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動靜呼吸間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79
  天歌坐在樹屋外麵的露台上,花間蝶影,陽光自樹梢花間穿過。斑駁陸離的光影,投照在天歌鵝黃色的流仙裙上,顯得格外仙氣飄飄。

  仙鶴童子傲白同樣一身,天青色素紗仙袍,坐在天歌身邊,怎麽樣看花間的一對少年,都好像是畫中人物一般。

  讓人忍不住駐足流連,不忍打破這靜美一瞬間!

  天歌盤膝而坐,打坐練氣,微閉雙眸,仙鶴童子倒不修練,在一旁將修長的腿伸展在高空樹木屋,露台欄杆外,悠閑的就好像是,給一雙腿蕩秋千似的。

  天歌說:“傲白,呼吸要怎麽樣,才能更順暢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吸升呼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鼻翼肌作功產生的動覺和肋間外肌作功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道:“吸氣時要怎樣?”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吸氣時將鼻翼肌收縮向內向上吸氣產生的動覺,遷移至丹田或會y處,再配合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向上移動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丹田或會y,而上達顱頂的動覺移動線。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

  天歌道:“呼氣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呼氣時則相反,將鼻翼肌作功向外向下排氣的動覺,遷移至顱頂,再配合肋間外肌放鬆時肋骨向下複位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顱頂而下達丹田或會陰的動覺移動線。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裏介紹的一種小周天功,吸氣時“以意默運真氣,轉過尾閭,循夾脊而上貫腦部”,呼氣時“以意運此氣下歸丹田”,便屬此種情況。”

  又說:“吸降呼降法的動覺整合。吸時同上述第一種吸法一樣,呼時同第二種呼法一樣。此種動覺整合可強化“降氣”的作用。比如丹功中的“氣沉丹田”便常取“吸降呼降”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對:“好複雜……”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還有,彌散型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對:“這是什麽方式?”

  仙鶴童子傲白:“它的特點是將諸多呼吸動覺整合後予以泛化,組成一種向全身彌散的動覺移動模式。它有兩種表現形態:”

  天歌對:“哪兩種形態?”

  仙鶴童子傲白:“自上而下的彌散。隨著吸氣和呼氣,覺得氣息正源源不斷地向x腹腔乃至雙下肢彌散、充盈。像傳統氣功“京黑先生行氣法”,就是運用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其法說,呼吸時“覺氣如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五髒六腑皆悉充滿”。

  自外而內和自內而外的彌散。吸氣時覺得氣息正從全身所有毛細孔進入體內,並向x腹腔所有組織器官彌散;呼氣時又覺得氣息正從x腹腔所有組織器官的深處向x腹腔彌散,並通過全身所有毛細孔向體外散發。朱熹《調息箴》說的“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說的就是這種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哦……”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還有竅位型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說:“這個又有什麽特點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其特點是以呼吸時腹肌伸縮產生的動覺為主,並將鼻翼肌作功的動覺遷移至腹臍部位,組成一種“出從臍出,入從臍滅”,在固定竅位作功的動覺移動模式。上述的丹田呼吸和胎息,正是這樣一種動覺移動模式。這種模式能持續地對丹田部位進行柔和的激惹,從而有利於丹田氣機的萌發。”

  天歌說:“看樣子,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顯然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充分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各自的獨特內涵,對修習氣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仙鶴童子傲白說:“督脈在脊柱中,脊柱之精道而向下行,此乃yyu之路,精竭必髓枯,故為死亡之路。為使精不下泄,需積精聚氣,逆之上行,以還精補腦。”《道家養生學概要》這便是逆修的功夫。如傳統的小周天功法,先以意引氣沿任脈從丹田下達會陰,再越尾閭逆督脈西上,經夾脊、玉枕西達昆侖,最後倒下鵲橋而至丹田。丹功以此煉精化炁,還精補腦。”

  天歌對:“逆修是說逆則成仙嗎?”

  仙鶴童子傲白:“說的是外內逆修

  ,將機體的外向性功能,逆用為內向性功能,此即外內逆修。有下述三種表現:”

  天歌:“我覺得是,逆用感覺功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主人說對了,最明顯的是丹經上經常看到的內視、內觀、內聽。內視、內觀均是視覺功能的逆用。視感覺是由電磁波ciji眼內視網膜引起的。神經興奮衝動沿著視神經到達皮層枕葉,於是主體便感覺到外界客體的存在。

  而內視並非外界的電磁波引起,而是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阻斷外界電磁波的ciji,讓視覺器官對機體內部的經絡髒腑作逆向照射。如意守時的結合內視丹田,便能增強意守的效應。”

  天歌說:“內觀是內視結合存想。像孫思邈的“禪觀法”,存想五彩祥雲由上而下彌漫全身,便是結合內視進行的。此時主體進入想象性的視覺和觸覺體驗,“禪觀”的效應便大為加強。內聽是聽覺功能的逆用。聽覺的功能,在於通過接收聲波而獲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從而為主體認識世界提供感性材料,故聽覺是人體同大自然、社會溝通的重要渠道…。”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主人這個都知道,不錯,但運用內聽時,耳朵內的鼓膜沒有接收到聲波,因此沒有震動,耳蝸液體也不發生震動傳導,而是由中樞神經發出指令,讓聽覺神經感受器去逆聽體內特定部位或特定狀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聲音。如配合意守的內聽丹田,如為誘導入靜、排除:幹擾而內聽氣息的出入等。朱熹《調息箴》說的“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說的就是這種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