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夜襲
作者:南國月湮      更新:2020-04-22 11:57      字數:3374
  中平四年十月,幽州戰火一片,張舉、張純起兵十餘萬,代替漢朝的詔書傳遍幽州各州縣,叛軍勢大,一舉攻陷漁陽,代郡,右北平,廣陽和遼西部分地區,幽州一半郡縣均被叛軍所占領。由於缺兵少糧,幽州刺史劉虞屯兵涿郡,一邊招募兵士,一邊向冀州刺史王芬尋求糧草軍械援助。與此同時,被征召的南匈奴單於正整兵屯於漁陽以北,隻等一聲令下,五萬南匈奴鐵騎便可揮師南下。

  “報!叛軍張舉率兵十萬正逼近良鄉!”

  哨兵的情報讓劉虞不禁皺了皺眉頭,良鄉縣乃是涿郡城門戶,一旦被破,自己就會馬上暴露在叛軍腳下,如俎上之肉,任人宰割。

  良鄉不得不救!

  打定主意的劉虞,立刻喚來部將閻柔、鮮於銀、鮮於獻、公孫瓚等人,整頓兵馬,立即支援良鄉。

  十月中,秋風煞涼,萬裏悲秋常作客,劉虞親率兩萬人於張舉對峙於良鄉。

  良鄉縣令早已掛印出逃,整個縣城此時人心惶惶,劉虞獨立於城頭,望著城下黑壓壓的一片,焦心不已。城內守軍隻有兩萬,雖然調動了一萬的百姓,用作城防,但在兵員方麵依舊顯得捉襟見肘,良鄉這座小城已經被十萬叛軍包圍,稍有不慎,頃刻間即可被夷為平地。

  劉虞回頭看了一眼身邊的公孫瓚,“伯矽有何破敵良策?”

  中郎將公孫瓚見劉虞問起,同樣一臉焦慮,以前平烏桓,戰鮮卑,均是平地作戰,三軍用命,悍不畏死,即可取勝,但如今被困於小城之中,但有拳腳,也難以施展。

  見公孫瓚低頭不語,劉虞心中也有了答案。

  “伯矽,吾知你素來作戰勇猛,悍不畏死,叛軍遠道而來,三軍疲敝,今夜營防勢必鬆懈,命你領兵三千,今夜醜時三刻前去襲營,探探那張舉的虛實,伯矽可敢?”

  “大人既已下令,末將有何不敢?”

  見劉虞已下決心,公孫瓚

  由於初到良鄉,畢竟不是正規軍隊,魚龍混雜,有降卒,有鄉民,還有胡雜,張舉深感士卒疲憊,於是下令圍而不攻,安營紮寨,隻待修養一晚,明日再行攻城。雖然傭兵十萬眾,但張舉也有著自己的焦慮,所謂兵不在多在精,曾任太山太守的張舉也參與過黃巾平亂,見識過朝廷正規軍的厲害,眼前雖有十萬,但其戰力還不抵五萬朝廷正規軍。

  但張舉知道,改善士卒戰鬥力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戰事頻繁,眼下占領的土地,極有可能馬上丟失,隻有徹底占領了整個幽州,打敗了劉虞站住了腳,才能再提改善士卒戰力的事情。

  煩勞事扔一邊,張舉命人拿來兩壇好酒,自顧自的飲了起來。

  是夜,醜時兩刻,公孫瓚帶領著三千軍士悄悄摸到張舉營門之外,由於連日的奔波,此時的叛軍營中鼾四起,被鼾聲所傳染,營門站崗的士兵索性開起了小差。

  公孫瓚揮了揮手,身後兩隊士卒悄悄摸了過去,趁著夜色麻利的解決掉了營門的守衛,並換上叛軍服飾。待守衛解除,公孫瓚將部隊一分為三,鮮於銀率一千人從西門進並把住西門,鮮於獻率一千人從東門進並把住東門,而自己則親率一千人由北門進,直襲張舉營帳,三隊約定卯時由公孫瓚發出信號,一齊發起突襲。

  醜時四刻,卯時至。

  公孫瓚將一直火箭射向天空,微弱的火光劃破黑夜,叛軍大營東、西、北三側埋伏的官軍一齊出動,將手中的火把盡數丟在了營帳之上,瞬時間,大營火光一片。還在酣睡的叛軍兵士被刺鼻的煙霧嗆醒,還未反應過來,便被突襲的官軍士兵手起刀落,結果了性命。尖叫聲,喊殺聲頓時籠罩著整個大營。此時張舉也被營帳之外的喊殺聲驚醒,來不及披甲的他,一把拉開營帳門簾,隻見整個大營猶如火海一般,而偶爾出現的官軍士兵如同趕鴨子一般,見到自己的士卒便是刀劍相向,如同切瓜切棗一般,自己的士卒隻顧著逃命,毫無還手之力。

  張舉驚出一陣冷汗,酒勁兒也去了大半,定睛一看,隻見一白甲將軍正帶著人馬朝自己的營帳殺來,路上但凡有阻擋,均是手起刀落,毫不留情。

  此人看著甚是眼熟,直到距離五十步,張舉心中暗暗發苦,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的威名,整個幽州,包括塞北無人不知,何人不曉?鮮卑,匈奴,扶餘,胡羯,烏桓,哪個沒在公孫瓚手上吃過虧?到後來,隻要是想出兵關內打個草穀,都要避著公孫瓚的防區走,而且還要速戰速決,一旦讓公孫瓚追上,免不了就是一場惡仗。各胡人頭領所畏懼的並不是公孫瓚每戰必勝,而是公孫瓚及其手下悍不畏死,但凡與之一戰,哪怕是勝,那也是慘勝。為了一點點金銀奴隸,和公孫瓚血戰,劃不來。

  見公孫瓚朝自己營帳走來,張舉內心發虛,現在唯一能做的,隻剩下腳底抹油,趁著此時大營亂做一團,逃到旁邊大營,再圖剿滅公孫瓚。

  打定主意,張舉來不及穿衣披甲,一把打翻了身邊的火把,頓時,整座營帳被大火吞沒,而張舉本人,趁著騷亂,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大人!並未發現張舉行蹤!”

