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吐唯細細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203
  天歌說:“其實按照人體構造和經絡來走的話,其實這些隻是人的意念覺得,這些氣息,呼吸進來,是從鼻子到經絡,再到丹田的對吧?”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不是這樣的……”

  天歌說:“不是這樣,那是怎麽樣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此時意念不是跟隨氣息從鼻腔經任脈經線落入丹田,而是直接守住丹田,呼吸之氣也覺得不是經任脈經線進出,而是直接從丹田進出。意念、氣息和丹田已經凝抱一起。這樣,便能對丹田進行更有效的激惹,從而促使真氣的萌發和集聚。”

  天歌說:“丹田直接進出,那會有什麽樣的反應呢?”

  仙鶴童子傲白:“丹田呼吸持續一段時間後,丹田部位會感到明顯的發熱以及內氣躍動,這時便要盡量減弱意守的心理強度,並讓呼吸運動變得更加柔長細緩,達到古人說的“吐唯細細,納唯綿綿”。”

  同時,還要讓意念和氣息凝抱一起,達到神氣合一,神氣相住。而且還要和功中出現的內氣團凝結一起,好像是丹田在呼吸,又像是內氣在躍動。這種狀態古人稱之為胎息。丹田呼吸是腹式呼吸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而胎息則是丹田呼吸弱化的一種表現。

  天歌笑道:“吐唯細細,呐唯綿綿,好像是老烏龜一樣的吐納方式……”

  突突魚笑道:“也可以說是老烏龜的方式……”

  天歌笑道:“你說用到腹式呼吸的還有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還有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的巧妙運用……”

  天歌說:“氣功也是腹式呼吸?”電視上的氣功大師,好像都是騙子!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有巧妙的運用。因為呼吸是介於隨意和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而氣功的調息則屬於隨意性的骨骼肌運動,所以氣功可以對呼吸的運作方式進行種種改變,從而更好地發揮吐納運動在功中的動力作用。”

  天歌說:“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這種改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呼吸的自然節律。如讓呼吸的頻率變慢,常人每分鍾呼吸為16~20次,氣功要求呼吸做到柔緩,練功有素的人,每分鍾可減至5~6次,乃至2~3次;如改變吸與呼的時限比例,可以吸長呼短,也可以吸短呼長;如改變呼吸的結構,可以吸—停—呼,也可以吸—呼—停等。

  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意念運作,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從而建構起多種不同的動覺移動模式。下文擬對後一種情況稍加闡述。”

  突突魚笑道:“其實呼吸動覺,從心理學角度上說屬於機體覺。機體覺是由有機體內部所進行的各種生理過程引起的。人體在消化、呼吸及泌尿生殖器官中都有內感受器,內感受器比較高級的中樞在下丘腦,並在大腦皮層有代表區,因此皮層能控製有機體的一切內部過程。機體覺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具有不確定性,缺乏準確的定位,所以有人曾稱之為“黑暗感覺”;其二是在通常情況下,內感受器的信號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因此,常常不能意識到。”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但是氣功修習進入虛靜境界,因為排除了外部世界的幹擾,並且將意識引導到機體內部,所以不但能感受到呼吸動覺,還可以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根據功法需要,建構起各種不同的呼吸動型。

  傳統氣功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經過動覺整合建構起來的呼吸動型,大約有下述三類……”

  天歌說:“哪三類?”

  仙鶴童子傲白:“直線型的呼吸動覺移動模式,直其特點是將諸多呼吸動覺整合成一道沿任脈(或督脈)經線移動的動覺移動線,主體便順著這道移動線作功。因為功法不同,其呼吸動覺的整合方式也不一樣。有這麽幾種情況:呼升吸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膈肌升降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呼氣時意念隨膈肌複位上升的動覺而上達顱的“呼接天根,吸接地脈”便屬這種情況。吸升呼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鼻翼肌作功產生的動覺和肋間外肌作功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吸氣時將鼻翼肌收縮向內向上吸氣產生的動覺,遷移至丹田或會陰處,再配合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向上移動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丹田或會陰而上達顱頂的動覺移動線。”

  突突魚笑道:“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呼氣時則相反,將鼻翼肌作功向外向下排氣的動覺,遷移至顱頂,再配合肋間外肌放鬆時肋骨向下複位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顱頂而下達丹田或會陰的動覺移動線。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裏介紹的一種小周天功,吸氣時“以意默運真氣,轉過尾閭,循夾脊而上貫腦部”,呼氣時“以意運此氣下歸丹田”,便屬此種情況。

  吸降呼降法的動覺整合。吸時同上述第一種吸法一樣,呼時同第二種呼法一樣。此種動覺整合可強化“降氣”的作用。比如丹功中的“氣沉丹田”便常取“吸降呼降”的動覺移動模式。

  突突魚道:“彌散型的動覺移動模式。”

  天歌說:“它有什麽特點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它的特點是將諸多呼吸動覺整合後予以泛化,組成一種向全身彌散的動覺移動模式。

  它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自上而下的彌散。隨著吸氣和呼氣,覺得氣息正源源不斷地向x腹腔乃至雙下肢彌散、充盈。像傳統氣功“京黑先生行氣法”,就是運用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其法說,呼吸時“覺氣如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五髒六腑皆悉充滿”。

  二是自外而內和自內而外的彌散。吸氣時覺得氣息正從全身所有毛細孔進入體內,並向x腹腔所有組織器官彌散;呼氣時又覺得氣息正從x腹腔所有組織器官的深處向x腹腔彌散,並通過全身所有毛細孔向體外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