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其道高妙不可泄露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110
  天歌噗嗤一聲笑道“嗬嗬,其道高妙,不可泄露,一聽這種不可言說的道理,就知道是玄之又玄的東西,總之這些玄妙的東西,綠色的高深莫測,神秘兮兮的,就是讓人覺得神仙說的話唄,誰不會說呢!”

  俊彥太子道“我這是在給你講剛入玄門,到底要怎麽樣修玄,能更上一層樓修行來的又快,早點兒,位列仙班,把你那些不願意,聽從別人的自卑心思,收斂收斂……”

  天歌見俊彥太子這樣說,便低頭,紅著臉道“誰說我自卑了,我何時自卑了,我隻不過隻不過想起來了,佛經有一句不可說而已,和你的,其道高妙,不可泄露,有的一拚呀!嗬嗬……”

  俊彥太子道“佛教思想,“說不清,道不明。”的意思。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製定的紀律或行為規範;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廣義的佛經總稱“三藏”,佛教的聖典是「經」「律」「論」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謂之三藏,本書所集二三六篇經藏解釋,不僅介紹其出處,且將經典、戒律典論內容逐條介紹其內容使學習佛教理論者能深入淺出的認知。代表作有《藥師經》、《觀音經》、《六祖壇經》、《金光明經》、《阿彌陀經》、《金剛頂經》等。”

  天歌說“可是,可是太子殿下,你可知道我聽到不可說,是什麽心理嗎?”

  俊彥太子道“什麽心理?”

  天歌笑道“我覺得他們既然說不可說不可說,既然又說不清道不明,那又何必說這麽許多呢,說了那麽多還又什麽不可說的,實在可笑……”

  俊彥太子道“因為“千遍通神,萬遍通真”,通神就可以逆知吉凶,通真就可以經災履惡,騰景三清。誦經可以保平安,消災增福壽,功圓行滿,三界遵行。經文中提到“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聖通靈,應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災懺罪,請福延生,功圓行滿,大道證盟。”總結起來,誦經功德,不可思議,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賜福消災,同賴善功。經文朝夕誦念,晝夜忘疲,直至三千功滿,八百行圓,神靈自通,修道成真。”

  天歌說“好了好了,是修道的又不是修佛的,還不如你給我講一講,其他的修行方法,別講這些沒用的。”

  俊彥太子道“第五類為紅塵所謂紅塵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決生計問題,然後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為主要修行方式。不過,因有俗務纏身,因此,修行中磨難較大、坎坷較多。但因在紅塵中修行需要麵對芸芸眾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無量。

  道教徒從不逃避紅塵場上的煙火曆練,他們隻是用更慈悲的方式度脫天人。祖天師立教於天下三分之時,曾在巴蜀地區設立二十四治的宗教管理製度,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的管理方式。天師道傳到張魯後,他采取寬惠的政策統治漢中,使“民夷便樂之”,得到了教民和普通民眾的大力支持。當時,有不少民眾想要讓張魯稱王,但都被張魯拒絕。建安二十年,曹魏率兵征討漢中,大敗張魯之弟張衛的軍隊。張魯原有降曹之意,又見戰爭給民眾帶來的傷亡實在令人唏噓,此意因而更加堅定。怎奈迫於名聲,他不得不帶著部將南遷。臨行前,左右人等想將倉庫裏的寶物全部焚毀,張魯說“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但這一意願沒能讓曹公知曉。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曹操到達後,對張魯愛民的行為深加讚許,遂派人慰問並以客禮相待。”

  天歌說“張魯?”

  俊彥太子道“對張魯來說,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遠比自己得到一個君王的名聲更值得珍重。正因為係天師張魯有一顆愛民如愛己的慈悲度世心,才使萬民免於塗炭,更得到了不戰而得和平的最好結果。但是,在紅塵修行之初,最好能夠皈依道教師父,以得到師門傳承,如法脈傳承,如此一來,即能在世間弘揚大道、積功累德,又能有玄門法科修持,是修成正果的模式。因為自古以來得道成真者不僅需要修習功法,還要到人間度人,方能圓滿。

  第六類為散修,所謂散修,多無玄門正宗法脈傳承,而以民間常見的以玄術為人祈福消災之類。這些修行者多文化不高,因大病初愈後突然得到某種能力,宣稱得神仙指引或請神靈附體為人查病解災等為主。這些散修之人大多也有法脈傳承,但其應歸屬於隱派。其實,無論選擇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堅定,勇於擔當,並不遺餘力,勤加修習,方能成就道業。泱泱中華,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處,隻要足夠虔誠,必能感通天地,應於神靈,不愁不成正果。”

  天歌說“我這恐怕就屬於散修……”

  俊彥太子道“大道至簡,本來沒有我說的這麽繁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是屬於萬物之中,我們修行就是為了三歸二,二歸一,一歸道,必然要經曆這個繁複到至簡的過程。希望善信居士,修行之時能時時刻刻的反省自己,改正自己,能孝敬雙親,立誌向善,修好德行,無論在家出家便已經得道了,人生百年,百年一到,縱然你有金山銀山,世俗之中有多麽大的權力與力量,也買不來半分性命,所以我衷心的祈望所有修行之人,修己度人,芸芸眾生皆能向善,福生無量天尊,慈悲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