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福利
作者:米糕羊      更新:2020-10-26 12:42      字數:2794
  寒山城一隅,新落成的興平坊裏,李笠正在巡視,檢查房屋質量,看看“宿舍大院”中的各種建築用料是否有問題。

  興平坊,為公廨吏員的宿舍區,投入使用後,在寒山的各級公廨吏員,全都要搬進來居住。

  按照不同的“行政級別”,他們能有不同的房型居住。

  級別越高,居住麵積就越大。

  最初一級房型,是集體宿舍,為三層磚砌樓房,不分單元,共用一個大樓梯,每層都是直通式走廊。

  每間宿舍六個床位,帶洗漱間和廁所、陽台。

  樓板為“鐵筋混凝土”所製,頗為堅固,不存在樓上跺腳、樓下落灰塵的情況。

  各宿舍沒有廚房,住戶可以在公共食堂用餐,或者用蜂窩煤爐開小灶。

  這種集體宿舍,就像後世的學生宿舍那樣,主要給在公廨服吏役的百姓提供住宿。

  李笠當年是魚梁吏,知道服吏役的生活有多辛苦,所以首先看集體宿舍。

  以過來人的經驗,來看看這裏能不能住人。

  仔細看了看,覺得還行,住宿條件簡單,好歹不像是住牛棚。

  他還讓人在正上方房間用力跺腳,看看房間天花板有沒有掉落灰塵。

  磚砌樓房,在鄱陽已經很普遍了,所以相關的建築技術頗為成熟,徐州軍軍營宿舍區,都是磚砌樓房,興平坊也不例外。

  李笠按照軍府宿舍區的模式,給公廨也建起宿舍區,房型當然也有花樣。

  第二級房型為單身宿舍,均為三層磚砌樓房,結構和集體宿舍樓房一樣,隻是房間變成了單間,或者單間配套。

  這單身宿舍,向未成家的公廨小吏提供住宿,同樣有宿舍管理員,不允許帶別人入住。

  第三級房型為套間,均為三層磚砌樓房,結構和後世“商品房”相似,分單元樓梯,又有“一房一廳”、“兩房一廳”、“三房一廳”等。

  第四級房型為平房四合院,分為“口”字型、“日”字形、“目”字形四合院。

  至於各級官員,也有宿舍區,在隔路另一個坊,住房麵積要多得多。

  這些宿舍區內的房屋,“產權”都歸徐州官府所有,按照“行政級別”,以低廉的租金租給各級官吏。

  宿舍區有專門的管理機構,承擔著後世物業的職責,提供各種配套服務,包括信件收發,托兒所等。

  又有嚴格的門禁、巡夜製度,能確保宿舍區的治安。

  所以,這是徐州州府給州、郡、縣官吏(主要是吏)提供的福利,加上配套的公共食堂,能讓其節省一大筆生活開支。

  雖然建設宿舍區要花不少錢,但李笠認為這很重要:想要人賣命,不能讓對方有後顧之憂。

  他給軍府修宿舍區,就是讓將士們明白,自己給李三郎賣命,戰死沙場後,家人也能在李三郎修的宿舍區住下去,而不會流落街頭,任人欺負。

  現在,給州府修宿舍區,目的也是一樣的。

  吏員們不需要賣命,但需要賣力幹活,也不能有後顧之憂。

  後世的一些公司,為了讓員工安心加班、創造更多利潤,會提供宿舍(或住房補助)、工作餐(或餐飲補助),以及通勤班車接送(或交通補助)。

  種種措施,都是要降低員工為公司賣命的生活成本,加上合理的薪酬、獎懲製度,以及職務晉升空間,就能保證員工的幹勁以及忠誠度。

  也大幅增加了其他公司挖牆腳的成本和難度。

  然而老板不會白白花這些錢,享受了這些福利的員工,必須加倍賣力的幹活。

  李笠在興平坊裏轉了一圈,對樓房、平房的建築質量很滿意,對於各種配套設備和服務,也很滿意。

  吏員們若搬進來住,能極大節省生活成本,這一點很關鍵,因為許多吏員的收入微薄,隻能勉強度日。

  李笠仔細調查過,發現尋常小吏靠著“工資”,隻能養活自己,攢不了多少錢,因為日常開支當中,住的開支占了大頭。

  寒山工商業發展很快,經濟繁榮的同時,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在南北二城暫居,直接推動了房價、房租上漲。