  “再找!”

  “喏!”

  已經第三次回報了,公孫瓚此時已經有些心急,打探敵情,試探虛實,並沒有什麽可自豪的,公孫瓚想趁著這次的機會,直接一舉拿下張舉的項上人頭,失去了頭領的叛軍勢必軍心瓦解,一擊可破,這不世之功,公孫瓚不想放棄。

  就在公孫瓚找尋張舉之時,鮮於銀和鮮於獻也率軍殺到了中軍大帳,見中軍大帳已在大火中飄搖,成為廢墟隻是時間問題。

  “大人!撤吧!待叛軍援軍支援,再撤就來不急了!”

  麵對鮮於銀的勸諫,公孫瓚搖了搖頭,“此時正是斬殺賊首張舉的大好時機,爾等務必將張舉尋出!有張舉人頭在手,哪怕叛軍全軍回援,一擊可破也!”

  “可是!大人!”

  “爾等休要再言,否則軍法從事!”

  見公孫瓚不聽勸諫,執意要尋出張舉,鮮於銀、鮮於獻二人隻得抱拳領命,帶著手下軍士,消失在人群之中。

  張舉這廝,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找出來!

  公孫瓚暗暗下定決心。

  卯時三刻,天蒙蒙亮,依舊沒有賊首張舉的消息,大營本陣之中,四處躺著叛軍士兵的屍體,原本喧鬧震天的本陣,如今已經安靜大半。公孫瓚惡狠狠的朝一旁重傷的叛軍士卒補上最後一刀,送他去見了閻王。

  “鮮於銀,鮮於獻!收攏士卒,回城!”

  “咚!咚!咚!咚!”

  就在公孫瓚放棄,準備回城之時,四周營門外頓時鼓聲大作,一種不好的預感降臨在公孫瓚心頭。

  “大人!大人!”

  見鮮於銀匆匆回報,公孫瓚內心不詳的預感又加深了一層。

  “何事?”

  “叛軍已將整座大營包圍,粗略估計,不下一萬五千人!”

  “不可能!”

  公孫瓚心裏接受不了這個現實,失去的首領,叛軍不可能在這麽快的時間裏集結,絕不可能!除非。。。。。

  “有士卒稟報,在北門見到了張舉的身影!”

  “轟!”

  鮮於銀言畢,公孫瓚猶如被晴天霹靂一般,腦中嗡嗡不斷,有些站立不穩,要不是部下眼疾手快,一把將公孫瓚扶住,那麽他現在估計就跪倒在地了。

  北門,北門是回良鄉城的畢竟之路,如今有張舉在北門,北門勢必兵卒甚多,但從其他三個方向突圍,則很有可能被其他方向的叛軍包圍,最後全軍覆沒。

  鮮於銀、鮮於獻焦急的望著公孫瓚,火燒眉毛,希望公孫瓚給他們一個確切的決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走路都要人攙扶。

  怎麽辦?不肖一刻鍾,包圍的叛軍就會發起攻擊,如今再不決斷,就等同於坐以待斃。

  公孫瓚深吸一口氣,如同在吸生前最後一口一般,遲遲不肯呼出。

  “鮮於銀,鮮於獻!”

  “末將在!”

  “集結兵卒!從北門突圍!”

  “喏!”

  還能怎麽辦?唯有死戰耳!

  半刻鍾後,三千軍士集結完畢,公孫瓚亮出自己的亮白銀槊,盯著不遠處黑壓壓的叛軍,初步估算,不下於八千。

  “老夥計!多謝你願與我一同惡戰!”

  公孫瓚撫摸著胯下白馬,而白馬似乎也在回應著公孫瓚,四隻馬蹄焦急的來回踱步。

  事態緊急,沒有多餘的時間來進行沉長的鼓舞演講,一切隻是一個眼神,白馬將軍俯視三千軍士,為他們灌輸自己的勇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漢家兒郎,白馬將軍麾下的身份,就是要死,也要死於沙場,死於敵人的刀劍之下。

  三千士卒均俯視完畢,公孫瓚挺槊,直指北門叛軍。

  “殺!”

  喊罷,便力抽白馬,胯下白馬一聲嘶鳴,便一馬當先,馱著公孫瓚朝營外八千叛軍奔去。

  而受到鼓舞的三千官軍,自然不甘落後與主將,在鮮於銀、鮮於獻的帶領下,緊跟公孫瓚步伐,準備將眼前的敵人死成碎片。

  大營北門外的張舉,見公孫瓚一馬當先向自己奔來,不由冷笑公孫瓚自尋死路,隨即指揮著士卒呈半月形布陣,長槍在前,刀盾在後,靜靜等待這三千官軍“乖乖”鑽進“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