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85
  天歌心想,確實是我們道教修仙,根本就沒有像佛教那樣是拋棄這個拋棄那個那樣痛苦,可以說是還是比較浪漫主義精神的,可以做一個飄逸瀟灑的逍遙自在的神仙,這是大部分中國人,從小就夢寐以求的這一個夢想吧。

  可是,為什麽都沒有那麽痛苦的情況下,卻沒有多少人修煉成神仙嗎?看樣子這位神仙,必要的情況下還是得舍棄掉一部分人的權利啊,做人的誘惑力還是很大的。

  天歌笑道:“你說,這修仙,也並沒有多麽的痛苦,其實就是算起來還是很浪漫的,為什麽大部分的人卻沒有修成正果?”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哈哈哈,你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主人……”

  天歌說:“嗬嗬,怎麽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大部分人不願意修仙!”

  “這是為何?”天歌疑惑不解,可是飄逸瀟灑的神仙,不是不知道他們問什麽為什麽卻又不願意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因為,一方麵,很多人沒有仙緣,仙根!”

  “這就算是沒有這方麵的機緣,也可以創造出來呀,也可以學習啊!”

  仙鶴童子傲白道:“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不願意涉及玄學,太過深奧玄妙,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就已經把許多人給耽誤了一輩子,根本就悟不透其中的道理,更何況是其他玄,學呢!”

  天歌道:“那也就是說,並不是人們不願意積極接觸,而是說這種玄妙的東西沒有智慧,或者說沒有這種淵源,根本就看不懂。”

  仙鶴童子傲白:“嗯確實如此,這就像是攔路坎,放在哪裏繞人的很!”

  天歌說:“可是我學曆也不高,為何還有仙緣?”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哈哈哈,這可沒有和學曆掛鉤,有的人,學曆高,工作也好,家庭自然幸福,沒有一些磨練,他會想到來這裏學習嗎?何曾想過要修道修仙嘛?”

  天歌說:“哦,說的也是,可是生生死死,什麽時候是個頭呀!”

  仙鶴童子傲白道:“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莊子?齊物論》)在對待形神問題上,陶弘景也有“亦離亦合”的觀點。陶弘景說:“凡質象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簡單地說,佛教生死觀的思維方式是“非……非……”的雙遣方式,從緣起入手,讓人體悟“空”,從而破我執、法執。道教的生死觀講究形神亦離亦合,亦可離亦可合。思維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講究一種對**生命的自控自主,講究修煉之方法,同時又對**生命並不執著,對得道成仙、長生不死的目標不存在“機心”,天然自然,隨遇而安,逍遙自在。”

  天歌說:“那就是看淡了!”

  仙鶴童子傲白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凶。無精神則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常患精神離散,不聚於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遊行也。故聖人教其守一,言當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應,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追求rou體不死、羽化升仙,表現出道教企圖達到對於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遙自在。”

  天歌說:“可是道教不是不死,修今生嗎?”

  仙鶴童子道:“一方麵,道教非常重視rou體;另一方麵,道教亦表現出在境界上對生死問題超越的“逍遙”。一般觀點認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觀是矛盾的。例如認為葛洪重rou體長生,而莊子就是對死置之度外。其實,葛洪是從修仙的迫切實踐角度來談生死、成仙。他怕人們不重視“生”,錯過了即身成仙的機會,人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說:“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抱樸子?勤求》)而莊子講的是一種“亦可……亦可……”的境界。擁有一種“無待”、“無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莊子?大宗師》)“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天歌說:“原來這樣,這要是,都重視來生,可是,等到來世的時候,大家又是一片空白,根本記不起上輩子說下輩子就可以怎麽樣怎麽樣了,對吧?”

  仙鶴童子傲白道:“對,其實,在道教修煉成仙的過程中,如果存在著對“生”執著的“機心”,就會存在著羈絆和束縛。“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必有機心。機心存於x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莊子?天地》)當“生”成為一種束縛心靈的追求目標,人就“有累”、“有待”,心靈的世界就會背遮蔽。“富貴顯嚴名利六者,勃誌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這樣就達不到體道的逍遙自在,就一定不會“得道成仙”。隻有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物我兩忘的“攖寧”之逍遙境界,才能成就最終的“得道成仙”。”

  天歌說:“以何得道成仙?”

  仙鶴童子傲白道:“方法之逍遙

  ,道教是一個非常重實踐的宗教。要達到“得道成仙”,有許多的方法,如符籙、咒語、服食、f中、存神等等。然而隻有到達方法上的超越與逍遙,從依技成仙轉化為依藝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天歌說:“丹藥呢?”

  仙鶴童子傲白道:“實踐證明,存有機心的外丹服食等技術方法,不能解決得道成仙的問題。故道教非常重視內丹術,強調性命雙修,重視內在精神涵養,與外在煉形體,和服食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