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沉迷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1-09 15:16      字數:3383
  午後,方山津西,稅關附近的交易市場內,各交易大廳裏,無數的買賣雙方正在討價還價,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攜帶貨物過關的人,在交易市場裏有一個臨時攤位,他們以賣主的身份,在此“守株待兔”,與進入市場、尋求進貨的買主進行交易。

  這種交易為一對一的討價還價,也是最常見的交易方式。

  若價格談不攏,議價的潛在買主離開,再有人經過,若對貨物感興趣,於是新一輪一對一的討價還價開始。

  而交易市場裏,有好幾種交易製度,分別在不同的場所進行,實行的是“競價交易”,以激烈的價格競爭,刺激著買主和賣主的心髒。

  一處大廳外,滯留建康的湘州商賈畢雋,聽著廳內那聲嘶力竭的喊聲,看著手中的資料,眉頭緊鎖。

  如今是九月十日,本來此時他應該已回到家鄉,和親朋好友共度九九重陽節。

  但是數月前他來到建康後,恰逢建康實行新稅製,陸續實施了許多新製度,他和許多行商一樣,發現其中頗有蹊蹺,不由自主留下來,要好好琢磨一番。

  畢雋讓堂弟畢慶帶著在建康購買的貨物返回湘州,自己則與許多湘州老鄉一道,成日裏蹲在東西二津的交易市場裏,研究新製度下的各種交易規則。

  其中的“競價交易”,是他們,以及無數商賈研究的重點。

  研究來研究去,研究者們不知不覺沉迷其中。

  所謂的競價交易,其實沒什麽特別之處,做買賣的人都知道什麽是“競價”,但交易市場裏的競價交易分很多方式。

  其一,經有信譽的駔儈,對過關的貨物進行“定品”,然後,將這些貨物集中起來,一個個進行“競拍”,由一群買家對各個貨物進行叫價。

  價高者得貨物。

  其二,經過“定品”的貨物,由一群買家開價,但隻開價一次:價格寫在紙上,然後由主持者公布,價高者得貨物。

  這兩種競價方式很常見,以買賣雙方的關係而言,是一對多,即一個貨物(賣主),對多個買主。

  隻不過賣主不叫價,而是買主相互競價而已。

  交易市場的競價交易,又有另一種方式,為多對多。

  即多個同類貨物(賣主),對多個買主。

  在交易主持者的主持下,買主對貨物開價,開價會變,賣主也對自己的貨物開價,不是一口價,而是根據買主們的開價,調整自己貨物的售價。

  這種競價交易中,買賣雙方博弈,而買主之間、賣主之間也在博弈,所有人都在競價。

  當然,具體操作,是由交易市場提供場所、“主持人”,並製定規則,維持交易秩序,並確保交易的最終完成。

  交易時,買賣雙方不得直接開價,而是要通過名為“經紀”或“交易員”的駔儈,來實現“討價還價”。

  可以說,這種交易方式極其刺激,若操作得當,買賣雙方均可以獲取比正常交易方式更大的利潤。

  但不適用於所有類型貨物的交易,隻有那些價格波動大的貨物,才能在這種競價交易之中,將利潤最大化。

  即便如此,適用於競價交易的貨物有很多,建康作為一國之都,戶數進三十萬戶的大都會,每日產生巨大的需求,使得各地貨物雲集。

  那麽,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必然會有形形色色的貨物在東西二津附近的交易市場裏銷售、集散,每日都產生巨大的交易額。

  其中,競價交易本身,就產生了新的盈利方式,那就是在交易市場裏不停轉賣貨物,隻要處理得當,一樣可以賺大錢。

  即在吃透各種交易規則的前提下,備好充足資金,不需要奔波外地進貨、販賣,隻需要守在建康的交易市場裏,不停地參與競價交易來轉賣貨物,就能實現可觀的盈利。

  如此一來,既省去了行商的奔波之苦,也避免了坐賈因為貨源而受製於人的煩惱。

  畢雋悟到了這一點,所以決定留在建康,好好琢磨一下各種交易規則,等熟悉得差不多,就可以開始發財大計了。

  悟到這點的人很多,因為正常商賈都能很輕易看出其中蘊含的商機,所以,聚集在交易市場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做買賣,也在學著做新的買賣。

  學著學著,沉迷其中。

  而交易市場為了更好的“營業”,特地編製、銷售“說明書”,對交易市場的各種交易、征稅規則進行詳細介紹。

  尤其針對各類競價交易,著墨較多。

  最複雜的“多對多”競價交易,因為規則頗多,又要舉例加以說明,方便讀者理解,故而交易市場特地編製單獨的一本“說明書”。

  是一“本”,而不是一“卷”。

  將一張張紙用細線裝訂成“冊”,也就是裝訂成“本”,翻閱起來頗為方便。

  旁人見畢雋手中的這本“說明書”,頗為羨慕:這書,即便是傭書人傳抄的手抄書,售價也不低呀!

