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料理後事
作者:漏墨軒      更新:2020-05-16 07:34      字數:2230
  好不容易將李尋燕哄入睡,陳襄卻怎麽也睡不著。李延年之死發生得太突然了,突然得讓他來不及流一滴眼淚。

  其實,陳襄並沒有真的把李延年當做二叔,但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還是對李延年產生了師徒一般的情感。

  是的,就是師徒的感覺。李延年是個純粹的樂人,除了音律,他在這個世界沒有一點點存在感,音律是他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

  陳襄的穿越而來,給了他莫大的安慰。他忽然發現,這個侄子愛上了音律,願意傳承他的一切,讓他不至於後繼無人。

  正是由於這一點,陳襄不忍心看到他因受李季牽連而被無辜處死。但陳襄采取了一個極其愚蠢的方式,讓李延年去解開這個死結。

  本意是為了避免他的死亡,實際上卻加速了他的死亡,世上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情嗎?陳襄悔恨莫及,為什麽不自己想辦法解決呢?

  從這天起,陳襄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以後不管遇到什麽事,一定要自己承擔,不能將危險推給別人,更不能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第二天上午,陳襄回到了宣平裏。李延年是被朝廷處決的,沒有人敢來吊唁,陳襄隻在院子裏設了一個小靈堂。

  如今,喪事已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安頓李延年家的婢仆。

  略加思索,陳襄將李延年交給他的二十金拿了出來,放在李延年家的大堂之上,然後召集了府上的十二名婢仆。

  十二名婢仆中,一名管家李行,一名賬房金燦,兩名護院,一名馬夫,四位婢女,兩位中年仆婦,還有一個特殊的少年。

  陳襄大聲宣布道:“諸位,你們跟隨我二叔多年,是二叔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如今,二叔不在了,我李家不會不管你們。願意留下的,我會妥善安置;不願留下的,每人發放一金,自行謀生。”

  聽聞此言,眾人麵麵相覷,一金不是一個小數目,換成銅錢就是一萬錢,相當於兩年的月錢,回到鄉下是可以置辦一點產業的。

  默默思忖了一回兒,有六個人選擇拿錢離開,分別是一名賬房、兩名護院、一名馬夫和兩位婢女,都是隨時可以找到營生的。

  陳襄不說多話,立即給他們一人發放一金,那些人千恩道謝的離開。

  剩下的六人,一位是老管家李行,兩位婢女和兩位中年仆婦,以及那位少年。

  “小兄弟,你叫什麽名字?多大了?”陳襄注意他很久了,李延年去世後,他最為悲痛,如同失去了親人一般。

  “回公子,我叫周寧,今年十歲。”那少年誠惶誠恐道。陳襄仔細打量了他一番,隻見他生得頗有幾分書生氣。

  “你是怎麽來到府上的?平日裏做些什麽?”

  “回公子,我本是孤兒,是被主君收養的。”周寧泣不成聲。

  李行插話道:“啟稟公子,周寧是在四年前來到府上的。當時他流落街頭,餓暈在府門前,是主君將他救了回來。主君看他頗有靈氣,一直留在書房聽用,這些年來倒也認了不少字,尤其是在音律上,頗有天賦,主君還有意將他送入樂府。”

  “周寧,你留在我身邊做個書童如何?”想了想,陳襄微笑道。

  “多謝公子。”周寧終於露出了一絲喜色。

  據李行所言,李延年生前曾交代過,若有意外,所有財產交與李光明。婢仆處置之後,陳襄開始清點李延年家的財產。

  李延年身為協律都尉,又頗得漢武帝寵幸,小有積蓄。除去之前送給陳襄的二十金,尚有八十金,還不包括其它玉器飾品。

  也許是對李延年之死心懷愧疚,李季始終沒有過問李延年的遺產。

  看著那一堆財物,陳襄感慨萬千,奮鬥了一輩子,能夠留下什麽呢?僅僅是這百金嗎?還是那幾箱關於音律的書簡?

  李延年府上留下來的六個婢仆中,李行協助李福管家,但主要管內事,兩個中年仆婦安排到了廚房,兩個婢女剛好填補了人手緊缺。

  這兩個婢女一個名為采薇,一個名為綠衣,全都是十三四歲的年紀,生得且不說多麽標致,卻粗通文墨,頗合陳襄的脾性。

  至於說李延年的宅院,陳襄計劃以後和李廣利家合並,暫時空置。

  在整理李延年的遺物時,陳襄發現了好幾封李廣利從敦煌寄來的書信。怪不得一直沒有收到他的書信,原來都寄給了李延年。

  書信內容很簡單,文筆也較為粗陋,隻交代李延年要照顧好他們兄妹倆,並沒有專門給他們的片言隻語,一個典型的粗人。

  如今,李延年不在了,要不要告訴李廣利呢?又該如何告訴他李延年的死因呢?想了很久,陳襄還是覺得應該實話實說。畢竟,他們是親兄弟,陳襄沒這個權力瞞著他。

  信中簡單講述了李延年的死因後,陳襄還勸說李廣利不要記恨皇上,好好的練兵備戰,隻要能立下戰功,李家將否極泰來。

  寫好之後,陳襄將書信交給了陳三,讓他寄到敦煌。接下來幾天,陳襄和李尋燕都沒有出門,為李延年服喪。

  八月十三,本是陳襄前往樂府學琴、李尋燕前往北宮陪讀的日子,但兩人都沒有起身的意思。

  看著那枚黝黑的樂府腰牌,陳襄默默的藏了起來,如果沒有人前來收走,那就當做一個永久的紀念吧。

  “哥哥,我今天不想去北宮了。”李延年之死對李尋燕也是莫大的打擊,一連多日鬱鬱寡歡。

  “好,不想去就不去吧。”陳襄沒有勉強。

  午飯過後,閑坐無聊,陳襄拿出古琴解悶,彈起了一首《高山流水》,隨著清幽曠遠的琴聲,腦海裏浮現出關於李延年的一幕幕。

  回到大漢,李延年是他生活中的第一個重要人物。李延年教給他的不隻是音律,還有對藝術的理解,讓他明白何為真正的藝人。

  如今,斯人已逝,告慰他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學好古琴,將他的家學傳承下去。

  聽著這熟悉的琴聲,侍立身後的周寧忍不住熱淚盈眶。短短幾天的相處,陳襄發現周寧在音律方麵確實有著不錯的天賦,整理李延年的書簡時也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可遇不可求的一個小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