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駱思恭
作者:繡腸織月      更新:2021-01-04 17:59      字數:2162
  翌日。

  萬曆十六年,九月十日。

  萬曆皇帝率後妃、閣臣、公侯勳臣、六部尚書等第五次前往大峪山,親閱壽宮定陵。

  這也是朱翊鈞自穿越以來,終於頭一次成功出了北二環。

  同滿清皇帝出巡的方式不同,萬曆皇帝閱陵其實是不坐大駕鹵薄中的幄殿的,或者更準確些來講,幄殿的功用僅僅隻存在於潞王率群臣在德勝門外送迎皇帝的那半個時辰中。

  萬曆皇帝真正使用的出行方式依舊是騎馬,騎馬的裝束也並非後世一貫以為的寬袍大袖,而是實打實的銀色魚鱗長身甲、白翎紅纓小旗鳳翅盔,以及全套的腰刀梢弓天子劍。

  現代人朱翊鈞沒甚麽馬術經驗,穿上這樣一身隆重的皇帝甲胄再騎馬不免有些心虛。

  好在整支龐大的皇家謁陵隊伍行進得十分緩慢,皇帝身後還有拿著傘蓋儀仗的大漢將軍簇擁護衛,再加上萬曆皇帝原本就有腿疾,周邊親近之人誰也沒看出在禦馬上佯作悠哉的朱翊鈞壓根兒就不會騎馬。

  在最初上馬的心虛過後,朱翊鈞發現自己是一個相當會偽裝的人,他一麵隨著隊伍打量著這座陌生又熟悉、古老又嶄新的帝都,一麵在心裏異樣地想,倘或這時能開上大奔就更應景了。

  他這樣想完又自己笑了起來,是屬於自嘲的那種笑,他在心裏對自己又笑又歎,

  “現代人真正能體驗故宮帝王生活的普天下也隻有你一個,皇帝大駕的幄殿都坐過了,你卻還惦記著大奔。”

  歎是這般歎,但朱翊鈞心中究竟有一絲細微的惆帳,他無法否認,比起前呼後擁地騎馬,他更認可的還是大奔。

  大奔再糟糕也終歸是大奔,馬騎得再好也比不上能開大奔,畢竟騎馬是一門不長久的技術,總有一天是要被落後淘汰的。

  隊伍出城行進了五六裏後,朱翊鈞確定自己肯定出了內城,這才就近向身邊一名著飛魚服、佩繡春刀、戴三山帽的錦衣衛隨扈問道,

  “如何出了城了,這街上仍然卻是一絲人影也無?”

  那名錦衣衛笑著回道,

  “定是因著皇上今日要出城,五城兵馬司早早地就將人趕開了罷。”

  朱翊鈞默默唏噓一番,心想,這領導出巡的排場真是兩千年都沒變,

  “既無百姓觀瞻,朕倒不如反去乘那幄殿。”

  朱翊鈞相當惦記那座雕龍刻鳳的二排十馬四**車,依他看來,那座木質大車簡直堪稱行路途中的“鑾駕宮殿”。

  那名錦衣衛顯是怔愣了一下,爾後趕忙回道,

  “稟皇上,這幄殿一向是出不了城的,即便出了城門,走官道也是到不了大峪山的。”

  朱翊鈞不想自己問了個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

  “是嗎?”

  那名錦衣衛道,

  “是,若要出北京城,則必須要通過城門門洞,而北京城門門洞最多不過十五多尺寬,而皇上的幄殿寬約十二尺五寸,若加上兩邊的車輪和車輪軸外的軎及飛輇的寬度,整輛車的寬度則必定超過十五尺。”

  “再算上兩排各十匹拉車的馬,要想讓幄殿安全地通過城門門洞,車兩邊至少要各有一尺五寸的空間,即使幄殿勉強能夠從城門洞裏完好無損地擠出來,出城的問題也解決不了。”

  “北京的城門由城門和箭樓共同組成甕城,因此若要出德勝門,則必先走甕城西側開的便門,然後再轉九十度,向北走出德勝門,而皇上的幄殿並無轉向械備,根本不能在甕城轉彎。”

  “尋常四輪車轉彎,須得時時在車後配備兩名勞力,待需要轉彎的時候,命這兩名勞力將車的後部抬起來,用外力令其轉向,而如皇上幄殿這般龐大的車,若要命人將其後部抬起,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這輛車隻能走直線,皇上想要讓這輛車派上用場,則必須從德勝門修一條直通陵區的筆直大道,且這條路還必須足夠得寬,至少要能讓兩排十匹拉馬暢通無阻地通過,皇上如要乘坐幄殿,則必先大興營俢,資費甚矩,臣以其為得不償失,故而懇請皇上禦馬而行。”

  朱翊鈞聽罷,點了點頭,不由多看了那答話的錦衣衛兩眼,

  “你說得甚是合理,朕願納此諫,卻不知你是何官職,竟能將這些微末小事說得頭頭是道?”

  那名錦衣衛立時對皇帝抱拳道,

  “臣乃錦衣衛帶俸正千戶駱思恭,而今於南鎮撫司任職。”

  朱翊鈞聞言一愣,隨即笑道,

  “好,好,南鎮撫司主理偵查情報,於你正堪勝任啊。”

  駱思恭再一抱拳,

  “皇上謬讚。”

  朱翊鈞微笑著看他,壬辰倭戰中,駱思恭可是重要的情報收集人員之一,難怪他能對城池營建如此上心。

  有此一層緣故,朱翊鈞不免便與駱思恭多說了幾句,路程又行過七八裏,忽而提及駱思恭家鄉在湖廣,朱翊鈞不由道,

  “說來湖廣乃產木之地,巨木千裏迢迢運來京城,這京城的木材廠卻造了這樣一輛進退不能的大車,當真是暴殄天物。”

  駱思恭忙道,

  “天子所用,臣下自是不敢不盡心。”

  朱翊鈞道,

  “好在將來海運一開,必能為湖廣緩減壓力。”

  駱思恭仍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道,

  “幄殿本乃天子駕乘,前有規製可循,實在不算靡費。”

  朱翊鈞聽著有些不對,

  “駱卿難道不以為漕運徒耗民力?”

  駱思恭回道,

  “臣非地方要員,於地方情形不通,實不敢貿然答皇上這一問,隻是臣以為,民力之聚散在於民心之所向,若無漕運四通八達,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百姓又如何會齊心協力地將地方風物進獻給皇上呢?”

  朱翊鈞搖頭道,

  “駱卿這一套,朕聽得夠多了,甚麽‘集中力量辦大事’,無非是苛剝百姓之辭。”

  駱思恭道,

  “今日百姓獻木造車,皇上自以為是苛剝,若來日百姓獻身為國,臣卻不知該作何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