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神息相依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14
  仙鶴童子笑道:“嗬嗬,主人說的也對,其實,先這樣,就是平時做什麽事情,人的意念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說你要辦成一件事情,你的心中集中力量,就覺得這件事情一定能成功,那也就往成功的方麵去發展。如果你的意念集中到失敗的路上,那這件事情也就往失敗的方向去發展……”

  天歌:“這說的也對,這也就是說,人自己心理作用,就像那些得了癌症的人,雖然他得了癌症,但是他的一年很堅強,意誌力很堅定,反而能活得長壽,這可能就跟這種意念的關係是一樣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主人說的對,意念其實作用在,任何方方麵麵都是非常有用的……”

  天歌笑道:“嗬嗬,那我們現在繼續講丹田呼吸與腹式呼吸?”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傳統氣功在神息相依、氣沉丹田之後,丹田部位會出現熱感,出現內氣躍動。這說明功夫已有一定積累,意念、氣息和任脈經線的條件關係已經建立,此時便要將呼吸的注意點從鼻端和任脈經線轉到腹部的丹田部位,覺得就是丹田在吸氣、呼氣。此即古人說的“出從臍出,入從臍滅”(《攝生三要》)。這就叫丹田呼吸,丹經又稱“氣穴呼吸”。《道鄉集》說:“隻有後天氣息息歸根,進行氣穴呼吸,才能引發先天祖氣。”這一階段重在意守丹田,凝神氣穴。李少波的“真氣運行法”稱此階段為“凝神守丹田”。”

  天歌說:“如果說前一階段主要是建立起意念、氣息和任脈經線的條件關係,那麽這一階段則主要是建立起意念、氣息和丹田的條件關係。此時意念不是跟隨氣息從鼻腔經任脈經線落入丹田,而是直接守住丹田,呼吸之氣也覺得不是經任脈經線進出,而是直接從丹田進出。”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意念、氣息和丹田已經凝抱一起。這樣,便能對丹田進行更有效的激惹,從而促使真氣的萌發和集聚。清代氣功名家黃元吉說得好:“欲收先天元氣蘊於中宮,生生不已,化化無窮,離不得一出一入之呼吸,息息歸根,神氣兩相融結,和合不解,然後後天氣足,先天之氣生始有自也。”

  天歌說:“生生不息,化為無窮……”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所謂丹田呼吸,即“出從臍出,入從臍滅”,這也是經過呼吸動覺整合之後的一種主觀感受。因為此時主體將注意力集中於吸氣時的腹肌外凸和呼氣時的腹肌內凹上,並以此兩種動覺為主,整合成一種“丹田呼吸”的動覺移動模式。而吸氣時膈肌下降的動覺,呼氣時膈肌上升複原的動覺,以及其它呼吸動覺,均被分別整合到這個動覺移動模式之中,於是便產生了“丹田呼吸”的感覺。“”

  天歌說:“嗬嗬,你什麽時候懂了科學解釋?”

  最近一段時間,老是把手機給仙鶴童子看,看樣子他學到很多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丹田呼吸持續一段時間後,丹田部位會感到明顯的發熱以及內氣躍動,這時便要盡量減弱意守的心理強度,並讓呼吸運動變得更加柔長細緩,達到古人說的“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同時,還要讓意念和氣息凝抱一起,達到神氣合一,神氣相住。而且還要和功中出現的內氣團凝結一起,好像是丹田在呼吸,又像是內氣在躍動。這種狀態古人稱之為胎息。丹田呼吸是腹式呼吸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而胎息則是丹田呼吸弱化的一種表現。”

  天歌說:“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的巧妙運用?”

  仙鶴童子傲白:“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有巧妙的運用。因為呼吸是介於隨意和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而氣功的調息則屬於隨意性的骨骼肌運動,所以氣功可以對呼吸的運作方式進行種種改變,從而更好地發揮吐納運動在功中的動力作用。這種改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呼吸的自然節律。如讓呼吸的頻率變慢,常人每分鍾呼吸為16~20次,氣功要求呼吸做到柔緩,練功有素的人,每分鍾可減至5~6次,乃至2~3次;如改變吸與呼的時限比例,可以吸長呼短,也可以吸短呼長;如改變呼吸的結構,可以吸—停—呼,也可以吸—呼—停等。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意念運作,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從而建構起多種不同的動覺移動模式。下文擬對後一種情況稍加闡述。”

  天歌說:“呼吸動覺,從心理學角度上說屬於機體覺。機體覺是由有機體內部所進行的各種生理過程引起的。人體在消化、呼吸及泌尿生殖器官中都有內感受器,內感受器比較高級的中樞在下丘腦,並在大腦皮層有代表區,因此皮層能控製有機體的一切內部過程。機體覺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具有不確定性,缺乏準確的定位,所以有人曾稱之為“黑暗感覺”;其二是在通常情況下,內感受器的信號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因此,常常不能意識到。但是氣功修習進入虛靜境界,因為排除了外部世界的幹擾,並且將意識引導到機體內部,所以不但能感受到呼吸動覺,還可以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根據功法需要,建構起各種不同的呼吸動型。”

  仙鶴童子傲白:“傳統氣功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經過動覺整合建構起來的呼吸動型,大約有下述三類:第一,直線型的呼吸動覺移動模式

  其特點是諸多呼吸動覺整合成一道沿任脈(或督脈)經線移動的動覺移動線,主體便順著這道移動線作功。因為功法不同,其呼吸動覺的整合方式也不一樣。有這麽幾種情況:

  第二,呼升吸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膈肌升降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呼氣時意念隨膈肌複位上升的動覺而上達顱的“呼接天根,吸接地脈”便屬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