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適可而止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0      字數:2137
  小蘭笑道“仙子,請跟我來,……”

  天歌說“呃,不吃飯了嗎?”心想這小蘭想幹嘛,怎麽就不逼著自己吃飯了?”

  小蘭拉著天歌,出來這芙蓉花神宮的,打開後門,樓台之上,小蘭撫琴,一首古琴曲《清音流雲》。

  樓台之外,高峽流雲,人隨飛鳥穿雲去。數峰著雨。相對青無語。嶺上金光,嶺下蒼煙冱。人間曙。疏林平楚。曆曆來時路。

  有些地方,美到極致。即使被人描摹了千萬遍,也抵擋不住自己內心對它的向往和憧憬。

  漫步在山林之間的梅花鹿,跳跳停停,聽鳥鳴嚶嚶、流水淙淙,山中無人語,隻有自然之聲伴著古箏琴韻隨風來去。

  曲意深邃,飄逸動聽,如行雲流水。旋律的深情,清音的繚繞,是如此淨心,養心…音符就猶如天上的雲彩,獨來獨往,既幸福又瀟灑。

  反映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與心態,以及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古琴聲極其流暢,自由自在,正是每個人內心所追求的。

  清澈的流水毫無汙染,逐漸匯成河川再流入大海,是最自然的美善風光。

  樂曲雖然結束,但聽者卻是思潮起伏,就象是水墨畫的留白,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

  小蘭說“聽過一個故事有個人既窮困潦倒,又無比吝嗇……”

  他向道長祈禱說“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道長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袋子裏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後,裏麵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要花錢的時候,隻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可以。”

  那個人開始不吃不喝不睡,日夜不停地往外拿金幣。

  直到屋子裏都裝滿金幣後,他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最後,他虛弱得連把錢從口袋裏拿出的力氣都沒有了,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終於死在了錢袋旁邊。

  天歌說“作家書海拾貝說過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念過多;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小蘭笑道“人的欲念就像一座大山,當你用盡力氣爬到了山頂,卻發現遠處還有一座比這座還要高的山,於是又費勁的去爬另一座。”

  不快樂的人是因為過分關注山的高度,而忽略了原來歇歇腳便可以看到身邊美麗的景色。

  天歌說“曾國藩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現代社會,太多充斥著人們,欲念太多,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人需要適可而止”

  天歌說說“從前,一個富翁對一個貧困的人說使勁兒跑吧,從現在開始到太陽下山之前,你能跑到的地方我全部給你。”

  於是,貧困開始拚命地跑著,他跑得越來越遠,而腳下將為他所擁有的土地越來越多。

  他被這意想不到的收獲刺激著,決定跑得更快更遠,以得到更廣闊的土地。太陽下山之前,他的確跑到了相當遠的地方,但他也因為過度疲勞而活活地倒下了……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裏,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曆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天歌說“現在祖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麵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麵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小蘭笑道“人的通常都是無止境的,適度的會促使人們不停地拚搏和奮鬥,而過分的貪欲則往往會變成一種負擔。”

  天歌說“作家沐雨歸途說過“適可而止,不是中庸,不是退縮,而是一直明智思維恰到好處尺度把握的生活態度。懂得適可而止的人,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機遇。”

  生活就是這樣,麵對選擇,我們隻有一次,如果不適可而止,就會適得其反。知足是一種生活態度。”

  小蘭笑道“明朝的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貧困,僅僅可以衣食溫飽。”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麽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爭兵禍。又慶幸我們全家人都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裏床上沒有病人,監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