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度人度己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93
  天歌說:“我以為以為,修仙得道,能有一日成仙成神,應該,你有沒有休息,不管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師承,都應該是特別善良的人才能得到這個機會……”

  突突魚道:“在道教中,行善已經成為“成仙”的要求。”

  天歌說:“這是為什麽呢?”

  突突魚道:“要是問為什麽,這就要從慈悲觀說起……”

  天歌說:“慈悲觀又是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道教慈悲觀,道教的一切思想都來自對“道”的效法,其慈善觀也是如此。”

  天歌說:“道法自然?道生萬物?”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慈善觀的基礎是萬物的平等性,既然萬物都是大道的衍化,當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推論,“周窮濟急”就是應有之意。《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說:“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對於道教徒來說,周濟他人,扶危濟困,是“天道”的體現。《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本質上對萬物是不分厚薄的,以自己的能力(有餘)幫助別人(不足),正是對天道的效法。”

  突突魚道:“道教教導人們“有財相通”,即不能把財物據為私有、一人獨占。《太平經》雲:“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養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處,本非獨給一人,其有不族者,悉當從中取也。”財、物本來就是天地之物,怎麽能夠被一個人據為己有呢?這也是道教強調平等性的一種體現。”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的慈善觀顯示了一種“貴生”的生命關懷,生命的產生為“道之德”,因此,道教尊重生命,將救助生命作為行善的第一要務。《太平經》說:“要當重生,生為第一。”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中說:“人之所貴者,生。”道教認為,在天地萬物中,“人命最重”;一切善行中“壽最為善”。在道教看來,人類的財富不是以擁有財產為標準,而是以生命的興旺與物種的多少為評判。”

  天歌說:“對付貧富又是怎樣的說法呢?”

  突突魚道:“《太平經》中的《分別貧富法》中說,所謂“富”,是指萬物備足,生命各盡其年。所以,在上皇的時代,物種繁多,名為“富足”。而下皇時代物種減少,為“大貧”。此後,物種難以足萬,為“極下貧”。所以,隻要對於生命有幫助的事情,都必須做。”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教的慈善觀強調“自然無為”,“自然無為”在這裏並不是一個消極的概念,而是倡導生命的價值取向應該是“返樸歸真”,恬然淡泊、順任自然,正所謂“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反映在慈善觀上,就是對於行善的舉動,並沒有想去得到什麽好處,幫助別人,也不恃為自己的能力,更不會在幫助別人之後,誇耀自己的功德。

  噗噗魚道:“隻有這樣的慈善行為,才會像“道”生養萬物一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永遠不會泯滅!”

  天歌說:“現在上網經常能看到一句網民調侃道教人士的話“愛信信,不信滾,別打擾我修仙”,可這句話真的能總結道教徒的生活態度,代表道教徒的修行方式嗎?”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不是的,雖然它對於道教逍遙灑脫、不強行逼迫人信教、無為而順勢、因人而施教有一點淺層次的認識,可是它對於道教那種大慈悲大x襟、無所不包、道納廣容、齊同慈愛、異骨成親、苦己利人、憐憫眾生的思想並沒有確切的認識。”

  天歌說:“具體點怎麽說?有沒有什麽依據?”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首先《太極真人問功德行業經》中老子對於這一問題就有過總結:“誌學大乘,先人後己,此則為明道教是很反對那種隻求己身得安樂,不管眾生皆染苦的自私行為,評論這種行為為劣。先人後己、為度廣大的眾生出離苦海而誌學大乘、努力精進的人,才是道祖所欣賞讚同的人,論其為優。”

  突突魚道:“嗬嗬,《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中就講,葛仙翁登勞盛山,靜齋念道。是日中時,有地仙道人三十三人,詣座燒香,禮經旋行。甫畢,仙公命坐。良久,道士於是避席請問曰:下官等學道已經有六百甲子了,而您剛學道不久就被賜為太極左仙公,登玉京,入金闕,禮無上虛皇,不知您作何功德能受此天職,巍巍赫赫,為三界所仰,請為我們說說您的宿命因緣。”

  天歌說:“仙翁如何回答的?”

  突突魚道:“葛仙翁答:子輩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然亦出處由意,去來自在,長生不死。但未得超淩三界,遊乎十方,仰贍太上玉京、金闕耳!子欲使fa速升,飛行上清諸天者,當更立功,救度國土民人災厄疾苦,大功德滿,太上賜迎子矣。”

  天歌:“哎呀!說明說這種話的還是太自私,成不了大道……”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此經說明,“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的行為是不能得到大的果位成就的,因為他的功德不足,也沒有踐行太上道祖所說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的道誡,所以雖修行六百甲子也隻能出處由意,去來自在,長生不死,不能超淩三界,遊乎十方,仰瞻玉京,朝謁元始。所以道藏首經《度人經》就有“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之語。”

  突突魚道:“昔日鍾離權祖師教完呂祖丹法,囑付呂洞賓說:“吾去後,好住人間,功德圓時,亦當如吾升玉虛矣!”呂洞賓則回答說:“弟子之誌,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所以在道教祖師之中,關於呂祖度化世人的聖跡最多。在宋元明際,都有呂祖化世顯現的身影,這是因為他的弘願以及他憐憫眾生的大悲心所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