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初試啼聲 第二十六章 開國、鎖國、攘夷
作者:MerlinCahrin      更新:2020-02-29 02:45      字數:4471
  好不容易撿到一個大牛,直秀每天給大村益次郎刷毛喂黃豆,但大村基本上沒給過什麽正反饋,直秀說十句大村回一聲,好吧,反正每天講解蘭書的時候,大村還是蠻老實的,直秀也逐漸明白了為什麽大村平時沉默寡言。

  這娃智商比較高,而長的不太討人喜歡,所以和人打交道沒得到啥正麵激勵,換句話說就是他和人打交道兩邊都感覺不舒服。人這種高級生物,什麽愉悅的感覺都靠靠身體來體驗,就是智力上的愉悅感,也靠身體分泌激素刺激大腦和神經,所謂多巴胺效應是也。

  大村這種類型,智商比較高,稍微長大之後看誰都像傻子,別人“沒邏輯、不嚴謹、盲目自大、固執……”,至於他的感受是否正確,因為缺乏溝通,他也隻能自己這麽認為。按後世的說法就是周邊的人群對他缺少關愛或者缺少包容,但誰也沒吃大村家大米,都是這麽長大的,憑啥對大村特殊?所以大村為了獲得自我認可,就把興趣轉移到他最容易接觸到的單人項目——書籍上了。

  書籍講究邏輯性,大村看懂了發現作者後麵說的和自己推斷的一樣,有智力上的滿足感,如果發現作者和自己的觀點一致,又獲得了情感的認同感,不再孤獨寂寞冷。簡單點說,正常人都需要交流,需要認同,需要鼓勵,讓多巴胺維持身體和大腦正常運轉,不快樂的人容易得病,就是這個道理。而大村靠讀書愛好來獲得快樂,我讀書,我快樂。

  長久下來,大村不太了解周圍人的具體感受,“單純”或“單蠢”,養成了線性思維方式,比如周圍人生病了,就會發生這樣的對話:

  “病了?”

  “嗯。”

  “吃藥了?”

  “嗯。”

  然後大村這娃就放心的走了,他是完全表達了自己的關心,首先問題找到了,其次有了專業的解決方案,他覺得目前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自己不愧是“絕世好男人”,但他人感受就是這娃完全不關心,“你就不能做點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麽?”。大村要知道別人有這種想法,他肯定非常吃驚,“我還能做啥?沒有啦。”。

  直秀教他蘭書的時候也有感觸:

  同樣有疑惑,有學次郎是會找時間問,而虎之助就是喜歡的方麵有問題一定要搞清楚,不喜歡的就不care了,而大村遇到問題,他自己琢磨,把書翻遍了,如果解決就到此為止,如果自己解決不了,他把問題直接懟到你臉上——你教的你負責解釋。

  而且直秀的其它兩個學生如果發現老師可能錯了,他們先試探下,“這個問題我沒搞懂”,讓老師自己回味,到大村這,“這個問題和什麽什麽有衝突啊,老師你是不是搞錯了”,他不是自信,他是覺得是人就會犯錯,他有話直說,至於誰對誰錯有什麽重要的?問題搞清楚了,不是應該大家都開心麽?

  處的時間長了,直秀還感覺挺舒服的,和大村相處完全不用動心思,他說的就是他想的,讓他做什麽他就努力去做,隻要自己不顧慮什麽麵子問題,把大村放到平等的位置上,相處很愉快,幹淨、利落、直接、痛快。

  六天後,一行人就趕到了熊本,投宿休息後準備第二天拜訪四時軒。四時軒是橫井小楠先生的家塾,今年對外開放招生。

  橫井先生字子操,名時存,通稱平四郎,號小楠。

  扶桑武士的稱呼很複雜,既有本地的淵源,又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後世稱這種外來文化和扶桑本土結合後的情況為魔改。

  舉個例子好了,例如“宇多黑田勘解由次官官兵衛孝高如水”,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的兩大天才軍師之一,“宇多”是姓,扶桑的姓和中華的姓意思是一樣的,祖宗傳下來的,但扶桑大姓很少,傳了N代後發現同一個姓的人太多名字不好取了,那怎麽辦?再增加一個姓好了,這就是苗字,後來相當於中華的姓,而扶桑最早的姓反而不太常用了,“黑田”就是苗字。

  “勘解由次官”是官職名稱,稱呼對方的官職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官兵衛”是小名,扶桑是有元

  服儀式的,類比中華的成人禮“冠禮”,冠禮時就有了正式的名字“名前”,“孝高”就是名前。

  “號”是中華傳統,“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苗字是繼承的,名前是由尊長代取,而“號”最開始是自己取的,所以也稱自號,後來也有別人送上的稱號,如尊號、雅號等。黑田的號就是“如水”。

