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黃忠建功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344
  函穀關的守將乃是李傕手下的騎都尉張苞,聽說城下的人居然是國丈董承,連忙命人打開了城門,將董承放進了城裏。

  董承騎著馬穿過門洞,來到了城內時,見到一員武將垂手站在路邊,連忙翻身下馬朝對方走了過去。他和張苞曾有過幾麵之緣,一打照麵,就認出了對方,連忙拱手笑著說:“老夫還以為函穀關的守將是誰啊,原來是張騎都尉。”

  “見過國丈。”張苞躬身朝董承行禮後,客氣地說:“國丈遠道而來,想必已人困馬乏,請到守將府中歇息片刻,但末將擊退了來犯的賊兵,再設宴款待國丈不遲。”

  滿臉笑容的董承,聽到張苞這麽一說,立即收斂了臉上的笑容,說道:“張騎都尉此言差矣。若是說賊,前有伏誅的董卓,今有亂京師的李傕、郭汜。他們才是危害社稷的國賊,冀州兵馬正是前往京師討賊的。”

  “董國丈,”張苞將手搭在了劍柄上,望著董承問道:“你莫非是為賊兵來當說客的麽?”

  見到張苞的左手握住了劍柄,董承的心裏也是一陣陣發慌,但他故作鎮定地說:“張騎都尉差異,老夫並不是來做什麽說客的,而是為了救騎都尉的性命而來。”

  董承的話將張苞搞糊塗了,他不解地問:“不知國丈此話何意啊?”

  “根據長安的線報,李傕、郭汜兩人每日裏大打出手,死傷狼藉。”董承望著張苞說道:“假以時日,等兩人的兵馬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就算冀州牧不起兵,也會有關中的諸侯興兵討伐李傕、郭汜二賊。若是兩人敗亡之後,騎都尉守在這個函穀關內,就算有天險可以依托,但若是斷絕了錢糧,你認為還能支持多久?”

  對於董承的這種說法,張苞的心裏泛起了嘀咕:雖說函穀關乃是天險,但要是被斷絕了錢糧,就算自己有心固守,關內的兵士也會發生嘩變。這麽一想,他不禁被嚇出了一身冷汗。他連忙拉住董承的手臂,緊張地問:“董國丈,可有什麽妙計,能救末將的一條性命。”

  “冀州兵馬就在關外。”董承朝關外一指,說道:“若騎都尉不想給李傕陪葬,就打開城門,請冀州兵馬入關。冀州牧帶人忠厚,若是知道你主動獻關,想必將來對你必有重用。”

  張苞聽完董承的這番話之後,站在原地發了很久的呆。見他已經有些心動,但卻遲遲不能下最後的決心,董承便趁熱打鐵地說:“張騎都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是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將來就算想歸順冀州牧,可能也不會得到重用。”

  董承的話說完後,張苞終於下定了最後的決心,他猛地一跺腳,說道:“既然國丈這麽說,那末將就聽你的,將函穀關獻給冀州牧,為將來謀一出身。”隨後,他吩咐兵士,“打開城門,請冀州兵馬入城。”

  黃忠和荀攸二人,就騎馬站在離函穀關一箭之遙的地方。黃忠望著高高的城牆,有些擔憂地問荀攸:“公達,你說董國丈能勸服守將嗎?”

  “若是李郭二賊沒有反目成仇,估計董國丈的勸說是沒有任何效果的。”荀攸給黃忠分析說:“但如今李郭之亂,讓兩人的手下人人自危。若是有可以投靠的主公,那些人會毫不遲疑地舍棄李傕、郭汜,轉投新的主公。若荀某判斷無誤的話,要不了一炷香的工夫,關門就會打開。”

  他的話音剛落,函穀關門便被打開,隨後從關內出來一群人,走在最前麵的正是董承和一名頂盔摜甲的武將。荀攸衝黃忠一笑,說道:“漢升,看來事情要比我們預料得更加順利。”

  黃忠在馬背上直起身體,衝著後麵大聲地喊道:“進城!”

