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河東郡士族(求收藏求推薦)
作者:木木三大少      更新:2020-03-19 07:57      字數:2232
  兩漢朝,河東郡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當然是曹參和周勃兩個軍功世家。

  之後河東郡又出了衛青的衛氏家族和霍去病、霍光的霍氏家族。而這兩個家族也是淵源於曹氏家族。

  正是這些前漢軍功世家,給河東郡留下了尚武的風氣。

  可惜,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曾經顯赫一時的曹、周、衛、霍家族已經在河東郡的大地上消失了影蹤。

  如今的河東郡,豪族有裴氏、衛氏(並非衛青家族)、柳氏、賈氏等家族。

  眼看著要踏入河東郡,牛和就陪在牛平身邊,向他簡單介紹了河東豪族的近況。

  因為後漢推崇儒學,而這正是河東士族的短板,因而,如今的河東豪族,早已沒有了前漢曹、周、衛、霍家族的榮光。

  可以說,河東士族正處於一個沉寂期,似乎沒有什麽出名的大人物。

  說到河東郡的士人,牛平有點印象的,也就是河東衛氏好像有個死鬼衛仲道,他娶了後世大名鼎鼎的蔡文姬。

  可惜那小子是一個短命鬼,沒享兩年豔福就病死了。他能夠在曆史上留名,全靠他的老婆。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裏有記載的,幾十年後衛氏還出了一個衛瓘。

  衛瓘在蜀國滅亡,鍾會準備造反時,一舉陰死了鍾會和鄧艾兩個牛人,給牛平留下了一些印象。

  衛瓘也算是個智謀之士,不過,想來在後三國才出現的人物,此時大概連種子都不是,牛平自然不會費神去找。

  其它的河東士族,有出什麽名臣名將麽?牛平腦子裏想不出來。

  牛和告訴牛平,如今河東稍微勢大一些,值得重視的,首推聞喜裴家。

  裴家的先祖是光武朝的敦煌太守裴遵。

  裴遵自雲中郡從光武帝劉秀平定隴、蜀,立下戰功,其後徙居河東郡安邑縣。

  在漢安帝、漢順帝時,裴家又遷徙到河東郡聞喜縣,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裴家的家主,正是裴遵的曾孫裴曄。其人曾經擔任過並州刺史、度遼將軍,也算得是河東郡的頭麵人物了。

  裴曄之子裴茂也已出仕做官,聽聞是在冀州那邊當了個六百石的縣令。

  用牛和的話說,河東士族式微,如今也隻有裴家還值得大公子登門拜訪。

  至於河東衛氏,賈氏和柳氏,其家族中人近年來都聲名不顯,不知是否有才幹突出的好苗子。

  說到那柳氏,倒是有些來曆。

  柳氏的先祖名叫展獲,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掌管刑獄。

  據說他曾夜宿城門,有美女來同宿。

  天寒地凍,展獲恐其凍殺,就讓美女坐在自己懷裏取暖。

  展獲懷抱美人一夜,卻至曉不為亂,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諡曰“惠”。

  因展獲的封邑在柳下,因此,史稱“柳下惠”。

  柳下惠的後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

  柳家雖然出過“坐懷不亂”的君子,但也出過盜賊淫徒,那就是魯國著名的盜賊柳下蹠。

  柳下蹠又名展雄,是天下盜賊的祖宗,手下有數千盜賊,橫行天下,諸侯國都拿他沒辦法。孔子稱他為盜蹠。

  由於盜蹠喜愛“取人婦女”,是天下聞名的淫徒,以至於河北各地信奉盜蹠為娼妓的守護神。

  家族中人一個“坐懷不亂”,一個成了淫棍代表,娼妓保護神,所以說,柳氏家族的人很容易走極端。

  秦末大亂,柳氏的一支從魯地入居山西,後漸在河東形成望族。這就是河東柳氏的來曆。

  牛平聽了牛和的講解,對河東的幾大家族有了一些了解。不過,仔細回想了《三國演義》中的記載,牛平還是未能想起這幾個家族出了什麽傑出人物。

  不管那些腐朽的豪族了,牛平此行的目標很明確,第一個要找的就是萬人敵關羽。

  揮起挖封建主義牆腳的鋤頭,牛平要先把劉備集團挖垮。

  河東解縣常平亭寶池裏,位於一塊背山臨湖的小平原上。

  村莊外,被一片平原坡田包圍,有一條大道通往北方一裏地外的鹽池大湖。

  村莊的南麵兩裏開外,有吳山的山脈環護。山穀裏的道路,則通向吳山以南的大陽縣。

  因靠近鹽池,往來商賈不斷,故而常平裏比尋常村落更繁華幾分。

  村子的東頭,開有一家鐵匠鋪。鐵匠鋪裏火光閃耀,熱氣騰騰,傳出叮叮當當的打鐵聲。

  鐵匠鋪外的木架上,掛著幾個打好的鐵製耬鏵,向人展示著鐵匠鋪主人的高超技藝。

  河東郡貯鐵豐富,一個郡就有安邑縣、皮氏縣、平陽縣及絳縣的四處鐵官。

  靠著充足的鐵礦,河東郡發展出十分高超的冶鐵技術,各縣都有大大小小的冶鐵作坊和鐵匠鋪。

  郡縣有官方的冶鐵作坊,各豪族莊園有私家的冶鐵作坊,村莊裏也有一些小的鐵匠鋪。

  這些作坊匠鋪,生產出大量的鏵、鏟、钁、鋤等各式鐵製農具,為河東郡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因此,雖然河東郡地狹人稠,但在普及鐵製農具後,通過精耕細作,依然能夠做到豐衣足食。

  常平亭寶池裏的這家鐵匠鋪,正是村中一戶姓關的人家開設的。

  關家其實祖上也是讀書人,隻是家道中落,後漢朝曆代都未能出一個官吏,被河東的世家豪族排擠出了士人的圈子。

  為了維持家業,養家糊口,關家的主人關毅也隻好放下讀書人的尊嚴,開了這間鐵匠鋪。

  據說,常平亭寶池裏的老關家祖上也曾經闊過。他們的祖先乃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晉獻公的大夫。因受封在晉國都城的東關,因而被稱為“東關嬖五”。

  在東關嬖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東關氏,世代相傳。

  前漢朝,北亭侯東關義,就是東關嬖五的後裔。

  之後,東關義的後人改姓氏為關,在河東郡繁衍生息的這一支,正是常平亭寶池裏的老關家。

  可惜,祖上再榮光,後輩子孫不爭氣,這家道也免不了中落。

  到了關毅這幾代,連個縣吏都未能混上。除了家中還留有幾卷竹簡,關家和村裏那些目不識丁的普通人家已經看不出多少分別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