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亂戰
作者:紅場唐人      更新:2020-04-24 18:05      字數:4271
  見自己的主帥遇到了危險,李傕的那些親兵拚命了,他們不顧一切地衝到了李傕的身邊,將他與那些郭汜軍分開。有的甚至身中十幾刀,倒在地上無法動彈,卻依舊憑著最後一口氣,緊緊抱著敵人的腿,讓他們無法去傷害自己的主帥。

  一人拚命萬夫難擋,在親兵們的拚死抵抗下,李傕生生地從兩千郭汜軍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兩名身強力壯的親兵,架著李傕在街道上狂跑,而剩下的人,卻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後麵的追兵。

  李傕的親兵雖然亡命,但是人數太少,很快就被郭汜軍所淹沒,成為地上一灘灘看不出人形的爛泥。

  李傕等人朝前跑了一段距離,忽然看到前麵的街道上有黑黝黝的一群人迎麵而來。見此情形,李傕停下腳步仰天長歎:“真是天亡我也!”

  就在他閉眼等死之際,忽然聽到對麵有人在喊:“來的可是我家叔父?”

  李傕聽著喊話的聲音很熟悉,沒等他想出來是誰時,旁邊的一名親兵已經激動地對他說:“大司馬,是少將軍李暹的聲音。”

  聽說是自己的另外一個侄兒李暹,李傕的心裏頓時踏實了許多,連忙衝著對麵問道:“來的可是李暹?”

  對麵的軍馬呼啦啦地湧過來,借助火把的照明,李傕看清楚來的果然是自己的侄兒李暹,便連忙衝他說:“暹兒,後麵有追兵,快點派人去擋住他們。”

  “來人,保護好我家叔父,其餘的人跟我來!”李暹留下一彪人馬保護李傕外,自己帶著剩下的人馬,沿著街道朝追兵的方向衝去。

  郭汜軍沿著街道追來,眼看著要追上了李傕了,卻不曾想忽然冒出數千生力軍,一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雙方在街道上混戰了一炷香的時間,郭汜軍支持不住,便紛紛退了下去。

  李暹殺退了郭汜軍之後,返回去找到了李傕,向他請示道:“叔父,郭汜軍已經被侄兒殺退,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

  “立即到城外的軍營裏去,”死裏逃生的李傕,實在咽不下心中的這口怨氣,連忙吩咐到:“點起人馬,去攻打郭汜的軍營。他隻要失去了兵馬,就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就在李傕帶著人出了城,朝城外的軍營而去時,在大司馬府外指揮作戰的郭汜,而已得到了敗兵的回報,知道李傕帶人趕往城外的軍營了。他如何猜不到李傕的用意,連忙撥轉馬頭,也趕回城外的兵營去調兵遣將,準備與李傕軍一決雌雄。

  自從上次擊退了馬騰、韓遂之後,郭汜、李傕的兵馬都駐紮在城外的軍營裏。等雙方將兵馬集結完畢,已天光大亮。雙方的數萬大軍,在長安城外展開了一場混戰。

  為了防止亂兵衝進城,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連忙命人關上城門。兩人站在城門樓上,望著下方在混戰中的李郭二軍,他們沒想到小小的反間計,居然能造成如此的效果。兩人在感慨的同時,也犯起愁來。

  楊彪問朱儁:“公偉,如今李傕、郭汜二人已經反目成仇,我們該如何處置?”

  “可派出使者前往鄴城,”朱儁回答說:“請冀州牧出兵來平定李郭之亂。”

  然而楊彪卻為難地說:“此去鄴城有千裏之遙,就算冀州牧得到訊息後立即出兵,要想趕到這裏,至少都是一月之後的事情。你瞧瞧,”他用手朝外麵的戰場一指,說道,“別看我們暫時關閉了城門,但城中守軍裏李郭的舊部不少,隻要他們一聲令下,這城門就會立即被打開,我們根本堅持不到冀州牧的大軍趕到。”

  聽楊彪這麽一說,朱儁也拿不到注意,他跺著腳著急地說:“那該如何是好啊?”

