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四靈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41
  仙鶴童子話鋒一轉笑道:“主人,你選了我後悔嗎?”

  天歌笑道:“嗬嗬,為什麽要後悔呢?我高興還來不及呢,這麽一個大帥哥陪著我還能當坐騎,又是那麽漂亮的一隻仙鶴……”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不過這也是冥冥之中的機緣和宿命,我就在此等了主任1萬年,主人來自第一個遇見的就是我……”

  天歌心想,當時也沒有別人來自己身邊啊,俊彥太子你麽一叫,不就是仙鶴童子來到自己身邊了嗎?自己還有的選擇嗎?

  天歌說:“怎麽你後悔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麽可能後悔呢,這是我覺得放著道教四靈,主人不選,選我的話有點吃虧喲……”

  天歌說:“道教四靈是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龜,蛇,虎,雀……”

  天歌說:“啊!我以為是龍鳳呢?怎麽是龜,蛇,虎,雀呢?那龍的地位往哪放?”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龍因天子而神化,龍不僅總合了大族圖騰的內容,而且還成了貴為天子的黃帝族徽(即天子的象征)。其他小諸侯就各用各族自己的小圖騰。這些特征之外,還得加上雲,所謂雲從龍,龍舉而景雲屬,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猶說名官皆以龍,命為龍師也。還是以龍喻天子。隨著人們對天子的崇拜而逐漸神化了天子,也就神化了龍。”

  天歌說:“真的假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爾雅翼》雲:“龍以變化無方,物不能製,故在人比君”。於是天子也者,在他生活著的時候,“變化無方,物不能製”;即便死了,也仍然是神妙不可測的登天之龍。《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拔墜”。

  天歌說:“龍不是從古代就有了?”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商周時期,龍又成了神通廣大,會作魔法的巫師教主了。人們認為龍可以幫助溝通人神、天地、諸神以及生民中有異察的巫現,可以乘龍來往於人神、天地之間。《左傳》記載:“凡祀,啟蟄西郊,龍見而零”。這種“零祭”在商代已盛行於世,它作為一種古老的膜拜習俗,其目的以祭土龍祈禱雨水為人間解除旱災。是時,龍已被先人作為主宰自然的神靈而加以崇拜。”

  天歌說:“這聽起來多沒意思,再說了,要是沒有這種東西的話,俊彥太子的龍攆怎麽說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所以說主人不選四靈的話,選個龍鳳也是很厲害了,就不知道怎麽就選我了呢……”

  天歌說:“那你說說,四靈有什麽了不起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龜、蛇、虎、雀的偶像崇拜……”

  天歌說:“那就從龜說起?”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龜、蛇是長壽動物,一直被人們視為長壽的象征,在古代就是人們崇拜的偶像。《楚辭·遠遊補注》解釋說:“玄武謂龜、蛇,位於北方,古曰玄,身有鱗甲,故日武”。而龜又是古人崇拜的“四靈”(龍、鳳、麟、龜)之一;傳說中的羲皇即是蛇神。宋代蘇軾在《彭祖廟》一詩中吟詠道:“跨曆商周看盛衰,欲將齒發鬥蛇龜”。可見,龜、蛇信仰已很普遍。”

  天歌說:“其次呢?”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其次,虎為獸中之王,雀(朱雀)為鳥中之鳳,都是人們敬重的靈物、崇拜的內容。白虎舊時以為凶神,《協紀辨方書》引《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凶神也,常居歲後四辰”。因此,更受人們的敬畏和崇拜。這些內容都是道教四靈崇拜的社會基礎。”

  天歌說:“好吧,那全真教是幹什麽的?”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全真教的興起,開啟了道教史上的全新一頁。在佛教和儒家理學思潮的相互影響下,全真教的祖師們更側重於性命雙修的內容,因此在宗教生活上也開始傾向於從“為帝者師、皇者師、王者師”的政治生活中超越出來,轉而更追求個人在修行上的精進。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談到“養身之法”時說道:“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這大抵奠定了全真教開始以雲遊參訪為修行生活主要方式的基礎。”

  天歌說:“參訪什麽?”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如馬鈺祖師在初掌教的時候,依舊尊崇祖師教誨,以清修為主,不事布道傳教和興修道觀而俗務。《盤山錄》說:“丹陽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雲:修行之人,當觀此身如一死囚,牽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為念事事割棄,雖有聲色景物紛華,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他?以此煉心,故見功疾。”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早期全真祖師在教導門下弟子的時候,多是從個人修行的方麵去進行一定的規誡。這一點也正是後來明朝皇帝認定全真教隻懂個人清修而於家國無益之濫觴。”

  天歌說:“但是如此結論,隻能說明其對全真教的了解僅局限於表麵形式化的內容。”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主人說的對,確實如此……這就要從全真教的出世與入世說起……”

  天歌說:“這個怎麽說?”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道教的出世和無為與積極入世並不矛盾。當年丘祖不遠萬裏西行去麵見成吉思汗,並獻上出於一個宗教人士悲天憫人情懷的止殺之語,這可以說是對當朝政治最有效的參與方式。全真教對政治上的熱情,隻是不再表現為積極參與到政事中或者如早期天師道一樣形成某種具有政治意味的團體組織,而是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慈悲濟世的方式去實現某些通過強權政治無法實現的某一目標,即慈心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