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大明三大恩
作者:沐嵐翊      更新:2020-05-19 09:33      字數:2288
  此時的李瑞,確實還沒有逃出濟州府。

  和樸孝民分開,跑進另一條小路後,李瑞瘋狂奔跑了一段距離,確認暫時沒有人追上來,才停下來將自己身上的盔甲都給脫掉了。

  事實上,李瑞本身就一直用普通甲士的身份來掩飾自己,幾乎沒有引起眾人的注意,此時把盔甲脫掉之後,隱藏在人們之中,李瑞就已經安全了八分。

  盡管如此,李瑞還是沒有盲目地往遠處逃走。

  因為他臉上還留著金永那一箭所造成的傷疤,如果跑到平靜的地方,這道傷疤反而會成為一個顯眼的印記。

  跑出了小路,李瑞根據大概的方向,從另外的道路中掉頭回到了糧行附近,加入了正在混戰的人群。

  在這裏,他臉上的傷疤非但不會顯眼,反而讓他顯得平凡而普通,讓他更能夠掩蓋自己的身份。

  而追擊的金永和陳得等人,包括後來牧使府派出去的搜查隊伍,都把搜查重點放在了小道附近,後來逐漸擴大到遠處沒有被混戰波及到的區域。

  由於事先沒有太多注意,李瑞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臉上的箭傷。可是搜索圈不斷擴大,接受詢問的濟州百姓反而都說沒有看到臉上有箭傷的人。

  李瑞好像消失了一般。

  .......

  當天傍晚,正在城東兵營的李逸瀾聽到了金永和陳得關於搜尋結果的匯報。

  “這個甲士,怕是跑出小路後,便折回到糧行附近了。”聽到匯報之後,李逸瀾和曾勝不約而同做出了這個判斷。

  但當時在糧行附近的人,臉上帶傷的人實在太多了,至於劍傷和箭傷的區別,一般人都難以注意到。

  金永顯得十分懊悔,拍著自己的腦袋說道:“早知道當時我就不追樸孝民了,我應該想到的,那個單獨跑的才是大人物。”

  李逸瀾歎息道:“還是我們的人手不夠,和你沒有太多關係,你隻是在短時間內做出了一個最穩妥的選擇。”

  想了想,李逸瀾最後說道:“把城裏的客舍、旅店都問一遍,看看有沒有臉上有疤的客人。”

  陳得在旁邊補充道:“我覺得還應該加上口音,應該是來自漢城的人。”

  點點頭,搜尋計劃繼續進行。

  .......

  第二天正午。

  十多個士卒在路上遇見,有幾個原本相識的便搭起話來。

  “你們那邊有沒有什麽收獲?”

  “沒有,青樓我都去過了,一個臉上帶傷的客人都沒有,更別說是漢城口音的了。”

  “唉,我們這邊也沒有找到有嫌疑的目標。”

  “聽說明使要在城南門說大事了,真想去看看啊,可惜還沒有找到那個甲士。”

  “什麽大事?我也想去聽明使講話,上次殺李祥的時候,我就在南門站崗呢,聽得我可熱血澎湃了。”

  說到這裏,士卒說話的聲音突然壓低了。

  “聽說昨天崔節製使已經辭官了,還把將印給了明使。昨晚城東兵營裏還有將官不願意服從崔節製使的安排,拒絕聽從明使的號令!”

  “你的消息真廣,然後呢?”

  “然後。。。”說話的士卒支支吾吾了一會,此後說出來的話明顯中氣不足,“然後當然是明使大發神威,將那些將官都殺了祭旗!”

  士卒中一片嘩然,但很快就有相識的人發現了盲點:“一看你說話這口氣,就知道你是編出來的,還是老一套!”

  “哎!你怎麽能憑空汙人清白!”

  爭論之間,負責搜尋的士卒們走遠了。

  過了一會,一個衣著破爛的乞丐從牆角走了出來,他拿著一個空碗,全身都散發著許久未曾洗澡的惡臭,披散下來的長發遮住了大部分的麵龐。

  看著士卒們走遠的身影,乞丐眉頭緊鎖,搖了搖頭,往城南門的方向走了過去。

  如果有人掀起乞丐的長發,或許就能看到乞丐肮髒的臉上有一條新留下來的傷疤,讓這個原本清秀的臉顯得有些可怖。

  ......

  城南門。

  城門依舊封閉著,但此時城門附近卻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他們不是要急著出城的,而是來看明使的。

  此時,明使李逸瀾還沒有出現,但城樓上曾勝、金永等人已經帶著數十名士卒列陣站好。

  站在曾勝、和金永之後第一排的,是糧行的十名水手,準確地來說,現在已經不是水手了,經過昨天戰鬥的磨煉,他們已經成長為了合格的士卒。

  沈二郎站在了第二排的排頭,此時城樓下一道道目光都在注視著這裏,長久以來低調地生活在濟州府的沈二郎,不由得把自己的脊背伸得筆直。

  站在第三排的,則是被篩選出來的濟州地方士卒,他們同樣是濟州本地人,有不少人的親友就在城樓下看著呢。

  在城樓上,大明的旗幟正在高高飄揚,格外引人注目。

  沒有讓城樓下的濟州百姓等太久,身著一身戎裝的李逸瀾便一步步踏上了城樓,跟在他身後的還有濟州牧使李璌、濟州同知崔鎮南,以及陳得、林端和幾名武人服飾的將領。

  隨著明使的到來,原本城樓下議論紛紛的百姓漸漸收住了聲音。

  李逸瀾大聲喊一句,身旁大嗓門的士卒也跟著傳話,確保在場的每個人都能聽到。

  ........

  “我曾聽聞,貴國文人感激大明,認為大明對貴國有兩大恩。”

  “第一大恩,洪武二十五年,太祖皇帝欽賜貴國國號,以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賜國號朝鮮。此為大造之恩。”

  “第二大恩,萬曆二十年,壬辰倭亂,日本侵朝,貴國郡縣望風奔潰,貴國國王旦暮且渡鴨綠江,向大明請援之使絡繹於道。”

  “神宗皇帝發大明天兵,援助朝鮮,驅逐倭寇。貴國國境得複,國祚得延。此為再造之恩。”

  這兩大恩,在朝鮮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此時聽明使親口說起,心中自然是感慨萬分。

  然而接下來李逸瀾說的話,才真正讓在場的朝鮮人心靈震動。

  “其實,仍有一事,貴國由於信息為韃虜所遮蔽,未曾得知。”

  “三十年前,丙子胡亂,貴國國王退保南漢山城。適時,清兵滿遼陽,流賊遍中原,然我大明毅宗皇帝,猶欲涉海出師,遠救屬國。隻可歎援兵未至,貴國,已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