  “既然此計是冀州牧派人所獻,想必他應該有破解的辦法。”楊彪想了想,又對朱儁說:“不如我們現在就去驛館,問問元直,看他可有什麽辦法,來化解眼前的危機。”

  楊彪的提議,立即得到了朱儁的讚同,兩人從城牆下來後,就匆匆忙忙地趕往了城中的驛館,前去拜訪徐庶等人。

  李郭兩人反目成仇,在城外廝殺的消息,徐庶早已通過細作,了解得一清二楚。石韜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有些擔心地說:“元直啊,數萬大軍在城外廝殺,一旦他們進入了城中,就將變為亂軍,到時城裏的百姓就會遭殃了。”

  “廣元,趁著城裏還沒有被封鎖,你立即離開長安,返回鄴城去。”徐庶對石韜說道:“我們要盡快將這裏的情況,向主公匯報,以便讓他早做打算。”

  “打算,什麽打算?”石韜聽到徐庶這麽說,一臉茫然地問:“難道元直你還打算讓主公來取長安不成?”

  “在目前的情況下,就是讓主公來取長安,又有何不可?”徐庶繼續說道:“廣元,你返回鄴城,見到主公之後,請他速速出兵前來長安。徐某可保長安在一月之內,不會再被李郭二人占去,但時間一長,就不能保證了。”

  對於徐庶的這種說法,石韜沉默了,他在心裏默默地計算著路程,隨後發現要想讓冀州軍在一月之內,趕到長安來,似乎有點不太可能。不過既然徐庶將這個重任交給了自己,就算再艱難,他也必須去完成。因此他起身朝徐庶拱了拱手,轉身回自己的房間收拾行裝,準備立即出發。

  石韜剛離開不久,楊彪和朱儁二人就聯袂而至。徐庶見到兩人來訪,慌忙起身相迎:“徐庶見過兩位大人。不知兩位大人到此,有何見教?”

  楊彪上前拉住徐庶的手,一臉焦急地說:“元直,你我都不是外人,沒用的閑話就不必說了。我且問你,如今李傕、郭汜的兵馬在城外混戰,你有什麽辦法,能阻止兩軍入城嗎?”

  “有的,”徐庶一直在等楊彪問這話,此刻聽到他先說出口,便笑著說:“可以請我家主公派兵前來此處平息李郭之亂。”

  “要平息李郭之亂,冀州兵馬的確是上上之選。”朱儁在知道韓湛的兵馬打敗了袁紹,占領了鄴城之後,就對冀州軍能消滅李郭二人一事深信不疑。但就算冀州軍再強,如今也隔得太遠,因此他苦著臉對徐庶說:“但是他們隔得太遠,沒有兩月根本無法到達此處,老夫擔心到時長安已經被李郭二人糟蹋成一片廢墟了。”

  “大司農莫要擔心。”徐庶等朱儁說完後,立即安慰他說:“其實在長安附近,還有一支兵馬,就算無法平息李郭之亂,但要是用來牽製二人,倒也是綽綽有餘。”

  兩人聽到徐庶這麽說,頓時覺得眼前一亮,連忙追問道:“不知元直說的是哪裏的兵馬?”

  徐庶向東麵一指,說道:“兩位大人難道忘記,在長安東麵兩百裏外,還駐紮著一支兩萬多人的兵馬嗎?”

  楊彪和朱儁兩人對視一眼後,都在對方的眼神裏看到了震驚。最後還是朱儁試探地問道:“元直說的可是楊奉的兵馬?”

  徐庶點了點頭,笑著說:“沒錯,正是此人!”

  “此人原是黃巾賊,後來歸順了李傕。”對於徐庶推薦的人選,楊彪有些為難地說:“他可是李傕的部下,讓他到長安來,不是引狼入室嗎?”

  徐庶等楊彪說完,胸有成竹地說:“太尉莫要擔心,據徐某所知,楊奉一直有自立之心。如今有這麽好的機會,他肯定會答應兩位大人的請求,率兵進入長安,來牽製李郭二人的兵馬。若是你們不放心他,還可以派人前往弘農,秘密聯絡張濟,讓他引兵回長安,來調停這場戰事。”

  “妙,真是太妙了。”朱儁聽完徐庶的建議後,連聲叫好。他對楊彪說:“張濟與樊稠情同手足,樊稠被李郭二人所殺之後,他一直耿耿於懷。如今李傕又派了自己的侄兒李別到弘農,就近監視於他。想必他早就有反李郭二人之心,如果這麽好的機會,他都不懂得利用的話,他就不是張濟。”

