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三問策,趙希流汗
作者:配角死於話多      更新:2020-03-03 23:03      字數:1737
  “騎兵哪能比上步兵,李將軍荒謬絕倫,魏武卒,秦勁卒,可曾有騎兵什麽事?”趙文痛徹心扉地反駁道,胡服騎射的確是強兵之策,然而一道長城便讓匈奴折戟成沙,這還不能說明騎兵固然有優勢,然而劣勢更加明顯嗎?

  在這個時代,騎兵曆來是車戰兵的附屬,此刻中原的馬匹不如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英勇神俊,人們曆來對騎兵的印象便是:耗資頗大。

  當初朝臣拿祖宗,拿仁義等來反駁趙雍的“胡服騎射”,其中一大原因便是騎兵的形成極為困難。

  善馬者方能騎馬,騎馬者方能成兵。

  趙文、趙造甚至是趙成,他們反對趙雍建立騎兵的很大一個原因便是他們手中能成騎兵的奴隸實在過少,相比趙希等胡將,騎兵一旦成立,他們在軍中頗為掣肘,重新籠絡一批忠於趙氏族的武將需要大花費心力,而且在新的兵種建立之後,在騎兵投入幾何,步兵投入幾何,都需要重新考量。

  若不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誰願意阻止趙國強國之策。

  至於陽文君趙豹,一言不發,來國會純粹是當個吉祥物,告訴趙雍自己現在很安分,別隨便找個理由賜自己一杯毒酒,自己可想安樂死。

  陽文君趙豹在趙雍繼位初期架空趙雍權力,可把趙雍惡心壞了。

  “騎兵來去如風,侵掠如火,靜如石像,動如雷霆,趙中尉怎可說騎兵不如步兵?”趙希繼續辯駁道。

  趙文一人在麵對武將的圍毆,卻沒有膽怯,他從座位起身,對著趙雍一拜,隨即和趙希辯駁道,“將軍且住,我有三問,煩請將軍等我問完再言其他。”

  “你且問來,有關騎兵,知無不言。”趙希不曾膽怯。

  “第一問吾想谘財,眾所周知,一騎為一馬一人,培育一匹良馬需造價幾何?培育一騎兵造價幾何?此二者價格可打造幾個步兵,幾個盾兵,幾個弓弩兵,幾架戰車,幾個戰車兵?”趙文邏輯鮮明,問起話來卻直指要害。

  騎兵,不管是他們中原農耕氏族,還是遊牧民族戎族,都有。

  遊牧民族善牧,可得良馬,而中原虜獲奴隸,雖然亦可養馬,然而比起草原的環境加上君王不重視,養出來的馬比起遊牧民族少一種氣勢。

  即使是優良種馬配種而得,亦不如,更何況凡馬?

  因此建立騎兵,須得從胡地、林胡等遊牧民族手中購買,購買耗資卻是頗為巨大,也難怪最後趙國良馬勁弩騎兵也僅有兩萬多。

  再者培育騎兵比良馬更加艱難,一名優秀的騎兵一般都是自小騎馬的,趙國全國上下雖然尚武,然而擅長騎馬的比起那些從小在馬背上的民族低劣一些。

  中原騎兵強一直都強在技術的革新上,比如騎者身上的裝備,手上的武器……

  趙希想要回答問題,話到嘴邊卻停住了,他的額頭冷汗隻留,趙希此人,其心可誅,這是要借著自己的手來勸諫大王放棄騎射呀!

  趙國現在不設大將軍,或者說趙雍就是大將軍,趙雍會不懂這些嗎?顯然不會,既然提出“胡服騎射”,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可是文官們不知道呀,趙文分明是要借自己口向大王發難,好深的心機,好妙的手段,可憐自己心思簡單,此時才醒悟過來。

  趙文停頓一下,見趙希不言,旋即又道,“將軍既然在思考,那麽我再提第二個問題,一並思考起來可能想的更全麵一些。”

  一旦得勢,咄咄逼人,這就是文官,唇槍舌劍永遠比刀棒斧戟來的更加洶湧。

  “第二問吾想詢技,這騎兵有何技藝值得將軍如此推崇,倘若吾列五十騎兵在旁保護,六百車兵在旁邊,四百五十步兵持長槍,兩百弩手在車兵兩翼展開射擊,將軍亦有一千騎兵,不知道將軍以何法來破吾之排兵布陣?”

  眾所周知,騎兵的敵手便是弩手,弩手在城牆上或者平地上,優秀者,一輪攢射,可射下三到五名騎兵,弩手又分為重弩手和輕弩手。

  即使趙文設想為兩百輕弩手,倘若技藝精良,不射下三五人,卻亦可以射下兩三人,兩百人在騎兵接近前便可射下四百人。

  但是,要注意到,弩手並非此戰的主力,此戰的主力卻是步兵。

  兩軍對壘,安營紮寨的距離一般是斥候能夠探到又能及時傳回消息的距離,而對戰時倘若不行軌跡,一般是一千步。

  趙國的車戰能力很強,一千步的距離騎兵奔襲最快要五十秒,這時候的騎兵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可沒有什麽遊擊戰術,車戰手的車左亦可以移動射擊,車右可以執長矛刺戳,步兵可借助戰車的保護從側翼戳馬腿或者自下往上戳飛奔過來的騎兵。

  步兵和車戰兵和騎兵相遇之後,可通過戰車的優勢分割騎兵陣型,這時候便可以分而蠶食之。

  騎兵的優勢還未開發完全,此時胡將趙希想起自己還不為趙將時,趙國的兵將應對自己的手段,頓時沁出冷汗,貿然出頭比起早有準備的趙文,不待趙文問出第三個問題,他便有些落荒而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