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忘卻才能逍遙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55
  天歌說:“我覺得能夠長生不老,跟精神和情緒也有很大關係,光吃藥,鍛煉,心情若操心勞累,反而會受不了人世滄桑的折磨……”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哈哈哈,主人考慮的是,在精神內養的方法上,重視心齋、坐忘。“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天歌說:“道教也重視心裏精神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修煉中也重視這種“忘”、“齋”、“化”的內在精神涵養方式,如譚峭說:“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

  天歌說:“忘指的是忘掉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技,隻是純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後的“藝”,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遙”。講的“削木為鐻”的巧匠梓慶的故事,中宋元君將畫圖的故事,以及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講的都是在如此心齋、坐忘、體道工夫之下,使得無論是雕刻、繪畫甚或是解牛,都成為鬼斧神工的“藝”而非僅僅是“技”。“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天歌說:“好不容易學的道術,又要忘記?”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不忘記如何逍遙自在,人的腦袋裏去的越多越容易精神不好,壓力大,就像主人說的情緒精神問題……”

  天歌點點頭道:“說的也是,忘卻了,才能逍遙呀!”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遙”的美學意蘊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氣魄。道家敬畏自然和道,珍愛個體生命,亦坦然麵對死亡。一般來說,道家是重視養生的。對此牟宗三曾說:“故養生之主,亦即在‘心’上作致虛守靜之功夫,而將此一切無限追逐消化滅除,而重歸於其自己之具足。”

  天歌說:“可見道家的養生不是追求奢華物欲、**感官的滿足,亦不是謹慎入微地苛求生活品質,而是通過滅除自己的一切追求來達到自我滿足,即道家養生追求的是消滅一切追逐。”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莊子養生的觀點主要體現在。一篇中,雖然此文篇幅很短,僅有571個字,但曆來備受關注。莊子不僅思想深邃洞徹,而且筆法生動形象,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可謂入木三分。莊子多通過“寓言”、“重言”、“卮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手法不僅展示了莊子語詞的簡潔:“解牛故事?”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通過庖丁解牛來闡述莊子養生的要領和精神:此《養生主》一篇立義,隻一庖丁解牛之事,則盡養生主之妙,以此乃一大譬喻耳。若一一合之,乃見其妙。庖丁喻聖人,牛喻世間之事。大而天下國家,小而日用常行,皆目前之事也。解牛之技,乃治天下國家,用世之術智也。刀喻本性,即生之主,率性而行,如以刀解牛也。言聖人學道。妙悟性真,推其緒餘,以治天下國家;如庖丁學道,而後用於解牛之技也。莊子描述了庖丁解牛時動作的嫻熟與優雅。庖丁手所觸及的、肩所依靠的、足所踩到的和膝所抵住的皆合乎舞樂的節拍。庖丁動作的嫻熟讓人忘記了他在屠牛。庖丁緣何會達到這種境界呢?乃是因為其好“道”。庖丁依“道”解牛在讓我們感其遊刃有餘之時,也體會到養生的一些方法與心得。”

  天歌說:“哦,養生心得,具體說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養生應擺脫身體**的束縛,即擺脫刑名帶來的各種束縛。刑名對個體生命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然而與生命相比,無論刑還是名皆屬於外物。對於外物,應采取“物物而不物於物”的態度,讓外物為“我”服務然而“我”卻不能被外物束縛,因此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王叔岷以善於養生和不善於養生來解釋“為善”與“為惡”,他說:“所謂善、惡,乃就養生言之。‘為善’,謂‘善養生’。‘為惡’,謂‘不善養生’。‘為善無近名’,謂‘善養生無近於浮虛’。益生、長壽之類,所謂浮虛也。‘為惡無盡刑’,謂‘不善養生無近於傷殘’。勞形、虧精之類,所謂傷殘也。”

  天歌笑道:“可見善於養生者須擺脫刑名的束縛,否則就不能保全身體。”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莊子在《養生主》篇以右師和澤雉例子來言說擺脫刑名保全身體的重要性,右師因沉迷於功名利祿而隻剩下一條腿,而與此相反,澤雉盡管“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但它卻逍遙於樊籠之外,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俯仰於天地之間。這一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不善於養生者的困境,不善於養生者見利忘形,以致最後連身體都不能保全。對於生活在亂世的人們來說,保全身體才是養生的第一步,因此善於養生者應像澤雉一樣“不蘄蓄乎樊中”。”

  天歌說:“盡管這樣做會很艱辛,然而能保全身體,進而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養生也應擺脫知無涯的束縛,追求“道”。此“道”指精神境界與精神修養,正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養生主》開篇即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裏的“知”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言的“知識”,而是指心思或認知事物的能力即認知心。庖丁解牛從“目視”到“神遇”的過程言其精神提升之過程,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言其順應大道,完全沒有**與心思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