  說完,朱儁朝徐庶一拱手,說道:“多謝元直指教,老夫就此別過!”說完,拉著楊彪就離開了驛館,返回朝中去起草調兵的詔書。

  雖說漢獻帝此刻沒有在長安城,但他被韓湛派人劫走時,玉璽卻沒有帶走。這數月雖說朝中一直無主,但軍政大事,都是他們二人和李郭二人商議著辦理,然後將討論出來的結果寫在聖旨上,把玉璽一蓋就發往各地。

  如今聽了徐庶的建議,兩人立即回到朝中,起草了兩份調兵的旨意,蓋上了玉璽後,分別派人送往了楊奉和張濟二人那裏。

  …………

  李郭二人的兵馬,從早到晚打得難分難解,到天黑之後,誰也奈何不了對方,便各自回營。

  李傕回到營中,清點人馬,傷亡了近萬人馬,心中對郭汜的怨氣不由更盛。侄兒李暹走過來,有些不解地問:“叔父,侄兒有一事不明,想向叔父請教!”

  正在氣頭上的李傕,聽到李暹這麽問,甕聲甕氣的說了一句:“講!”

  “叔父與郭阿多相交深厚,可以說親如兄弟。”李暹不解地問道:“為何會忽然反目為仇,最後還要兵刃相見?”

  李傕皺著眉頭想了想,隨後搖搖頭,說道:“吾不太清楚。昨日吾還請郭汜到家中飲酒,彼此相談甚歡,誰知道下半夜,他忽然率兵馬來攻……”

  李暹耐心地聽完李傕的講述,在思索良久,作戰參謀地對李傕說:“叔父,侄兒想到了郭汜為何會對叔父下手的原因。”

  “什麽原因?”李暹的話引起了李傕的興趣,他連忙催促道:“快快說來聽聽!”

  “自從當今聖上被冀州牧派人劫走,朝中一直無主。”李暹在李傕的麵前侃侃而談:“朝中的諸事,名義上是由叔父、郭汜和楊彪、朱儁四人議決。但實際上,做主的還是叔父和郭汜二人。他若是除掉了您,便能大權獨攬,甚至麵南稱帝也未嚐不可。”

  對於李暹如此牽強的分析,李傕居然深信不疑,他覺得隻有這個原因,才能迫使昔日和自己情同手足的郭汜,和自己反目為仇,心中對郭汜的恨意,不免又增加了幾分。

  而在郭汜的營中,一名軍司馬正在問郭汜:“昔日大將軍和大司馬交情深厚,何以會走到今日兵戎相見的地步?”

  對於軍司馬提出的問題,郭汜也覺得挺奇怪的,自己和李傕的交情一直不錯,為何他要三番兩次對自己下毒手?

  見到郭汜遲遲無法作答,軍司馬委婉地提出:“大將軍,以屬下之間,還是請賈先生到此,讓他給我們分析一下吧。”

  對於軍司馬的提議,郭汜自然滿口答應,連忙命人到城裏去尋賈詡,請他盡快趕到自己軍營裏。

  李郭兩人反目為仇,並在城外大打出手之時,賈詡早就得到了消息。他坐在家中思索良久,忽然意識到兩人肯定是中了別人的反間計,否則也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成為了生死對頭。

  以他的智謀,自然知道兩人晚上收兵回營後,肯定會派人請自己去軍營。對於李傕、郭汜這兩個已經失去理智的人,他不覺得自己去了以後,能起到什麽作用,相反,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而唯一避禍的方式,就是盡快離開長安,到弘農去投奔張濟。

  主意打定,他連忙命人收拾行裝,趁著天色還不晚,帶了兩名下人從城北方向出城,快馬加鞭地趕往弘農投張濟去了。

  天黑之後,不光郭汜派人到城裏來尋賈詡,李傕同樣派人來了賈府。雙方的人馬在賈府外相遇,一言不合就廝殺起來。等到巡城的兵士趕到,賈府門外除了留下數十具還未涼透的屍體外,一個活人都看不到。

  而李傕、郭汜二人,得到自己幸存的手下稟報後,都以為是對方事先派人挾製了賈詡,心中的恨意不免更盛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