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大明武官毫不相關的官階與職務
作者:繡腸織月      更新:2021-05-30 06:26      字數:4321
  吳惟賢說罷,便兩手一絞,抱在胸前,常服上的那塊獅子補給他的雙臂一拱,陡然便變了形狀。

  倘或穿越者朱翊鈞能見到吳惟賢的如此舉動,立刻就會明白原來曆史線上萬曆二十三年的那場薊州之變的發生之根源並不是戚家軍的信仰發生了動搖,而恰恰是在於戚家軍實在是太崇拜、太相信朝廷了。

  譬如吳惟賢現在抱臂而坐,表麵看上去是為了南兵們一兩五錢的月餉與朝廷生氣,但是實際上他一點兒都沒有懷疑過朝廷究竟是否能拿出三十七萬八千兩發給薊鎮南兵。

  吳惟賢內心的想法是,區區三十七萬八千兩,對於大明而言,簡直是九牛一毛,皇上朱筆一勾,內閣和六部見了禦批難道還敢不撥銀子嗎?

  至於皇上為何遲遲沒有勾下這一筆,那肯定是中間有小人在作祟,不是太監就是奸臣,總之不是皇上的過錯,皇上隻是被一時蒙蔽了雙眼,沒意識到千裏之外的薊鎮還有那麽多被欠餉的南兵。

  而戚家軍該如何才能讓皇上注意到這一點呢?當然是隻有靠自己想辦法把薊鎮南兵的困難情況向上反映了。

  簡單來說,就是向上頭無傷大雅而不失體統地鬧上一鬧,萬曆朝很多的人和事都是靠鬧才有了結果,鬧一鬧,讓皇上注意到薊鎮,興許銀子便很快會發下來了。

  在這一點上,就連現下與之對峙的陳蠶也從未有過一絲懷疑,陳蠶與吳惟賢的主要分歧並非在於是否要“鬧”,而是在於這個“鬧上一鬧”的方式和尺度。

  當然這份信任有一項基礎前提,就是陳蠶和吳惟賢在心底裏都一致認為,朝廷不會為了賴掉這之前承諾的每年三十七萬八千兩的薪餉,就砍掉他們的腦袋。

  或者換句話說,他們總不相信朝廷會單單為了百十萬兩銀子就舍棄他們這樣一群為國家驅寇平倭的忠臣良將,他們覺得他們的命在朝廷眼中還是值這個價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陳蠶和吳惟賢對大明的信仰甚至超過了朱翊鈞這個假皇帝,在他們眼中,朝廷並不是一部國家機器,而是一尊至高無上、神聖無比的玉皇菩薩,隻要信徒們拜得虔誠、信得切實,就是石頭作心的仙人也會被打動。

  因此即使陳蠶和吳惟賢的信息來源和朱翊鈞所看到的已是相差不遠,但是他們仍能得出一種光明萬丈的積極結論,倘或這時候假皇帝朱翊鈞親口跟他們承認內閣所言的“財匱民乏”是後世史學界公認的事實情況,陳蠶和吳惟賢也會覺得真正的病灶是出在中間的官吏身上,國家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的。

  不過曆史上能在無上權威之下一眼看透本質的人本就不多,鄭貴妃算一個,那是因為她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同萬曆皇帝成為了真正的夫妻,這種優勢普天之下獨她一人,其餘芸芸眾生皆是望塵莫及,何況遠在薊鎮的陳蠶與吳惟賢呢?

  “你是守禦所百戶,按朝廷的職級來說是正六品。”

  陳蠶思忖良久後道,

  “既然朝廷給了你這個品秩,你就想辦法多管管屯田嘛,我記得萬曆十一年的時候,朝廷就說要把衛所多餘的地撥給南兵耕種了,還有前兩年,徐貞明在北方開水田的時候,也撥了一些地給我們南兵,這些地就應該利用起來麽。”

  吳惟賢笑了笑,道,

  “廷綸兄啊,咱們南兵之間,自己人對自己人就別來文官的那一套了。”

  吳惟賢衣前繡的那頭獅子被拱得更皺了,眉頭眼睛都凸出來了,連帶著衣主人的鄉音也冒出來了,

  “這套官話講下去就等於白講,根本沒人聽的曉得伐?”

