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逍遙成仙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04
  天歌笑道:“也就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就連修仙也不閑著,還弄出許多補益身體的藥丸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為最終旨歸,無論外丹術還是內丹術都隻為了修道成仙。隻有長生久視、成仙成真,才能標誌著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區別於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稱為神仙道教。”

  天歌笑道:“仙是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你我現在就是仙,“仙”在中國古代神話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煉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或是能達到至高神界的人物:“仙,人在山上貌,從人山。”。

  “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製字,人旁作山也。”,“僊,長生僊去,從人僊。”僊,本意用作動詞,表示“輕舞飛升”之意。如《詩經?賓之初道》中有:“屢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寫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經》、《列仙傳》等中的神話故事。”

  天歌說:“道家道教經典中也有對於神仙的描述。例如,《莊子》書中有很多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描述。”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複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後來道教的有關仙的思想可以說最早是繼承於這些觀念。例如,葛洪說:“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若謂世無仙人乎,然前哲所記,近將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為本末,非虛言也。”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隻不過道教將神仙之說理論化、宗教化並且實踐化了。懸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現實是否可行不論,事實上道教的神仙觀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蘊含著豐富的生命美學的意蘊。這種美學意蘊體現在“逍遙”二字之上。體現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遙、生死觀念上的逍遙、追求成仙路徑之逍遙。如此“逍遙”的美學意蘊對於現代社會中,異化、物化的個人來說,無疑具有著純淨心靈的作用。”

  天歌笑道:“別的宗教修練看起來也不輕鬆,我們成仙,反而看起來逍遙呢?”

  仙鶴童子傲白道:“得道:精神之逍遙,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中,有對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遊”的性格。在飄逸、遊弋、逃逸、出遊的同時,也具有著尋找精神家園的“歸”、“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滿足了人們“出離”與“回歸”二爭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無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具有著“弱”、“柔”、“虛”、“靜”、“衝”、“樸”等特點。道“惟恍惟惚”,無法用邏輯語言來形容,故在老莊那裏“運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來投射出、引發出至道的意境。像‘衝’、‘虛’、‘穀’、‘水’、‘嬰孩’、‘風’、‘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天歌笑道:“那怎麽樣才能逍遙呢?”

  仙鶴童子傲白道:“而一旦把握了道、體道之後,便可以逍遙而無待。“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而“道”不是一個高高懸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體現在任何人、事、物之中。“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天歌說:“我們修仙好像並沒有厭世情緒?”

  仙鶴童子道:“正因為“道”是周遍鹹的,所以體道的“逍遙”不是厭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沒有人能夠在實在的意義上離世獨立。如此體道的精神樣態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睨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人生的境域,無論悲苦喜樂,就是道的境域。沒有什麽形而上的終極,世間就是終極。如此之體道是真正意義上的逍遙。

  這種周遍鹹的道的觀念,進一步發展,成為了道教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觀念。例如,葛洪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x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抱樸子內篇?對俗》再如,杜光庭曾說:“老君垂教,以清靜為用,無為為宗,清靜則國泰身安,無為則道成人化。”

  天歌說:“那在這種心態下成仙的話,怎樣看待生死觀念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成仙:生死觀念之逍遙,道教重視“生”,重“人”,重“**”。如:《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無上秘要》卷五說:“天地萬物,人為最貴也”、“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說:“夫稟氣含靈,唯人為貴。”葛洪的《抱樸子內篇》說:“有生最靈,莫過乎人。”道教注重對人體生命的保養、“保精愛氣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