  騎兵大隊進入了函穀關,黃忠、荀攸、董承跟著張苞來到了守將府。荀攸見張苞一副忐忑不安的樣子,便好言安撫了他幾句,隨後派人到後麵去向韓湛報訊,說已經取得了函穀關。

  就在張苞準備設宴款待黃忠等人時,忽然有人來報:“啟稟騎都尉,關外來了數千人馬,正在叫門呢。”

  張苞聽到手下這麽稟報,還以為是冀州的後續人馬,便笑著說:“我們已經歸順了冀州牧,那就立即將城門打開,放冀州的兵馬入城。”

  “騎都尉,”聽到張苞這麽說,兵士有些為難地回答說:“來的不是從東麵來的冀州兵馬,而是從西麵京師來的。”

  “什麽,從京師來的?”張苞聽到兵士這麽說,立即從座位上蹦了起來,緊張的問:“你可看清楚領頭的是何人嗎?”

  “小的隻看到旗幟上有一個‘李’字。”兵士回答說:“但不知來的主將是誰?”

  荀攸見張苞一臉慌亂的樣子,便主動說道:“張騎都尉,我們不如上城牆去看看,來的究竟是誰。”

  “如此甚好。”張苞此刻的心裏格外後悔,剛剛歸順冀州,誰知從京師又來了一支人馬還不知依靠關內的這些兵馬能否應付呢。聽到荀攸說上城牆去看看,便順水推舟地同意了。

  一行人來到了城牆之上,扶著垛口朝下麵看。隻見一名騎著棗紅馬的武將,衝著城牆上喊道:“吾乃是大司馬之弟李應,速速打開城門,放我等入關。”

  “是李傕的弟弟李應,”張苞得知來的是人李應後,大冷的天還是被嚇得滿頭大汗。他一邊抬手擦拭額頭的汗水,一邊緊張地問荀攸:“荀先生,我們該怎麽辦?”

  荀攸聽後,隻是淡淡一笑,轉身對黃忠說:“漢升,此人乃是李傕之弟,不知你可能應付?”

  黃忠望著關外的李應,冷笑著說:“吾觀李應,如插標賣首耳!”

  荀攸雖說知道黃忠武藝高超,但深怕他過於輕敵,還是提醒他說:“漢升,千萬莫要輕敵。”

  黃忠用手裏的大刀杆猛地一剁地麵,大聲地說道:“某雖不才,要取此人首級,猶如探囊取物一般。”說完,提著他的大刀,大步流星地下了城樓。

  關門一開,黃忠就提著大刀策馬衝向了不遠處的李應。李應看到函穀關的關門打開,從裏麵衝出一將,正想問什麽,誰知黃忠的馬速快,已經衝到了他的麵前,手起刀落,便將他劈於馬下。隨後翻身下馬,剁下他的首級,高高地舉過頭頂,大聲地說:“李應已死,爾等還不速速歸降。”

  李應帶來的兵馬,看到李應被城裏衝出的一員武將一刀斬於馬下,還沒有回過神。此刻看到黃忠將李應的首級高高舉起,不由人人大驚。看到從關內有大批的騎兵衝出,那裏還有什麽鬥誌,發一聲喊便調頭就跑。

  黃忠趁勢揮軍掩殺,使李傕軍聲嘶力竭。在傷亡過半後,剩下的人覺得自己的兩條腿,跑不過冀州騎兵的四條腿,慌忙跪地求饒。黃忠連忙製止了部下們的追殺,招呼讓將降兵收攏起來,帶回了函穀關。

  張苞作為李傕的部下,自然知道李應的武藝如何。看到黃忠單槍匹馬衝出關外時,還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看黃忠一刀斬了李應,又率領騎兵追殺李傕軍,心裏忽然覺得自己歸順冀州,也許是一個最明智的選擇。雖然不知冀州軍的攻城能力如何,但說到野戰,李傕軍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等黃忠回城時,張苞連忙跟著荀攸的身後,親自到城門口去迎接黃忠。他衝騎馬入關的黃忠抱拳施禮,隨後恭恭敬敬地說:“將軍神勇,在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真是令末將佩服得五體投地。”

  雖說大敗了李傕的兵馬,但黃忠手裏的兵力有限,因此他們沒有繼續前行,而是在函穀關裏駐紮下來,等後麵的大隊人馬趕到以後,再繼續朝長安進發。

  荀攸派出報訊的人,在路上跑了一天一夜,總算遇上了正剛渡過黃河的韓湛。見是荀攸派來的信使,郭嘉連忙上前接過了書信。等他看完上麵的內容後,不禁笑著對韓湛說:“恭喜主公,賀喜主公!函穀關的守將張苞,在董承的勸說下,已經歸順了我軍。漢升他們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函穀關。”