  陳蠶也用鄉土話對付他,

  “儂講也沒講,哪恁就曉得講了沒有用啦?”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吳惟賢重新用官話回道,

  “你要真想與我論品秩,那我就與你論品秩,我是正六品守禦所百戶,你可是正三品河南都司僉書,都司僉書本就主管都司衛所的練兵與屯田事務,要說起屯田的官話來,你的話可比我的話有分量多了。”

  陳蠶笑道,

  “那這樣講下去就沒完沒了了,我是正三品河南都指揮僉事,薊鎮南兵卻是鎮戍營兵,一不入河南衛所軍正額,二不由河南都司衛所代管,地方軍政一向是營衛互不統屬,若是真講官場規則,我便隻能管河南的衛所屯田,管不了薊鎮南兵的屯田。”

  陳蠶與吳惟賢的這番辯論是有理有據的,倘或陳蠶是一個無情無義之人,或者再退一步講,陳蠶是一個像李如柏一樣、對薊鎮南兵毫無感情的普通將領,那他大可以拿這套官話去搪塞上至總兵下至小兵的每一個人。

  因為萬曆朝的情形是這樣的,軍兵共分兩套班底,一套是朱元璋開國時定下的衛所兵,一套是後期根據實際發展出來的營兵。

  軍屬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等武官組成,上由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軍官世襲,僅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襲,每一衛所的駐地固定,軍士數額固定,將官設置亦有定例,但景泰以後,兵部權力上升,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奪五軍都督府之權,五軍都督府官至此成為虛銜。

  而營兵則由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遊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等將官組成,行政上直屬兵部,除由衛所軍轉為兵者外其他一般募兵不世襲,因此營伍官無品級,亦無定員。

  陳蠶和吳惟賢身上的守禦所百戶與河南都司僉書的品秩實職,就是這第一套班底和第二套班底在晚明深度縫合後造成的結果。

  大明的營兵製最早是從永樂年間開始建立的,當時靖難之役剛剛結束,朱棣領麾下大將充“總兵官”,去往各兵防重地鎮守,當時總兵官並非專職,而是由其他官職差遣而來的臨時性的職務,因此擔任此職的官員,其身份等級、薪俸待遇都依照原本官職執行。

  從行政上來說,總兵官要節製都司官員,為了確保等級秩序,不使得體統混亂,擔任總兵官一職的官員本身官職就應該在正二品都督僉事以上,於是明廷又依照如此製度設立了一些輔助“總兵官”管理防區的官職,譬如現今眾人耳熟能詳的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等職稱,就是在永樂年間逐步衍生出來的。

  到了晚明,營兵將官總體被朝廷分為了三個等級,分別是總兵官,等同於五府堂官;副總兵、參將、遊擊等同於都司堂官;守備、把總等身份低於都司堂官而又高於衛官。

  由於以文製武的祖製和論功行賞軍功升職的大方略,營兵將官的職務和官階從成化朝開始逐步結合,譬如陳蠶上任的時候,萬曆皇帝給他的批示是“以河南都司僉書陳蠶,為薊鎮遊擊統領南兵駐石匣”,這其中“河南都司僉書”指的是官階和身份規格,而“薊鎮遊擊統領南兵”指的便是實際職務和營兵將官等級。

  所以在薊鎮將官陳蠶的這個列銜中,讓朝廷真正按功行賞、以軍功升遷的是他這個正三品“河南都司僉書”,而“薊鎮遊擊統領南兵”隻是朝廷在薊鎮石匣駐地派給他的職務。

  這套縫合製度在明史研究生朱翊鈞眼裏特別像現代公務員的職務和職級之分,隻不過晚明武將地位實在太低,不管是正三品的都司僉書陳蠶還是正一品的太子太保戚繼光,見了內閣六部巡撫總督的文官,在信中還是要自稱一句“門下走狗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稟”。

  且隨著晚明家丁製的盛行,總督、巡撫的直轄標兵以及各將官麾下的家丁也能編為營兵,朝廷為了控製武官,對這種有品級的官階授予界定了相當嚴格的限製,一般而言,武職自都督一品以下,非軍功不準實授,實授者不過百中之一,即使封有品秩,除非立下極大的功勞,營兵將官的官階也很難得到提升。

