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抱個大腿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195
  趁著暫時休戰的時間,李逸瀾一邊啃幹糧,一邊思索著整個戰局。這些日子來,休息已經成為了破虜軍將士最大的奢侈。

  李逸瀾每日的休息時間平均不足兩個時辰,早已經是掛上了黑眼圈。沒辦法,戰爭關頭,李逸瀾隻能是盡可能地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

  恰在此時,正當李逸瀾為濟州島的整個局勢而思慮的時候,身旁的士卒突然驚奇地叫嚷了起來。

  李逸瀾抬頭望去,才發現申方洋統領的這一路南征軍,此時正在匆匆地撤離。

  跟隨李逸瀾回到陣地中的宋主,此時一臉震驚,抬頭看了看,不出意外地被陽光給刺痛了雙眼。

  宋主一邊揉著自己的眼睛,一邊驚訝道:“日頭還沒下,敵軍怎麽就撤退了呢,事出反常啊。”

  這不僅是宋主一個人的疑惑,也是此時陣地上所有將士共同的心聲。

  短時間內,李逸瀾便想到了兩種可能:一是其他陣地的戰局出現了變化,申方洋已經沒有必要留在這裏浪費兵力了。

  盡管李逸瀾心中不願意接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情況確實可能存在。

  除了這種壞情況外,李逸瀾此時內心裏更加期盼的是第二種可能——曾勝率領的奇兵起作用了!

  數日之前,李逸瀾頂著敵軍猛烈的進攻,毅然決定將手下最優秀的將領曾勝派出去負責奇襲惹任務,其實最終的目的也是攪動敵軍後方,從而為濟州島上的破虜軍分擔一些壓力。

  看起來,說不定這次申方洋的突然撤退,就是曾勝在後方奇襲的功勞了。

  至少李逸瀾是這麽希望的。

  ........

  由於此時船隻的缺少,北部港口這邊的破虜軍也沒有辦法追出海,隻能是看著申方洋率領的船隊撤離了港口。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李逸瀾雖然心中期盼這是曾勝奇襲帶來的效果,但是卻沒有放棄針對最壞情況的準備。

  李逸瀾派出幾路快馬,分頭向各個陣地出發,一方麵是探明各陣地目前的情況,另一方麵也是發出預警,特別是向濟州府城的預警。

  此時的濟州島防守體係,整個成外實內虛的狀況,兵力都集中在了不同方向的陣地上,濟州府城內的兵力防守極度空虛。

  李逸瀾的戰略很簡單,不放棄一寸領土,但是同時也很冒險,因為雙方的兵力差距巨大。

  這段日子來陸陸續續有很小規模的敵軍從淺灘登陸,想要偷襲陣地,甚至有一支隊伍想要混進濟州府城。

  好在破虜軍的弦一直繃緊著,這才沒有讓敵軍的滲透計劃得逞。

  ........

  就在李逸瀾緊急派出傳令兵的同時,破虜軍的其他陣地也有著和李逸瀾同樣的疑惑。

  就像是約好了似的,從北部的兩個港口,到旌義陣地,南征軍以及其下屬的禁軍都開始了撤退行動。

  習慣了敵軍連續幾天的高強度攻擊之後,麵對敵人突如起來的撤退,破虜軍將士們在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也難免感到不安。

  雖然敵軍確確實實撤走了,但各陣地一時間反而戒備更加森嚴,就連蔡政帶來的支援船隊,此時同樣是保持著高度警惕,一直待在船上,未曾下岸。

  濟州府城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嚴格控製出入,除了幾天前接納蔡政帶來的糧食之外,其餘大部分時候都嚴格的控製城門口進出,以防敵軍滲透。

  此時接到李逸瀾的傳令,負責留守府城的陳得更是徹底將城門關上。

  濟州,封城了。

  .........

  第二天,各陣地報告,無南征軍出沒。

  第三天,各陣地報告,無南征軍出沒。

  第四天,蔡政親自率領十艘戰船,從東邊的旌義港口出發,穿過濟州海峽來到濟州島北部港口,與李逸瀾舉行了會談。

  在蔡政行船的過程中,同樣是沒有任何一艘南征軍戰船前來阻截。

  “賀喜提督,濟州島守住了!提督指揮得當,將士齊心,竟能以數千士卒,擊退十倍於己之敵,實在是令人佩服啊。”見麵第一句話,蔡政便笑吟吟地對李逸瀾道賀。

  李逸瀾連連擺手,說道:“目前形勢不明,敵軍撤退得突然,勝負還在未定之間啊。再者,即使李某僥幸保住了濟州島,其中也少不了藩王和蔡主事你的協助。”

  蔡政看李逸瀾這麽上道,心裏暗暗鬆了一口氣。這次談判,終於是沒有看到那個懂漢語的朝鮮大儒了,要不然還得費一番口舌。

  相比起老謀深算的柳馨遠,蔡政當然更希望年輕的李逸瀾作為自己的談判對象。

  具體的細節,其實在雙方的第一次談判中已經商談的差不多了。當時蔡政覺得柳馨遠提出的要求有些過分,因此沒有答應,隨後便遭到了敵軍的突襲,雙方的商談也就此中斷。

  當時海戰失利之後,蔡政收攏剩餘船隊撤離,雖然目的是為了保存實力,尋求第二批船隊的支援,但是畢竟當時硬生生地將李鳳以及破虜軍拋在了身後,內心難免愧疚。

  尤其是後來聽說李鳳和他的一船手下壯烈犧牲之後,蔡政和那些從東寧來的下屬都感到有些羞辱。

  在海上,鄭氏水師堪稱是無敵的存在。雖然蔡政這次帶來的東寧戰船很少,作戰時主要還是依靠長崎的那些漢人船主,但是畢竟他們現在都拿到了鄭經頒發的將印,也算是明鄭的軍隊了。

  背負著鄭氏水師的名望而來,那次的海戰失利以及最後撤退,無疑讓蔡政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這種壓力在看到破虜軍依然堅守之後,達到了頂峰——明鄭都撤退了,破虜軍竟然還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幾天。

  蔡政最終是重新評估了破虜軍的實力,這種變化在商談中也體現了出來。許多之前和柳馨遠商談時不同意的條款,蔡政這次都做出了讓步。

  對於李逸瀾而言,這是一次談判,也是未來合作的開始。

  經過這次的戰役,李逸瀾充分意識到了外來援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破虜軍實力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情況下,這樣的大腿沒理由不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