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林寅觀請纓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213
  日本黃檗宗門竟然是鄭氏家族反清複明的海外秘密聯絡站!從蔡政給林六使的信中觀察,再結合林寅觀的描述,一個布局多年的海外情報網悄然浮現。

  重新看向這幾封信,李逸瀾心中震動之餘,更多的還是佩服。

  雖然在曆史上,日本黃檗宗門的布局最終沒能對反清事業做出太大貢獻,但是朱成功、鄭經父子這種放眼海外,心係中華的意識,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李逸瀾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個細節,當下指出來詢問林寅觀:“看這裏,‘專仗化林禪師敦請台兄與顧、魏二翁來寧’,這一句中的顧、魏二翁,所指的是誰呢?”

  林寅觀剛才看信的時候倒是沒注意這個地方,此時拿起來仔細看了下,思考了起來:“我心中倒是有幾個人選,但不確定是其中的哪兩個。”

  李逸瀾開玩笑道:“不會是顧炎武和魏禧兩位先生吧?”

  聽了這話,林寅觀連忙搖頭:“那倒不是,這兩位先生名動天下,現在也不在日本啊。”

  “不確定就暫時不管了。”李逸瀾擺手道,“就單從這三封信的份量來看,我們也應該將信及時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以免壞了天下大機。”

  林寅觀也點頭同意:“其實我本來就打算等提督領兵回城之後,提議派船去日本的。隻是看到提督今晚和宋、柳兩位先生聊得太久,所以沒來叨擾。”

  李逸瀾說道:“現在的時機也不算遲。此前我們一直致力於拿下濟州島,即使想要赴日求援也沒有辦法。”

  “現在拿下了濟州港口,我們才算是找到了一些能夠出海去長崎的船。”

  林寅觀點點頭,這倒也是。

  ......

  敲定了要派人去長崎傳遞消息之後,接下來便是這次出海具體的目標。

  “可以邀請寓居日本的大明豪傑,前來濟州共謀大事,但是不能直接向幕府將軍或者是地方大名乞兵。”

  李逸瀾一句話已經確定了大方向,林寅觀也表示認同。所謂的大明豪傑,主要便是李鳳、林六使和林環官這樣的旅日武裝,此外就是隱元、即非、化林等禪師。

  林寅觀之所以想要派船去日本,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記掛著原先商隊剩下的三艘船,自那場暴風雨過後,林寅觀等人所在的主船便和其他三艘船失去了聯係。

  此時林寅觀和李逸瀾兩人也不知道那三艘船當時是否到了長崎。即使到了,兩個多月過去,此時是否還在長崎也不得而知。

  林寅觀說道:”那三艘商船,雖然船主不是我,但我林家也有持股,還是能說得上話的。如果此時他們還在長崎,我倒是有把握將他們勸過來。”

  李逸瀾眼睛一亮,要是能夠將這三艘船的人勸來朝鮮,對於破虜軍而言顯然是一大助力。

  如此一來,這次前去長崎的人選也十分明顯了——商船船主林寅觀。

  果然,林寅觀主動請纓,要去長崎請援。李逸瀾爽快地答應了。

  .......

  “要不是從濟州島至東寧的航路沒有人走過,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向延平藩王請兵了。”林寅觀惋惜道。

  聽到這話,方才還因為有機會請來長崎援兵的李逸瀾,不由得心中一沉。

  在濟州島,他是大明使者、破虜軍提督,是濟州島目前的統領者。但是,一旦和明鄭集團恢複聯係之後,要如何解釋自己的身份,又要如何保證自己在濟州的統領權呢?

  雖然李逸瀾不願意承認,但其實他自己也清楚,從一開始的力圖保命,到現在占據濟州,李逸瀾的內心已經開始眷戀起現在這種萬人敬仰,統領一方的感覺了。

  心中起了變化之後,有那麽一瞬,李逸瀾竟然後悔剛才派林寅觀去長崎了。

  李逸瀾甚至開始擔心當林寅觀到了長崎,聯係上三艘商船以及那些寓居長崎的大明豪傑之後,會直接在長崎轉船,返回東寧,而置留在濟州島的漂流人於不顧了。

  林寅觀的族叔林端,以及其他一些親戚都還在濟州島,應該不會棄他們於不顧的,想到這裏,李逸瀾才稍微放心了一會。

  轉念又一想,現在的濟州島掌控權也隻是暫時的,李逸瀾自己也無法肯定,到底破虜軍能不能擋住朝鮮官軍的進攻。

  因此赴長崎請兵那是必須的,甚至如果能夠讓鄭經發兵,對於鞏固濟州島而言也是利大於弊。

  這樣一想,李逸瀾心中便好受了不少。從方才這種患得患失的情緒中掙脫出來之後,李逸瀾才愕然發現,原來權力是這麽容易讓人沉迷。

  .......

  事不宜遲,既然已經確定了下來,李逸瀾和林寅觀便開始連夜確定人選,最終敲定同時派出三艘猛船,同時前去長崎請援。

  每艘船上兩名大明人,一名譯官,剩下的都是朝鮮水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本來猛船就不是用於遠航的船隻,現在隻能是多派兩艘,增加成功的概率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這次去請援的林寅觀等人,其實都是向死而生的勇士。

  送林寅觀等人出了濟州城門,目送他們往東麵濟州港口的方向而去,李逸瀾此時心中隻剩下了祈禱和祝福。

  ......

  朝鮮,慶尚道,吐含山,佛國寺。

  八年前,在己亥禮議中敗北後,南人黨以及他們的領袖尹鑴,在短時間內就或被掃出了王廷,或主動請辭,最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選擇回到了大本營慶尚道。

  尹鑴選擇隱居於佛國寺,避不見客。

  但是今天,佛國寺內的清淨被打破了。

  “消息屬實???”尹鑴驚得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的問道。

  “千真萬確。洪處厚已經派出加急,赴漢城向王上請示了。”前來報信的人恭敬地站在下首,保證道。

  “糊塗啊,糊塗啊。”尹鑴臉上露出一種複雜的神情,“宋時烈,宋時烈,你竟然也有犯糊塗的時候。”

  吐出一口氣,尹鑴神情漸漸變得堅定:“八年了,我等了八年,終於等到機會了。曾經失去的,現在是時候拿回來了。”

  “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