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都是騙人的
作者:半園      更新:2020-03-02 19:31      字數:2404
  “無邊荒草接碧天,卻無消息來歸雁。中州農夫苦徭役,喋血胡馬齧秋山。昨日陪祖翁郊遊,見金人肆意馬踏農人田地,不忿而做此詩,弟斧正之。”

  “前幾日,祖翁讓我拜在櫻寧居士門下,先生博古通今,博聞強識,當為北文宗之魁,垂範後昆。弟可尋其文章詩詞閱知。”

  “先生門下皆大宋名門之後,為何卻安心事金?難道與我等一樣,皆有不可言之苦衷?前幾日小姨與耿官人到訪,似乎,以後我們應稱呼耿官人為小姨父了……”

  “十二弟,見字如麵,先生門下有一人,姓黨名世傑,人中龍鳳,擅長文章,工畫篆籀,當為我輩楷模。”

  “祖翁知開封府,不見其有歡顏,常取父叔之物視之垂淚,十二弟,祖翁常念叨,請旨意準你探望,不知金主何意。”

  “每次登高南望之時,愚兄總想起與弟兒時之事,捉魚兒,看社戲,丟烏頭草……愚兄甚是想念鄉中芹菜,此地未見。”

  ……

  金天啟三年三月十二,這日是辛無病十四虛歲生辰,母親特意為他做了一桌吃食,蘆筍火腿,酸鮓雞,東坡肉,蒸鵝掌,牡丹餅、芙蓉糕、膾河豚……

  皆是辛無病所喜,辛無病不喜素食,偏愛甜食和肉食,這也讓他發育得極快,已經和他大姨夫馬從義一般高了。

  為此大姨孫富春沒少說他,作為養身大家,孫富春極重飲食,在家中總是讓灶屋裏多做素食,弄得辛無病整日肚裏沒油水,於是自學了釣魚,打獵之技,這也是被逼無奈之舉,後被母親知曉,每日都給他加肉,這樣,辛無病才罷了打獵生涯。

  今日如此眾多美食當前,辛無病也不客氣,大快朵頤起來。

  “無病,你師父托人帶信,過幾日就要到寧海來,你有些時日沒有錘煉身骨,武藝都荒廢了,也不見你用功讀書,明日開始我要督促你。”孫富春說道。

  “哦。”辛無病一邊吃著,應了一聲。

  孫富春口中的師傅就是王允卿,上次助完顏亮奪位之後,師徒幾人飄然離去,後來感念孫富春救命之恩,也是為了尋找當心灰意冷離開的孫曉冬,和追隨孫曉冬離去的耿京二人,王允卿帶著王國安和其他幾名弟子再次到了寧海。

  出於對辛文鬱兄弟拚死相護的欽佩,在孫富春的請求下,王允卿收辛無病做了弟子,不過辛無病對學武真是無甚興趣,王允卿也看出這個弟子誌不在此,便教了他一些基本功法和保命功夫,一年後便離去。

  離祖父事金已過五年,辛無病與祖父和兄長都是書信不斷,特別是和兄長辛棄疾,幾乎每月都有書信來往,兩人都知道互相的近況。

  來此世界已經十四年了,辛無病早就適應了這具軀殼,身心也都已融入了這個時代,對於自己前世的記憶越來越陌生,真實的卻是眼前之事。

  對於辛棄疾,在辛無病的心裏決計不是什麽詞中之龍,大文豪,義膽忠魂稼軒公,他就是一個正值青春的熱血少年,是自己的兄長血親,僅此而已。

  二人往來的信中,辛棄疾總是苦惱,尋不到報仇的法子,祖父鼓勵他考科舉,一個白身如何報仇,辛棄疾也在朝著這個方麵努力。

  至於其他,辛無病在孫富春那裏學會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治法,以及熏、浴、敷、熨、漱、塞、擦、導八療法,也就是俗稱針灸、推拿、拔火罐。

  在馬從義那裏學到了明氣一、曉陰陽、辯五行,觀五髒六腑、奇恒之府、形體官竅。

  這夫妻二人教給辛無病的方子都有近千種,辨識藥草更是有近兩千。

  二人更多的是給辛無病洗腦,從世界觀和方法論都以黃老之學為依據。

  馬從義夫妻之所以與王允卿來往極其頻繁,還有個原因就是,王老先生跑去南邊做了道士,據說得高人點化,加上人家本來就武功一流,長得又是仙風道骨,因此已擁有了不少門人信徒。

  這夫妻兩人素來崇道,除了打理富義堂就是在家修行。

  此番王允卿前來,是籌建登州府七寶閣道觀的,順道看看辛無病這個記名弟子。

  王允卿去了南方,見了無數權貴後,得出一個結論,若要搭上高層必須得崇道,因趙構好此。

  這倒不是王允卿要攀附權貴,而是至今他都沒有斷了北伐之念。

  目前看來,完顏亮還算守約,當日答應王允卿之事皆付之行動,先是免了三年賦稅,後又大赦天下,用漢人,重三教。

  不過王允卿知道,這都是一時之事,金人終有一天還是會南侵,隻有光複故土,徹底趕走女真人,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那日,王允卿不是沒有想過殺了完顏亮,但是,殺了一個完顏亮,能殺得完所有女真貴族嗎?顯然,王允卿和他幾個徒弟無法做到。

  於是他再次寄希望於南朝,寄希望於趙官家,王允卿期望宋廷能再次北伐。

  這才有了王允卿由俗入道之舉,而他的眾弟子也都當了道士。由此王允卿改字知明,道號重陽子。

  再見師父時,他已是一身道袍,挽起一個道髻,手持拂塵,不過雙眼還是如同以往般有神,似有神光射出。

  “師父,您近日可好?”辛無病見到重陽子後,深深一揖,恭敬問道。

  “安好,無病,聽聞你近日懈怠功課,為何?”重陽子回問道。

  “前些日子收到兄長來信,言及祖父甚是思念弟子,有些傷感,耽誤了些功課。”辛無病說道。

  “為師隻是讓你做記名弟子,並未讓你正式拜師,你可知為何?”重陽子再問道。

  “弟子不知,請師父明示。”辛無病再次作揖問道。

  “你要報國仇家恨,須得有功名在身,入我道門就不能出仕,為師希望你不僅要通黃老,更要讀春秋,曉儒道,你須知,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懂了這些你才能匡扶社稷,才能報國仇家恨。”重陽子眼神犀利的看著辛無病說道。

  “可是師父,您當初為何要辭去官職?”辛無病有些諾諾的問道。

  “當初南有嶽飛、韓世忠等將領善戰,北有漢民響應起事,為師投身洪流,自是為了光複。”重陽子答道。

  “那弟子,也做不了嶽鵬舉呀。”辛無病回道。

  “糊塗!男兒當立誌報國,你現在這樣,哪有甚男兒本色?無病,當日見你父親、伯父舍生而取義,而今你卻不思進取,你當如何麵對祖先,好了,你不用說了,從今日起,你跟著為師,我傳你兵法謀略之道,拳腳和兵器功夫也不能耽擱,富義堂那邊就先不要去了。”重陽子不容置疑的說道。

  “是,師父。”辛無病無法,隻得恭聲應道,心中卻腹誹著,看來武俠小說盡是唬人的,王重陽哪裏是什麽中神通,別人是根正苗紅的抗金領袖,十幾年如一日都是想著光複漢土。

  就是這道士身份也是為了能方便行事而已,隻是不知道這位道教祖師爺什麽時候才開始真正向道的。

  果然,童話裏都是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