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演習不衰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98
  天歌說:“小時候見那些,陰陽師,袍袖翻飛,踏罡步鬥,其實那是不也不知道什麽叫踏罡步鬥,但是覺得他們那種步法非常好看,現在想來應該是踏罡步鬥吧……”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這到後來的話肯定要教主人,踏罡步鬥的……”

  天歌說:“真的嗎,要是這樣的話,我也可以像那些神仙,仙子一般,欲上九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教的東西要學的東西還很多呢,主人可是要耐心一點,這道教的科儀,都是非常飄逸的!不隻是踏罡步鬥,我覺得主人看見的可能隻是道教科儀……”

  天歌說:“為什麽?科儀就是那種開壇布陣,做法的感覺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在當今乃至曆代道教繽紛多彩的齋醮儀式之中,煉度科儀一直是極具代表性的儀式之一,煉度科儀的曆史悠久,傳承綿遠,流布廣泛。道教徒不分宗派和地域,代代演習不衰。”

  天歌說:“為什麽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究其原因,在於其內涵著豐富的道教教理教義思想,宗教功能齊全,而且場麵浩大,音樂:“都有什麽重要的場麵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無論是在普通黃籙道場中,還是在羅天大醮等大型齋醮道場中,煉度儀一般總是作為“壓軸戲”,為整個齋儀的結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對於煉度儀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對道教教義思想和道教科儀等多方麵的認識。”

  天歌說:“煉度科儀的形成和發展是怎麽來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自古以來,道教中人一般認為煉度科儀始於被稱之為“祭煉教主、太極左宮仙翁”的葛玄。元代至樂道人徐善政在《太極祭煉內法?序》裏說:“祭鬼煉度內法,自晉太極葛仙翁修此道於會稽上虞山中,功成道備,上升雲天。由是以來,靈寶之妙,師師相傳。祭煉之法,從茲衍矣。”(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為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作序時也稱:“煉度魂爽,猶為靈寶之要,而煉度之簡捷,猶以祭煉事略而功博。自仙公葛真君藏其教,位證仙品。”就是說,作為靈寶道法要點的煉度儀,是由葛玄傳之於後的,而且葛玄正是通過修煉祭煉之法而得道成仙的。

  元代西蜀道士頤軒清虛子侯以正說,太極仙翁得靈寶之道於“玄古三師”。意謂葛玄並不是煉度儀的首創者。葛玄又如何得之於玄古三師?宋末元初鄭所南(1241——1318)在《太極祭煉內法》中解釋說:葛玄於若耶山精思靜處,“一旦,感天上鬱羅翹、真定光、光妙音三真人,從空乘鳳輦而下”,,“開闡仙公濟度幽真之心”。又說:“今天台山桐柏觀側有觀,正仙公祭煉古跡。”鄭所南曾經查考了有關葛玄的記載,但他最後無奈地稱“昔葛稚川著族祖葛玄傳,所紀甚多,卻不載祭煉感應事。”鄭所南的考證,基本否定了葛玄是祭煉法的創始人。因此,煉度儀始於葛玄之說,隻能看作是道教界前輩的臆測。”

  天歌:“哦,原來是這樣……”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如果說煉度儀是後世靈寶派道士所編,托古而稱是本派祖師葛玄所創,這尚有可能。靈寶派早期經典《度人經》中已有“死魂受煉,仙化成人”之句。南北朝齊嚴東解釋說是南宮度命君“煉度朽骸”,唐薛幽棲進一步注稱:“死魂舉度於南宮,則以流火之膏煉其鬼質,從茲改化,使得仙也。”可見,此“煉度”之意與煉度儀之本意並不相同。但是可以肯定,《度人經》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煉度儀,成為煉度思想的一個來源。另外《度人經》的五方五帝配五色五氣思想、存思集神方法都能在煉度儀中找到影子。而靈寶派強調的普度思想,也正是煉度儀的主要特點。因此,煉度儀即使非葛玄所創,也一定是靈寶派的科儀。”

  天歌說:“有什麽典籍寫這些科儀呢?”

  仙鶴童子笑道:“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遐覽》中記載了他當時曾經見過的道教經書目錄,其中沒有與煉度有關的內容。葛洪之後,南北朝陸修靜和唐代張萬福、唐末五代杜光庭都曾對道教齋醮儀範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和發展,在他們的科儀文獻中,也沒有獨立的煉度儀。不過,在南北朝《赤鬆子章曆》中,有過關於煉度的章文。《上清言功章》雲“受煉更生,化為真人。”《滅度三塗五苦煉屍受度適意更生章》中則有“受生煉屍,還複故形,上補真仙”之說。這些章文中的思想和早期靈寶派經典一樣,仍然是完全依靠祈求神靈而煉化度鬼的階段,有別於後世之煉度科儀。”

  天歌說:“也能度鬼嗎?”

  仙鶴童子傲白:“那是自然,嗬嗬,北宋末年,神霄派道書《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中,始有煉度法的記載。在南宋時期的幾部道教齋儀的大型著作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關於煉度儀的記錄和論述。王契真《上清靈寶**》卷五十五說:“廣成古科,無煉度之儀,近世此科方盛。”金允中所編的另一本《上清靈寶**》卷十七也說:“廣成先生編撰科儀,乃唐大順間,是時未行煉度之儀,近世此科方盛。”二人都曾對杜光庭所編撰的科儀進行了考證,一致認為唐末五代時尚未出現煉度儀,煉度儀是“近世”方盛。也就是說煉度科儀出現於五代以後,至南宋初年已經盛行於世。根據二人對煉度儀的記載,可以推測,煉度儀主要流行在南宋朝廷的管轄區域之內,也就是說盛行於江南。”

  天歌說:“就隻這一兩本有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林靈真編集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內收有關於煉度儀軌的記載達二十餘處。由此看來,金允中說自己“所見祭煉之書,不止數十本”,毫不虛假。針對當時煉度儀的混亂,王契真曾提出過批評,說當時道士設壇行科,既無定式,亦礙義理;金允中也說當時的數十種煉度儀“雖大體相類,而其祝辭白語多駁雜,其聲音不比臨事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