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賄賂神仙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47
  天歌說:“那你先說說,給神仙燒香算不算賄賂?”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很多人認為,給神仙燒香是賄賂,給神仙燒金箔也是賄賂,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但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這些觀念也是錯誤的。”

  天歌說:“那怎麽樣才是正確的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給神仙燒金箔錫紙,並無佛道經典記述。再者燒香講究的是傳遞心意,中國古代燒不起香的人,可以撚土為香,用泥土做成香的樣子,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天歌說:“沒有燒真的香,泥土做成香說明燒香也不是賄賂呀!”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經說寶香焚在金爐內,香煙繚繞達上蒼。這說明了香是人與神之間的通訊物,我們通過燒香,香煙嫋嫋能把我們的祈願信息傳達給神明,從而祈求神明保佑。因此,道經中說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來。”

  天歌說:“那經文怎麽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道經中《祝香咒》雲: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熱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

  天歌說:“那怎麽上香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向神明上香時,要用左手插香左手為陽,為大,表示對神明尊敬。三柱香插在香爐中的總寬度最好不要超過一寸,這叫寸誠感神」,寸代表寸心,是指真心誠意,道經說:寸心可達九重天,這是指真心誠意,能夠感動九天之上的神明。”

  天歌說:“為什麽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因為香的本質是香而不臭。我們向神明敬香,就是表示要持守香的本質,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天歌說:“心香是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惡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純樸善良,不做惡事,不做虧心事;口香是指積累口德,不出口傷人,不口出狂言,口出髒話等。心香是心善而不惡,故無心業;身香是指是身正而不邪,故無身業;口香是口淨而不髒,故無口業。這就是修持三香,蕩除三業的含義。大家把香理解為給領導的報告書一樣的東西就好,給領導做報告,是和燒香一樣事情,像神靈報告自己做了什麽,有什麽困難,這個就是香的作用。”

  天歌說:“我以為行善就夠了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而神仙最喜人善,《道德經》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人在世上行善,隻有天道神靈保佑。而這個善,不僅僅是說你對人好,這個是不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老子和孔子都說過,仁者必有勇,今天的人似乎覺得一個人仁慈就會事事退讓。其實這種人並不是真的仁慈。老子原話:慈故能勇。孔子原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仁。”

  天歌說:“聖人怎麽說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孔子和老子都說過,和人有怨氣必須要坦然麵對,而不是逃避忍讓,因此孔子說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老子說了: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個是中國古代聖賢的善惡觀,對待惡站出來才真的仁慈。而很多人都覺得孔子說的是以德報怨,老子說的是慈慈,就沒然後了。同時中國人認為天道酬勤,一個人嚴格的要求自己,同時勤快,神靈才能幫助到你,就像人們常說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然就是神靈賜福,人也難以保持。”

  天歌說:“這下你再說說,出世和入世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以祖師修道經曆為例,當年重陽祖師尚未修道之前,其家族財產在當地也是富甲一方。但祖師從不因勢欺壓窮人,而是一直身懷著惻隱之心而賑濟窮困。據記載,曾有一年陝西鬧饑荒,從四方趕來的放糧饑民趁亂把王家洗劫一空。在官府抓住帶頭鬧事的人後,祖師卻勸說官方放了饑民。因為這一件事,祖師的聲名在當地大振。後來祖師又參加過開科取士,最終卻做了一個收酒稅的官吏,終無法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與政治場上,遂把追求轉向了對個人生命本身的關注。這也是祖師開始修道的緣由。”

  天歌說:“除了自身的經曆外,當時天下格局紛亂,關中地區戰亂不斷,很多人喪命在無情的戰火中。這既是天災,同時又是**。若是連性命都無法保全,豈還會在乎身外之財?”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對,而且在祖師的家中有一個遺傳的問題,就是每代人的壽命都不會太長,這更增加了祖師出家修行的意願。“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從祖師自稱王害風開始,其對生命的認知就已經超越了普通的世俗享受,而是希望能找到一條可以超脫生死的道路。在祖師眼中看來,關於天下政治,關於積極入世,最終的目的是要為民增福增壽,這和出家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相通的。每個人最需要拯救的,必將是自我的人生。縱然當時祖師還未有成立任何教團,但這樣的濟世思想是已經具備了早期宗教色彩的。況且,濟世並不單純地是宗教自身的理想,是完全可以上升到政治理想的高度的。”

  天歌說:“後來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後來祖師曆經甘河遇仙、活死人墓清修、山東度七子等等事件,再到成立多個以“三教”為主旨的修道團體,全真道的基本規模也已形成。既然強調“三教合一”,且最終的歸宿點還是落在每個個人本體的修行之上,強調個人在世間應該做好當下的修行,這正是解決當朝政治氛圍中在極力強調家國邦圖的爭奪中最缺乏的安全感難題的最好方式。”

  天歌說:“既然哀歎生命的無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個方法去接受這種無常、淡看這種無常並最終超越這種無常。此是祖師修道的緣由,也是祖師希望把這一點作為濟世思想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