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白馬折蹄
作者:南國月湮      更新:2020-04-24 14:05      字數:3214
  經過二十日跋山涉水,劉也總算是到達了涿郡城,在於涿郡太守陶壽交流後得知,張舉引兵十萬進犯,幽州刺史劉虞已經親率兩萬軍士前去禦敵了。劉也不禁暗歎一聲,還真是來錯了時候,一來便碰上了一場惡戰。

  怎麽辦?是前去良鄉支援劉虞還是留在涿郡城等待劉虞凱旋?

  劉也拿不定主意,便交來周倉、範疆、張達三人,一起討論了起來。

  很快,分析了眾多利弊之後,劉也決定向涿郡太守陶壽借兵,前去良鄉,支援劉虞。

  並不是因為劉虞的為人多麽讓劉也敬佩,劉也深受感動,被大義所感召什麽的,而是劉虞是自己的頂頭上司,自己本就是領命協助劉虞平叛的,倘若這個時候駐足不前,別說被別有用心的人奏上朝廷,就是單單讓劉虞事後知道了自己畏戰不前,自己以後在幽州也難以立足。還不如表示表示態度,先去良鄉再看看情況,如果戰事樂觀,自己率軍殺出,錦上添花,如果不樂觀,那就走慢一點,等戰事明朗了再做打算。

  既已打定主意,劉也意識到,此時的良鄉應該已經被叛軍圍住了,自己單槍匹馬去良鄉,和送死沒區別,自己哪怕有天大的本事,估計還沒見到劉虞本人,就已經涼了,得需要找陶壽合計合計才是。

  “陶大人,吾有一事相求!”

  陶壽見劉也前來拜會自己,作為一個摳門的人,本能的感覺到劉也此行意圖不善。但身為同僚,不得不見。

  “哦?劉大人有何事?你我同僚一場,無需客氣。”

  劉也見陶壽如此“好爽”,便也不遮遮掩掩。

  “吾意率兵親自前往良鄉支援劉幽州,奈何隻身赴任,手中尚無一兵一卒,還請陶大人相助。”

  陶壽撫了撫胡須,完全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啊,一旦拒絕,要是讓劉虞知道了,自己吃不了兜著走。可借多少呢?

  陶壽麵露難色,“劉大人初到涿郡,便心係戰事,陶某深感敬佩,然涿郡大部分軍士已隨劉幽州前去良鄉,剩餘軍力,僅夠守城之需,卻無多餘借予劉大人,但劉大人雄心,陶某不敢辜負,陶某這就去協調,借予劉大人五百士卒,前去支援劉幽州,如何?”

  五百?你是猴子派來搞笑的吧!

  陶壽的話讓劉也一個勁兒的皺眉,五百人,給叛軍塞牙縫都不夠的,自己帶著這五百人和去送死沒區別。

  劉也不信,這個陶壽在忽悠自己,自己早就聽說了,劉虞在涿郡整頓兵馬,招募軍士,派遣去良鄉的兩萬人,一定多是劉虞自己招募的兵馬,而沒有他陶壽的兵,如果有也是極少的一部分,這個陶壽擺明不想出借兵!

  “陶大人,如今良鄉叛軍有十萬之眾,而劉幽州所領隻有兩萬,敵眾我寡,五百士卒,杯水車薪,還請陶大人再多借些!”

  陶壽也知道五百士卒,難以打發劉也,但自己確實不想多借。

  “劉大人,涿郡家底尚薄,還需分兵把手各縣,整個涿縣如今僅有兩千軍士把守城關,確實無多餘士卒相借,還請劉大人多包涵。”

  說罷,陶壽朝劉也深深行了一禮,以表示自己說的全是實話。

  麵對陶壽大禮,劉也歎了口氣,話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以後還要當同僚,關係搞差了,也不是好事。

  “吾知陶大人難處,然良鄉與涿縣如唇齒,唇亡齒寒,一旦良鄉城破,憑著陶大人兩千軍士,也擋不住叛軍兵刃。吾意陶大人借予在下一千兵卒,前去支援良鄉,陶大人再從各前調撥兵卒鞏固涿縣城防,還望陶大人成全!”

  說罷,劉也反手朝陶壽深深行一禮。

  陶壽一臉難色,一個勁兒的撫摸著胡須,思緒良久,最終長長歎了口氣。

  “劉大人有匡扶社稷之誌,陶某自當成全,煩請劉大人稍後,陶某這就去請擬公文,撥調一千郡兵借予劉大人!”

