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神不定,靈出竅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235
  仙鶴童子道:“在靜坐過程中,頭腦裏會出現許多念頭和境界,如果你隨著念頭想下去,則心被境轉。如果你能時時警覺,念起不隨,修到任何境界都不能動搖你心的時候,這才算有了初步的定功。靈魂出殼後隻有不被任何境界所牽,才能出離六道,了脫生死。”

  天歌說:“靈魂出竅會怎樣?”

  仙鶴童子道:“否則,靈魂一出去,身不由已,見境則迷,則又隨境投胎轉世了。因此,前麵所講的讓你放下萬緣,不去執著的諸多道理,以及此時的修定功夫,都是為了靈魂出殼後的那一瞬間。要想保證那一瞬間不迷不惑,需要很深的定力,而這種定力的修成,絕非一日之功,一般也需要三至七年的長期打坐和修心。”

  天歌驚道:“呃,這麽久?”

  仙鶴童子道:“嗬嗬,主人,莫要頹喪,我會助你修定的,過真氣給你,以免你打坐入定時候,走火入魔。”

  天歌笑道:“嗬嗬,差不多,不然的話我這幾天膽子又小,要是再走到另外的地方豈不是遭殃了!”

  仙鶴童子心想主人什麽時候,走到別的地方過嗎?

  “主人莫非已經靈魂出竅過?到過哪裏?”

  天歌心想那次被秋風執扇侍女,一扇子扇到芙蓉花神宮,莫不是就像是一次靈魂出竅的反應一樣嗎?就是一次這樣的經曆呢!

  天歌說:“嗬嗬,沒事,對了打坐腿好酸,怎麽辦?”還是先不說了,等自己,以後修煉成仙之後,有了能力再去解救他們吧。

  或許他們就像是俊彥太子殿下,說的那樣,隻不過是生活在一花一世界的幻境之中,隻是他們死後不願意承認罷了,就來到了他們自己心中所幻想的一個世界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沒必要去解救吧,畢竟人活著自己的世界裏,不管怎麽樣迷惑的是自己的內心,跟別人也無關。

  仙鶴童子道:“一般修煉者在打坐時,首先遇到的是腿部痛麻問題。要突破這一障礙,首先要把hy、(長強x)所處的海底輪,守開,此輪守開後,腿部就不再痛麻。

  在修煉定功過程中,打坐的時間非常重要。一般人隻能打坐1至2小時,效果則不明顯。如同燒水一樣,由於時間短,每次隻燒至**十度,就把火關掉了,一輩子也燒不開一壺水。因此,打坐的時間每次要在2至3小時以上,而且是有效時間。胡思亂想,心不清淨的打坐屬無效時間。

  在修定功之前,首先要打通小周天,這是修煉的第一步。使身體通暢,通而不痛,方能久坐。否則,剛要入靜又腰酸腿痛,必影響修定效果。”

  天歌笑道:“呃,修定除了靜心還有什麽作用?”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修定功除了靜心以外,體內能量是否充足,也直接影響入定效果,一般情況下,下丹田結丹之後才易入定。能量如果不足,如半瓶之水,則易動蕩不定。

  在修定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要注意節食少睡。更不易食肉動葷,多食和動葷可產生濁氣,使腹部脹滿,氣堵上逆,難以進入靜定。尤其是晚飯最好不食,道門的“日中一餐,過午不食”,正是為了清淨入定。食之過多過飽,不僅難以入定,而且在生理的反作用下易生y念。”

  天歌說:“這是一種功夫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所謂“定”,本身就是功夫。所謂修煉定力,就是在修煉“定”的功夫。定的功夫主要表現在頭腦放空的程度。頭腦的思維不放空,不停息,那個“真我”就不可能顯現出來。頭腦用得越多,思維越複雜,那個真我就越出不來。當你坐在那裏一動不動的時候,頭腦卻一刻不停地在胡思亂想。這就需要你修煉放空身心的功夫。都是在幫你從心理上放下萬緣。此時的煉,則是煉你放空的功夫,也是在靜坐之中檢驗你放空的功夫。如果你把此時的煉,分別為無用的外道,內外是一不是二,說明你自己還沒修入正道。”

  “對了還要少睡,”

  天歌說:“為何要求少睡?”

  仙鶴童子傲白:“人所不知,一般人的大腦,每天隻需要休息16秒鍾,既可維持生存之需,剩餘的時間,都是在以胡思亂想向外耗散能量。睡眠時間過多,多以做夢向外耗神。”

  天歌笑道:“嗬嗬,做夢也不行?”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因此,如無條件煉子時功,後半夜一覺醒後既可起身打坐,不可貪睡。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不貪食睡本身也是在修定功,“不貪圖享受”是戰勝自我的第一步。也是修定的前提條件。修定的目的,並非為了延長打坐入定的時間,而主要是為了定中生慧。關於如何修定才能生慧的要點,前文已有敘述,也需把握陰陽互根及以中為度。修定的目的除了開慧以外,另一重要作用,既是在事境中不著相,在境相之中自心如如不動,毫不動念。才能在將來靈魂出殼時,不被任何境界所牽,無障無礙地通達宇宙各維層。如果定功不深,途中見境生心,遇相動念,則被重重障礙所縛,更不可能通達宇宙各維層。道阻且長,且莫放棄回歸真道的心!”

  天歌說:“既然修道也是信仰,我們是不是要找一位聖人崇拜供奉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不論是信仰哪一位聖真,其要義都在於“教化”二字,是在用祖師的言行來教化後人,使我們學之、行之,最後也期望能夠達到成真成聖的高度。所有的教化,在本質上又都是以度人為中心的,是希望人們以此教化為指導,能夠產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修行,很大意義上便是在修卻自身的貪嗔癡等虛妄,從而達到心地上的磊落光明。心中清靜無雜時,便會見得一切眾生都是慈悲歡喜的,又何來你我的高低不同呢?”

  天歌笑道:“因此說,修道的第一層要義是讓我們去除掉心中的成見。這一層成見之所以會產生,便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於站在“我”的視角上看問題,以我認為、我覺得、我喜歡和我討厭為日常?”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這也正是人們產生愛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