  畢雋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仔細看著,越看越覺得有把握。

  交易規則雖然有些複雜,但隻要弄清楚並熟練掌握,其實也不算什麽,“多對多”的競價,其實還是看人與人之間的博弈。

  以及對各種價格的掌握。

  這種博弈,很考驗臨場應變,因為競價交易的競爭必然激烈,人不太可能冷靜思考。

  加上交易場所的嘈雜環境,人無法從容思考,所以,越有“急智”,勝算越高。

  看了一會,畢雋收起書,思考起來。

  競價交易想要順利實施,需要許多前提條件,其中之一,是對貨物的精準“定品”。

  定品就是定品級,一如給人定鄉品那樣,交易市場的駔儈們,會仔細鑒定貨物成色,辨別好壞,把貨物分為九品,然後進行競價交易。

  參與競價的買家,事前是無法對所開價貨物進行品質鑒定的,所以,交易市場對貨物的“定品”是否獲得買主們的認可,十分重要。

  其二,交易市場的日交易額十分巨大,涉及大量且瑣碎的各類交易,那麽,這些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以物易物或錢貨交割,實行起來非常耗時間和精力。

  要想讓交易市場保持巨大的交易額,並且流暢的運轉下去,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辦法,其實自古以來就有,那就是讓有信譽的人來給交易做信用擔保。

  用信譽來擔保,最終交易雙方能拿到錢和貨,如此一來,就能省下大量的中間流轉環節,方便做買賣。

  一旦交易出問題,擔保人會負責賠償損失。

  建康的交易市場,就有這樣的人或商家,用過硬的信譽來擔保。

  擔保在交易市場裏進行的各種交易,以及貨物在不同人之間的各種轉手,可以在紙麵上進行。

  最後交割的時候,最終買主和賣主都能憑借交易單,拿到錢或者貨。

  擔保人(擔保商)還擔保交易市場對貨物的定品,一旦買主拿到貨,發現實際情況有出入,可以申請“仲裁”。

  仲裁結果若是貨物的定品低於實際成色,信用擔保人會進行賠償。

  畢雋仔細打聽過,且交易市場也廣泛宣傳,在交易市場為貨物定品的駔儈,多有建康城裏有名豪商的掌櫃或者老手(兼職)。

  而為交易市場的交易過程以及貨物定品進行信用擔保的人,要麽來自商譽極佳的豪商,要麽是那些信譽極佳的大寺廟。

  這些人或豪商、大寺廟,都能通過為交易市場的貨物定品,以及提供信用擔保,根據交易額,獲取不菲的利潤。

  再加上主持、參與競價交易的駔儈也有“提成”,所以,新稅製實行數月以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新製度的好處。

  發現隻要參與、適應這個新製度,所有人都能在一個相對公平、公開的秩序下,體麵的賺大錢。

  而官府不需要巧立名目來征收各種雜稅,就能從這新稅製裏獲取遠超往日的商稅,還不會激起民怨,可謂皆大歡喜。

  所以,當交易市場“開業”後,大戶們開始適應新規矩,嚐試掌握新的遊戲規則,並漸漸沉迷其中。

  人們預想之中的各種鬧事、衝擊事件,並未出現。

  那些因為新稅製實行而利益受到極大損害的大戶們,在反抗無用之後,驚覺隻要適應這套製度、掌握規則之後,可以通過這套製度,獲取比往日更多好處。

  於是,反對的聲音雖然還有,但已經是有氣無力了。

  畢雋覺得,比起剛開始嚴格征收關津稅時,那些大戶們聲嘶力竭般的呼喊,現在的喊聲,更像是反抗不能後,半推半就的呻吟。

  宛若家境優渥的女郎,被一個突然闖入莊園的賊人連帶家產一道強占,淪為小妾。

  悲痛欲絕之下,女郎沒膽尋死,又無法反抗。

  卻驚覺對方居然年輕英俊,才藝出眾,且出身名門,家中良田千頃,累世官宦,長輩多有在朝為官者,門生故吏遍天下。

  所以,既然木已成舟,就不如從了對方,哪怕隻是做妾。

  娘家人有了這層關係,雞犬升天,自己每日伺候瀟灑郎君,也快意非常。

  隻不過礙於臉麵,每次被郎君推倒之際,女郎便半推半就,喊上幾聲罷了。

  畢雋看著眼前熱鬧非凡的交易市場,忽然冒出個疑問:

  朝廷調彭城公回京城任職,到底是讓彭城公回來監稅,還是回來經營產業、貨殖生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