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當然是真的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45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夫見形而不反神者,天下之常累也。”

  天歌說:“這是什麽意思?”

  突突魚道:“一般人隻抓到了自己的外形,抓到了外界的一切事情,而不回轉來找自己生命的那個真諦,所以感覺生命是痛苦,是拖累,是矛盾的。”

  天歌說:“說的輕巧,每個人要真有這跳脫生死的本領,誰不願意找到原先的自我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真的?主人真的願意找到原先的自己嗎?”

  天歌說:“怎麽了?當然是真的,難道我騙你不成,再說,後來就想知道我原來是誰,可是一直沒有人告訴我,就算是告訴我了,也不知道說的是真是假,也沒有找到原先的記憶和人生的,是我我又怎麽能相信呢?現在居然有人要讓我知道這些的話,豈不是正合我心意,我哪能不高興啊?怎麽會是假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太好了“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因此這些人不懂道,自己不能得道,在這個人世間,雖然有個**,有個靈魂,自己沒有找到靈魂的真諦,自己也變成一個機械人,“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不能跳出物質世界的束縛,而真懂得一個人生。”

  天歌說:“我也想真正懂得一個人生呀!”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觀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如果能夠了解了道,得了道,體會到宇宙萬化的自然而變,”

  天歌說:“你現在,這些都沒用,我就想要修仙得道,其他的我都不想聽……”

  仙鶴童子傲白:“當碰到萬馬奔騰的時候,看你能不能做到指揮若定,達到坐忘的境界。“豈直謂聖人不然哉?”所以你能做到了這樣,才了解聖人是入世的,不一定是出世的,並不一定跳出了紅塵才叫得道的人;也就是說,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跳出紅塵。“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才會認為修道好像同現實生活脫離關係,這完全錯了。”

  突突魚道:“姐姐想修仙,你講這些……”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我說的正是修仙……”

  天歌說:“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曆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道教對生命的獨特看法,決定了它特殊的慈善觀。“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係生命。”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跡,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根基……”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貴生”理論,與很多宗教不同的是,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修道成仙、長生不死。“貴生”是道教學說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從《老子》所強調的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莊子》所說的保生、全生、盡年、尊生,到《太平經》主張的樂生、重生,再到被道教奉為萬法之宗、群經之首的《度人經》中,開卷就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宗旨,所有的道書,始終貫穿著貴生的傳承……”

  突突魚道:“在道教的理論中,神、人以及世界萬物,都是大道和“氣”衍化的結果,本質上都是同源的。《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之所以有神靈、凡人及萬物的差別,是因為宇宙本體的大道在其開創宇宙、衍化萬靈萬物的過程時,由於“稟氣不同”而性質各異。”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命是神聖的,無論是天地的至靈——人類,還是遍布山川湖澤的禽獸魚蟲,其生命都是大自然的傑作,都是“大道至德”的顯現。因此,貴生是人類的“至德”。“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對於生命有害的事情都應製止,凡對生命有利的事情都應去做。在道教看來,這是大道本身擁有的普濟救世的美德的最好體現,亦是做人的根本與修道的必需。”

  突突魚道:“嗬嗬”“道”是偉大的:它生育萬物,卻不把萬物看成自己的兒子;它長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萬物都受到它的恩澤和利益,它卻不居功不自傲。這是道的美德,也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美德。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正是與道合一,所有的修行,就在於學習“道之德”——無私地長養萬物,平等地善待萬物!”

  天歌說:“這就是道教的“貴生”理論,也可以說是道教慈善觀的理論基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行善與修道

  ,道教把行善與修道成仙明確地聯係在一起。天師道要典《想爾注》中說:“百行當修,萬善當著。”《抱樸子內篇》中說:“人欲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當立升二百善。”道教的這種著眼於現實的濟世利人的教義,貫穿於其發展的全部曆史進程。”

  天歌說:“修道一定能成神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有“功德成神”的說法。意思是說,積功累德,是人成為神仙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廣行善舉是道教得道成仙的重要內容。一個人要想成仙,就必須積大功德。而功德正來自“慈悲仁愛”。《感應篇圖說》中說:“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德累功,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雖至微,亦係生命。”

  天歌說:“道教書中載述的仙真事跡嗎?”

  突突魚道:“當然是真的,無論如何神異離奇,但都是以慈悲仁愛作為基礎。在這裏,神仙成為修道成功的典範,也是人性完善的極點。道教這種精神,甚至後來發展為“苦己利人”。比如被稱為全真龍門派“中興之祖”的清代道士王常月所訂“初真十戒”,就有“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