  醜時一刻,良鄉城外,叛軍本陣大營之中。

  公孫瓚集結三千兵卒,正朝著大營北門突圍。雖然公孫瓚勇不可當,單人單騎直闖叛軍所部下的軍陣,一度將陣型攪亂,但,公孫瓚算錯了一步,營門窄小,三千兵卒無法一口氣通過,大量兵卒擁堵在了營門口。見事態危急,鮮於銀和鮮於獻一邊組織有序出營,一邊安排人破壞營門兩側的木欄。

  萬幸的是,張舉在營外等候的叛軍,因為公孫瓚闖營,並沒有多的心思去顧及營門的擁擠,張舉的目光已經深深被這個闖陣的白馬將軍所吸引。

  此時公孫瓚領著少數騎兵一頭紮進了張舉為他準備的口袋,妄圖將口袋撞出一個大窟窿。但事與願違,麵對矛陣盾牆,隻聽得到戰馬嘶鳴和騎手的慘叫。盾牆經過撞擊少有裂痕,隨即又恢複如初。

  口袋一點一點的在紮攏,任憑公孫瓚率軍如何騰挪躲閃,依舊沒逃出叛軍的戰陣,身後的騎兵越來越少,最終,麵對數不清的長矛,公孫瓚勒住了戰馬,身邊隻剩下四騎,戰馬在不斷收縮的陣型之中,慌亂的來回踏步。

  “鮮於銀何在!鮮於獻何在!”

  “大人!其餘人尚且在陣外,無法突破!”

  見公孫瓚陷入危機,鮮於銀和鮮於獻自然焦急萬分,但怎奈公孫瓚已經被裏三層外三層圍得結結實實,自己已經盡全力向公孫瓚方向突破,但始終不曾破了這盾牆。

  張舉在陣外見到公孫瓚已經被團團圍住,不禁放肆的笑出了聲,如同看著自己將將完成的傑作一般。

  “眾軍士!取公孫瓚項上人頭者,賞金千兩!封王拜候!”

  在重賞的刺激下,將公孫瓚圍住的叛軍爆發了極強的戰鬥意誌,此時的他們,戰鬥力不比正規朝廷軍差多少。那銀晃晃的白盔,猶如千兩黃金,在自己眼前晃動。

  已經下馬步戰的公孫瓚,此時焦急萬分,身邊的士卒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自己還要小心提防著不知從何處而來的攻擊,不知不覺,身上就已經多了好幾處傷口,不知是那些人的鮮血將自己的白甲染得看不清原本的色彩,整個人如同才從血池中走出來的一般。

  大丈夫生而頂天立地,何須馬革裹屍!

  多次與胡人血戰的公孫瓚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杆長槊在手中舞得虎虎生風,一刺一掃,頃刻間便帶走了一條性命。

  叛軍見公孫瓚勇不可擋,雖有重賞激勵在前,但一時間竟奈何不得。

  “死來!”

  又是一擊,公孫瓚躲過攻擊,結果了偷襲的叛軍,已經不知道手刃了多少叛軍,但眼前的軍陣絲毫沒有鬆懈的意思,倒下一人又補上一人,無窮無盡。

  突圍戰已進行小半個時辰,天空放亮,胯下的白馬早就氣絕身亡,而公孫瓚自己也已經體力不支,僅僅靠著一口氣,苦苦支撐著身體不倒。隻需要眼前的叛軍一擁而上,公孫瓚立刻魂歸黃泉。而周圍的叛軍似乎被公孫瓚的神勇所震撼,無一人敢上前補上最後一刀,生怕自己會立刻成為友軍踐踏的屍體。

  將一切都看在眼中的張舉心急如焚,一個勁兒的派人前去催促,他知道一旦城中再出援軍,已經激戰小半個時辰的自己勢必無法阻攔,務必在援軍到達之前,擒殺公孫瓚!公孫瓚作為劉虞最重要的部將,一旦身隕,勢必會給良鄉的守軍極大的打擊,自己破良鄉便指日可待。

  就在張舉焦急之時,隻聽軍陣外突然爆發一陣喊啥聲,張舉寒毛一聳,還真是怕什麽來什麽!

  “吾乃閻柔!賊子拿命來!”

  漢軍援軍至,鏖戰半個時辰的叛軍早已體力不支,完全擋不住援軍的進攻,頃刻間,張舉精心布置的戰陣被援軍衝殺的四分五裂。

  “速速擒殺公孫瓚,賞萬金!”

  張舉仍不死心,依舊執著的想要公孫瓚的人頭。

  但,為時已晚,兩隻漢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張舉所布的口袋陣,頃刻間,口袋被撕出兩道大口子,已經疲憊不堪的叛軍麵對突襲,瞬時士氣全無,慌亂間,竟無人再顧及陣中搖搖欲墜的公孫瓚,四處喊殺聲起,張舉的怒吼如石沉大海,沒人聽得清。

  鮮血在空中四處飛舞,血腥味彌漫於整個城郊,公孫瓚如同雕像一般,在朝陽的照映下閃閃發光。

  張舉本以為半個時辰便可以將這三千夜襲者全部解決,並未調動其他士卒,可如今,大半個時辰已經過去,漢軍已殺至陣中,救走了公孫瓚,並合力向北突襲。

  眼見時機已至,張舉憤而一擊,將手中的鋼刀狠狠插入地下,鋼刀半身末入土裏,剩下半邊刀身在原地不停晃悠。

  “收兵!整軍!”

  張舉眯著眼瞧著不遠處的良鄉城,雖然沒能擒殺公孫瓚,但依舊自信滿滿,觀公孫瓚的狀態,估計不死也殘,更別說指揮戰鬥。失去了公孫瓚,那劉虞如同失去了一隻臂膀,本就數倍相敵,如今城內的漢軍痛失支柱,這小小的良鄉不日便可拿下,隻待拿下良鄉,涿郡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