  在出征後,韓湛一直很擔心函穀關,他覺得如果要強攻的話,就算黃忠和趙雲的部隊合起來,要奪取這座關隘,勢必會付出讓自己心疼的傷亡數字。但如今卻是兵不血刃地奪取函穀關,怎麽能不令人興奮呢。於是他果斷地說:“奉孝,給漢升回信,讓他們暫時留在函穀關按兵不動,待大隊人馬到達之後,再繼續西進也不遲。至於張苞,”一念到這個名字,他就想起了張飛的兒子也叫這個名字,總覺得有點別捏,“讓他暫時留任函穀關守將一職,待我軍掃平了李傕、郭汜之後,再論功行賞。”另外還派人給趙雲送信,命他加快行程,盡快趕到函穀關,與黃忠匯合。

  等大軍都渡河之後,韓湛命人在河邊安營紮寨。剛紮營完畢,荀攸派來的第二個信使又到了。

  聽說是荀攸的信使求見,韓湛不禁有些驚奇,他扭頭問坐在一旁的郭嘉:“奉孝,公達表兄不久前才派人送信,說已經兵不血刃地取了函穀關。此刻又派人送信,不知為的是何事?”

  郭嘉不是神仙,自然猜不到荀攸的第二封信寫的是什麽,隻能笑著對韓湛說道:“主公隻需將信使叫進來,一問便知。”

  等信使一進大帳,韓湛就迫不及待地問:“公達的書信在何處?”

  信使連忙從懷裏掏出了荀攸的書信,遞到了韓湛的麵前。韓湛一把搶過了信封,從裏麵掏出信箋仔細地查看起來。看完上麵的內容後,他將信箋遞給了郭嘉,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說,說道:“漢升他們剛剛取得函穀關,還立足未穩之際。李傕之弟李應,便迎數千人馬到了函穀關。漢升率騎兵出擊,陣斬了李應,全殲了數千李傕軍。如今,函穀關是固若金湯。”

  “主公!”郭嘉看完書信後,望著韓湛說道:“既然漢升立下了如此大功,應該予以表彰,以激勵我軍的士氣。”

  “沒錯,奉孝所言極是。”其實就算郭嘉不說,韓湛也打算給黃忠升官。別人原本是蜀漢的五虎上將,結果在自己的手下待了這麽長的時間,還是一名小小的校尉,真有點說不過去。如今他立下了這樣的功勞,就算自己給他升官,估計也不會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因此他吩咐郭嘉:“奉孝,本侯打算晉漢升為裨將軍,不知你可有異議否?”

  “漢升屢立戰功,主公早就該給他升官了。”郭嘉猜到了韓湛的心事,因此委婉地說:“昔日主公擔心漢升資曆淺,驟然晉升高官,會有文武官員心中不服。讓自從他投入主公的麾下之後,建立了不少的奇功。莫說一個小小的裨將軍,就算更高的官職,他也是當之無愧。”

  見郭嘉不反對自己的決定,韓湛在心裏暗暗想:“等平定了李傕、郭汜之後,一定要將手下這些文臣武將都升官。不然讓一幫在三國叱吒風雲的文武,隻當一些芝麻小官,未免太屈才了。”

  郭嘉在起草完晉升黃忠為裨將軍的書信後,又對韓湛說:“主公,我們前幾日提到的,派人到李傕、郭汜軍中散布流言之事,如今倒有一個極好的機會。”

  韓湛記得前幾天,郭嘉是提議讓徐庶尋找合適的人選,到李傕和郭汜的軍中散布流言,瓦解兩軍的士氣。今天他舊事重提,肯定是有了新的想法,便朝他揚了揚下巴說道:“奉孝,你有什麽想法,但說無妨。”

  “在公達的書信裏,提到有不少李傕軍的降兵。”說到這裏時,郭嘉的臉上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我們可以用他們來做做文章。”

  韓湛也是聞弦歌而知雅意,連忙試探地問:“奉孝的意思,某非是想將這批降兵放掉,讓他們回到李傕軍中,幫我們散布流言,以達到瓦解軍心的目地。”

  “沒錯,嘉就是如此考慮的。”郭嘉搖著羽扇說道:“可惜這些降兵都是李傕的手下,要想瓦解郭汜軍的軍心,還是需派人去通知元直,讓他物色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