  寒山是新出現的城,小吏要麽是外地人,要麽是彭城被淹後無家可歸的本地人,在寒山隻能租房子住,他們的微薄收入,要被房租分去大半。

  這一處境,李笠能理解,無論是那一世還是這一世。

  所以,當宿舍區投入使用,小吏們搬進來住,房租這一沉重的負擔就會消失。

  與此同時,他們也從生活環境上,脫離了自己的宗親、同鄉生活圈,進入了體製內的生活圈。

  因為左鄰右舍,都是公廨吏員,相互間是同僚關係,而不是親黨、鄉黨。

  或者,有的吏員並無宗親、同鄉,獨自一人或者帶著家人生活。

  卻因為囊中羞澀,不得不屈服於現實,屈服於房東、債主、各種惡霸。

  現在,搬入宿舍區,進入“體製內生活圈”,生活成本降低,好歹手頭寬鬆些,家人安全有保障,不會被什麽人要挾、欺負。

  他們和家人依附於體製,不被宗族束縛,不會被地頭蛇欺淩,家庭生活被宿舍區的生活所影響,人際關係大變。

  久而久之,就會被體製同化,很難主動離開。

  這就是變相的人身依附,區別在於,由依附宗族、大戶,變成依附體製。

  這不是李笠的臆想,軍府宿舍區的出現,讓來自各地的兵卒及其家屬,在長期的聚居之下,形成了新的“社會群體”。

  他們在軍營裏是同袍,戰場上是生死與共的兄弟,平日生活是左鄰右舍,而家屬因為軍府安排就業,多為同事,所以關係密切。

  他們脫離了同鄉、同族的關係網,以軍人、軍屬的身份,在寒山形成了新的社會群體,對體製形成了依賴。

  對彭城公,形成了依賴。

  現在,李笠有信心,讓徐州各級公廨吏員們,對體製形成依賴。

  這個體製和現體製有區別,如果新體製能夠保證基本的獎懲分明,提供相對公平的上升空間,這些人對體製的忠誠度,會大幅提升。

  如此一來,李笠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軍、政人才團隊,關鍵時刻,有人可用。

  李笠看著眼前一棟棟宿舍樓,盤算著自己的構思。

  國家機器要想正常運轉,缺不了各級官僚吏員,然而想要管好這些官吏,談何容易,即便到了現代,也是如此。

  一旦國家機器運轉不靈,可以愁得執政者折壽。

  一旦國家機器故意使壞,可以整得執政者欲哭無淚。

  他聽過一個比喻,比喻官僚們是如何把一個政策玩壞的。

  皇帝覺得人有雙手,卻總是多用右手、而左手空閑(右撇子居多),太浪費了,於是決定讓各級官府倡導百姓多用左手。

  這意思由尚書省發文下令各地執行時,變成了不許用右手。

  到了州一級發文時,變成了要砍掉右手。

  到了郡一級發文時,變成了要砍掉右手、右腳。

  到了縣一級發文時,變成了隻能留左手,右手、雙腿都砍掉。

  百姓得知後,驚恐萬分,各地民變四起,消息傳到京城,傳到皇宮,皇帝覺得莫名其妙:朕何時說過隻能留左手?

  這是個笑話,但可以看出當國家機器失靈、壞掉時,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李笠覺得梁國的國家機器已經爛得不像話了,修是修不好的。

  又仿佛中了大量病毒、植入大量木馬的電腦,怎麽修補係統,都補不好。

  最好的辦法是重裝係統,而不是換個賬號登陸係統。

  重裝係統需要一個安裝文件,這安裝文件很貴,且得現做。

  李笠覺得,用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錢若不夠,即便坑蒙拐騙都要湊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