明著拒絕他,翻翻賬本,指了一個數字給他看,“諾,這都是花出去的,一文錢都還沒有掙回來,花錢的事情等咱們回本了再說?”

  李逸一點都不上她的當,道:“先把事情都說清楚,不然等回本了再說,太浪費時間啦。夫人,你就答應吧!”

  邊說還邊撒嬌起來,扯著王瓊姿的袖子,將頭靠在她的肩膀上。

  小英與葫蘆本來在屋裏服侍,看到他們這個膩歪的樣子,捂著嘴巴,悄悄地退了出去。

  王瓊姿被李逸磨不過,隻好答應道:“行,行,你先別做小孩子狀!你看看自己都多大了!”

  李逸一點也不為恥,立刻拿來紙筆,刷刷寫了一行字,讓王瓊姿簽字,這是他從王瓊姿處學來的,答應了的事情要白紙黑字寫下來,兩人簽名生效。

  王瓊姿看了一眼,不肯簽,道:“有條件,你要表現好一點才行。”

  李逸急得不行,“我表現還不夠好嗎?哪裏?”

  王瓊姿道:“前段日子波斯舞女、朝鮮美女,我擔心過段日子又來幾個歐羅巴美人兒,日本美人兒。”

  李逸笑道:“你這又是吃哪門子幹醋?”

  “真醋吃,幹醋也吃,我要不是在乎你,吃什麽醋呀,酸死人了!”

  王瓊姿想想,提筆加了幾句話,作為建豹房的前提。私庫都已經交給老婆管了,李逸現在就是皇帝也沒錢呀,無奈之下隻好簽字畫押。

  說實話,王瓊姿是不主張建這什麽豹房,但是李逸實在喜歡,不能總是拂他的意思,再者有個他喜歡的東西套住他,免得他又捯飭出什麽新花樣來。豹房就豹房吧,古往今來,養老虎豹子大象的帝王多得是,不差他一個。

  作者有話要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出自擊壤歌。

  晚上還有一更。

  114、第 114 章

  東苑的日子過得閑適有趣。李逸閑暇時, 還帶著王瓊姿去附近的村落集市逛一逛,兩人帶上幾個侍衛, 穿上普通百姓的布衣, 行走於民間。

  因王瓊姿不喜羅翔、馬大成等人,李逸便帶上張悅在身邊, 本朝的太監有部分是可以由翰林學士教導讀書,張悅頗識得幾個字,這就派上了用場。

  逛集市時,小到一顆雞蛋,半斤白菜, 大到一匹馬, 一棟宅院,李逸細細地詢問價格,再由張銳一一記錄下來。

  詢問價格之後, 又不好不買,於是乎,白菜、蘿卜、茼蒿, 雞鴨魚肉等等買了許多。在李逸詢問房產經紀時, 王瓊姿拉拉他的袖子,悄悄問:“你不會是想要買一棟宅子吧?”

  李逸看看侍衛們背著、扛著大袋東西, 訕笑道:“我就問問,不買。”

  這麽一圈逛下來,對京畿附近的物價情況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李逸道:“這裏的東西價格比河北青州等地貴。”

  “天子腳下, 肯定會貴一些,城裏與鄉下又有差別。”王瓊姿想了想,道,“鼓勵商事,開通沿海貿易,物價還會上漲。”

  她想起曆史上因錢鬧出的笑話來,“隋朝末年,達官貴人私鑄貨幣,甚至連百姓都開始造幣,錢不值錢了,物價當然會上漲。”

  這樣一想實在好笑,好像曆朝曆代,一旦出現經濟問題,很多人想的不是努力發展經濟,而是加印鈔票,西漢的王莽,搞了個“大泉”換“五銖錢”;

  隋朝不用說,晚唐為增加財政收入,鑄造“乾元重寶”,北宋濫發交子,南宋亂濫會子;明清也照樣來一套。

  沒錯,政府是擁有印鈔權,可是也不能這麽亂來,難道不知道會造成物價飛漲嗎?古代雖然沒有金融學家分析這些金融問題,但是憑借著樸素的生活常識也能發現問題啊。

  王瓊姿盯著李逸看了一眼,這人現在很需要錢啊,她叮囑道:“你可不能濫鑄錢幣,一個鬧不好,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李逸“切”了一聲,“濫鑄錢幣,治標不治本,我知道。”

  王瓊姿再次跟他確認一遍,“你真知道?”

  李逸一副你怎麽可以小看人的表情,解釋道:“比如說隻有五匹馬,現有五個要買,他們也隻有五貫錢,每匹馬一貫錢,現在每人多了一貫錢,這馬兒就要漲到兩貫錢一匹,是不是這個道理?”

  王瓊姿想了想,道:“不錯。”

  李逸繼續道:“前朝濫鑄錢幣,未必不曉得禍患無窮,可是到了朝代末期,帝王昏庸,官員貪腐,哪裏會把百姓的生死安危放在心上,於是就用著最簡單的法子來斂財享樂。”

  他一語說出了真實的情況,王瓊姿對這小昏君很有些改觀。

  李逸見她呆愣的模樣,得意道:“怎麽,是不是突然發現你夫君其實很厲害?”

  王瓊姿不想他這麽得意,道:“還行吧。”

  李逸笑道:“這些道理並不出在四書五經之中,光讀書會變傻子。待過個幾年,我會逐步改進科舉,那些個八股文迂腐,盡是些陳詞亂調,靠那些簡直是浪費人力物力。”

  王瓊姿大力支持,道:“多考考時務,考些於國於民有用的,那些八股文早就可以廢除了。”

  李逸笑道:“此事急不來,從長計議。”

  日上中午,李逸讓侍衛們將從集市買來的菜蔬魚肉送給農戶們,其中有一位老漢上前一步笑道:“客人可用了午飯?如若不嫌棄,請到我家裏來用一些,薄酒勉強可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