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度幽魂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240
  天歌說:“這聽起來,光就是做做樣子開壇布陣的法事,就是非常複雜的了,這些都是麵子活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所以,金允中重新撰集了“啟祝行用之言辭”,意在統一和規範當時的煉度儀,使之文字典雅,演習方便。”

  天歌說:“或許我是一個剛剛入的盟的吧,並不懂,所以就覺得更難……”

  想到這些,看起來飄逸瀟灑,做給外麵看的麵子的話,也有練度超度的作用啊。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金允中在《上清靈寶**》中認為,煉度之符可能出自於北宋道士劉混康之手。劉混康是茅山宗的第二十五代宗師,以道法聞名於北宋年間,晚年更是深得宋徽宗的恩寵。金允中推測說:“煉度之符莫非法師自煉度之法”。對於金允中的推測,今查現存有關劉混康的史料,未見其參與煉度科儀編撰的記載。

  可以認為,劉混康、王契真、金允中、鄭所南等人極有可能對煉度儀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但就整個煉度儀而言,由於其內容豐富,行儀要求甚高,思想體係較為完整。”

  天歌說:“因此,它的產生恐非一時一地一人所創。它應該具有相當漫長的創作時間、相當眾多的編撰和補充修改人員,也就是說,煉度儀是道教徒集體智慧的一個結晶。”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煉度儀之所以在五代以後形成,並且在南宋時期得以廣泛流傳,究其原因有多方麵:

  社會環境因素……”

  天歌說:“哦?什麽社會因素?”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唐末以後,中國社會一直動蕩不安,五代十國戰火不斷,兵傷殍死,橫屍遍野。整個北宋年間,外要抗禦遼、夏、金三國的侵略,內要鎮壓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統治岌岌可危,民眾顛沛流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仁宗時梅堯臣(1002——1060)的《岸貧》描繪居住在河岸邊上的窮苦人民生活狀況時說:“無能事耕獲,亦不有雞豚。燒蚌曬槎沫,織蓑依樹根。野蘆編作室,青蔓與為門。稚子將荷葉,還充犢鼻褌。”

  天歌說:“這詩說的什麽意思?”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詩文真實地反映了北宋時期豪富兼並土地,導致許多農民陷入無地、無房、無食、無衣赤貧狀態的社會現實。正是由於社會帶給民眾的深重苦難,人們急切需要解除災難,拯拔亡靈。道教徒本著濟世度人的思想,滿足了人們對於死後能夠受度成仙,永離苦海的追求。”

  天歌說:“確實,在最絕望的時候,也是想要修行的時候……”

  仙鶴童子傲白:“內修之術因素,煉度科儀作為一種對高功法師有著甚高內修要求的儀式而產生於宋代,與唐末以後內煉方術的盛行,特別是內丹理論思想的成熟,也有極大的關係。晚唐以來,內丹開始盛行,繼劉知古、張果、葉法善之後,呂洞賓、施肩吾、崔希範、彭曉等一大批內丹家活躍於社會,傳法授徒。宋代陳摶、張伯端更是把內丹術推向成熟。”

  天歌笑道:“這一條也是人們對於,內心思想的追求!”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正是因為內丹術的繁榮和影響,道教科儀中對行法之士的內煉要求也進一步提高。煉度科儀之“煉”,就是要求高功法師以“真水”和“真火”交煉亡魂,當然需要行儀者自己有極高的內修煉養功夫,所謂“以我身中之陰陽造化,混合天地陰陽之造化,為淪於幽冥者,複其一初之陰陽造化也”。高功法師運一己之神炁,合二象之生津,煉度枯骸,行神俱妙,才是煉度科儀的本意。可見煉度就是煉自己造化,以度幽魂。如果未能煉神,則不能度鬼。”

  天歌說:“呀!還厲害,要怎麽做?”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太極祭煉內法?卷下》載:祭煉時,辟一靜室,“外像以香爐為火,以水盂為水,及先焚寶?外更無他物,不要燈燭,方靜打坐,一更許,乃行持作用。純是以我一團精神,祭煉幽冥,豈獨鬼神得濟,我之精神亦豁然清爽。”倘若行祭煉者,精神不全,德行未備,又不得造化之妙,則一次祭之一次來,十次祭之十次來,隻不過施與亡魂飲食,而不能度之超升。煉度科儀對高功法師的如此要求,正是建立在內煉方術高度成熟的基礎上。有此基礎,道教才會提出以人代神而煉度亡魂的思想,才會產生這種通過高功內煉而度化鬼魂形神的科儀。”

  天歌說:“哦,原來這樣,所以道家者流,便認為佛家的修法,隻知“修性”,而不知“修命”,並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張“性命雙修”,才是正道。並且說:“隻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隻修祖性不修丹(命功),萬劫陰靈難入聖。乃至引用《易經》的觀念與《中庸》的大旨。確定“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作為無上的原則。”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還是度化思想因素,煉度科儀在思想上,直接繼承了古代道教的濟度思想。早在東晉末年出現的《度人經》就有“死魂受煉,仙化成人”之說,說明道教自古就有度脫幽魂於沉淪、使其早升仙界的思想。道教原有黃?齋,專以濟度為本。五代杜光庭《道教靈驗記》卷十四有《陳武帝黃?齋驗》,為道教早期黃?齋之記載。《太上黃?齋儀》說黃?齋“拯救幽靈,遷拔飛爽,開度長夜,升濟窮泉”,《道門科範大全集》中收有“上清升化仙度遷神道場儀”和“東嶽濟度拜章大醮儀”,這兩種儀式皆以香火為功,“濟拔幽途,超升上境”,使幽魂“洗罪名於黑簿,煉生質於黃華,速出泉關,早登道岸”。黃籙齋的超度亡魂思想,為煉度科儀死魂可以受煉升遷的理想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

  天歌說:“科儀發展因素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道教科儀在其本身發展過程中,雖然得到曆代高道的補充和潤飾,特別是經過科教三師的整理和編定,已堪稱成熟和完美。但仍有美中不足,就是缺乏普度性的科儀。這種能夠廣度各類幽靈的煉度儀,在北宋時期產生,並在南宋取得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