  在這種前提下,吳惟賢指出陳蠶在故意“講官話”並不是一個笑話,晚明的製度使得品秩官階對九邊的所有營兵已然失去了做官的根本意義,正三品都司僉書和正六品百戶在薊鎮南兵營一樣拿不到軍餉,對於薊鎮南兵而言,身份級別與酬功支俸這兩者之間基本已經毫無關聯。

  即使按照朝廷規定的官階俸祿來說,正三品的陳蠶每年年俸是四百二十石米,正六品的吳惟賢每年年俸是一百二十石米,但是實際上沒有一個九邊武官會把這項洪武年間定下的數額當真。

  因為這項俸額數量的規定是基於洪武年間的衛所屯田製上的,按照朱元璋當時的計劃,正三品以下武官和吏員的俸糧與軍士的月餉,應均由屯田支付,不足者由戶部清吏司調補,各勳戚武官、正三品及正三品以上將官的餉糧,則分別由戶部調撥。

  陳蠶和吳惟賢現下困境的根源,恰恰就在於衛所屯田徹底崩壞之後產生的“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倘或衛所屯田製正常運轉,那怎麽也輪不到他們兩個浙江鄉民純粹靠當營兵抗倭立下軍功,就在官階上分別升到正三品和正六品,正是衛所屯田的廢壞給了他們立功當官的機會,可這廢壞的衛所屯田又同時剝奪了他們享受明朝前期正常衛所武官薪俸待遇的權利。

  不過陳蠶和吳惟賢從在義烏當兵從軍的那一刻,就沒指望過能從衛所屯田裏獲得應有的軍餉待遇,在戚繼光開始提議在義烏募兵的那一年,九邊衛所就已然是在靠鹽課、開中以及京運年例銀維持了。

  戚家軍和其他所有的家丁營兵自然也是靠京運年例銀生存,所謂的“京運年例銀”,說白了,就是皇上朱批後,朝廷從京城直接調撥到九邊的錢糧物資。

  陳蠶和吳惟賢當初應征從軍看重的就是這一份與衛所旗軍不同的豐厚待遇,對他們而言,一年十八兩銀子的軍餉可比無從兌現俸祿的品秩官階重要多了。

  假設兵部給陳蠶一個選擇,讓他在官銜歸屬地河南都司與薊鎮南兵營之間作出最終抉擇,陳蠶也肯定寧願選擇留在薊鎮南兵營。

  畢竟留在薊鎮他還能有機會不斷立功為討要軍餉爭取籌碼,而要是去了河南都司,那篤定就成了一個活脫脫的“燈籠殼子”,外頭好看裏頭空,尤其陳蠶還是一個不願做虧心事的人,在不吃空餉、不喝兵血的前提下,好兵陳蠶也隻能依照大明官場的規矩講講官場套話。

  陳蠶的意見是,求人不如靠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朝中情勢顯然比較複雜,要是鬧上一鬧說不定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既然向上反饋的渠道一時出了岔子,不如讓南兵們自己為自己找出路。

  “不管怎麽講,屯田都是恢複不到國初的情況了。”

  吳惟賢沉默片刻,決定繞過官話,說幾句實際的,

  “說哪個場麵上的話都沒有用,倘或屯田能解決口糧問題和軍需供給,那朝廷為何還要授予歸降的蒙古人官職?將領們為何還要給麾下家丁封以額外厚餉呢?直接把九邊逃亡的衛所旗軍遺棄下來的屯田撥給他們耕種不是更省力省心?”

  陳蠶道,

  “衛所旗軍是軍籍,每名屯種旗軍分耕軍田一分,就要給本軍交納正糧十二石,給衛所軍官交納餘糧十二石,除此之外,還要承擔各種力役,甚麽銀差、力差、養馬、采薪、燒炭、采草、營造、修渠、築堤,都是他們的本分活計,同衛所軍丁比起來,營兵除了操練守備,基本上就沒甚麽其他分外之事了罷?”

  吳惟賢道,

  “屯田問題的根源不在職內還是分外,更不在辛苦還是勞累,咱們在老家的時候都是種過田、挖過礦的罷,說起來都是為了一口飯吃,可是廷綸兄,種自己的田、挖自己的礦,同當佃戶種地主的田、當礦工挖礦主的礦,那滋味可是不大一樣的罷?”

  陳蠶笑道,

  “確實是不大一樣,但薊鎮現在分下來的都是軍田,又哪裏來的地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