  魔改終於到了,古代中華的“名”一般都是從小使用,冠禮時長輩或師長給起個“字”,也稱為“表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美好期望和囑托,直接稱呼名字顯得不夠禮貌,所以在中華一般都稱呼人的字。但扶桑孩子的幼名或者叫小名是自己家取的,一般不對外用,隻有扶桑成人禮“元服”時才取正式的名字。

  扶桑後來發現中華的這種“字”的稱呼非常好,有禮貌、高雅,於是有些精通漢學的武士家庭也給孩子取字,例如橫井小楠名前是時存、字是子操。

  本來到這一步就算完整了,有名前有字有號,但扶桑佛教很流行,於是一些武士出家後又有了法號,如上杉謙信的法名不識庵謙信,茶道盛行之後,茶人也有齋號,如扶桑茶聖千利休的齋號叫拋筌齋,也算號的一種。

  最後說一下扶桑武士的通稱,扶桑對家名很看重,所以曆代家主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也就是所謂的“通稱”,例如江川英龍,江川家家主的通稱是“太郎左衛門”,當他成為家主之後,稱呼自己就是江川太郎左衛門。

  直秀將要拜訪的四時軒塾主橫井平四郎的號就是小楠,大家平時尊稱他為小楠先生。小楠先生是幕末與佐久間象山齊名的開國論者。

  直秀前世看扶桑幕末曆史很是迷惑,長州這幫人不是尊王攘夷的麽,怎麽維新政府成立之後繼續開國,攘夷不是打擊西洋人麽,這上台之後變臉速度也太快了吧?幕府也是持開國論的,那主張一致還互相打來打去,打毛線啊?

  其實,開國也好,鎖國也罷,還有攘夷、尊王、公武合體、倒幕這些都是時代大潮碾壓下扶桑社會發出的各種聲音,出發點隻有一個,怎麽才能在工業時代找到扶桑的出路。

  直秀前世好奇瀏覽了相關資料,對各家學說有個初步了解。

  扶桑受中華影響之大,僅從文字就可以看出來。

  據中華的一份研究,在中華,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麵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

  普遍認為漢籍最早在五世紀初流入扶桑的,文字直到直秀穿越過來,扶桑文中的常用漢字為2136個。可見中華對扶桑文化影響之大、之久。

  寬永十六年(1639年)幕府發布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鎖國令,寬永十八年(1641年),除對馬島的高麗扶桑貿易外,幕府隻限長崎一港準許中華、蘭國船舶通航,從這時起,幕府鎖國政策基本完成。

  之後,儒學依然是扶桑的主流思想文化,其中幕府官學昌平簧,也稱昌平板學問所,主要教授儒學中的朱子理學,同時在民間儒學者中也流傳著陽明心學。扶桑本土儒學者也建立了新的流派“古學派”,創始人是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對,他也是山鹿流兵法學的創始人,吉田鬆陰的祖師。

  古學派的觀點,簡單說就是認為朱子學與陽明學都不是真正的孔孟之道,要恢複“真正”的儒學,必先追蹤孔孟經典,鑽研先秦儒學,在文學方麵提倡“古文辭”,主張在扶桑古文的基礎上,吸收和摹擬先秦隋唐詩文,反對宋代文風,同時大力推崇“堯舜禹先王之道”,初步提出了“政治和道德分開”的思想。

  18世紀以後,扶桑學者又出現了脫離儒學的“國學派”,主張回歸扶桑古文古典,推崇扶桑本土文化。

  前期國學派繼承了古學派的複古主義精神,但把重點轉向扶桑古文學和神學,推崇和歌,主張從宋明理學、佛教道德和“漢意”中解放,恢複扶桑古文學獨具的本性,真情表達“情”和“扶桑心”。代表人物有神官契衝和神官荷田春滿(1669年-1736

  年)。

  後期國學派認為,扶桑古文化“體現天地的自然之理,儒學和佛學則是憑借狡智製作的人為之教或偽善的道學裝飾起來的”,力主尊重自然和“人性”,推崇“直心”。然後然而,在治政方麵強調“隻要遵守神道,扶桑可保持天下太平,皇統無窮”。

  “國學派”的分支學派有水戶學說,水戶指的是水戶藩。水戶學起源於水戶藩第二代家主德川光圀(1628年-1701年),代表學說是《大扶桑史》,1657年開始修編,直到幕末也未完成。

  水戶學說核心思想是華夷論、大義論、王霸論,這裏的“華”是指扶桑,總之就是宣揚神道、推崇尊皇大義,扶桑的所有古傳統都很好,不能改。

  未來的開國、鎖國、攘夷、尊王、公武合體、倒幕這麽多主張,並非都來自上麵提到的學說,但其中某些學說確實收到了上述學說的影響。

  1853年7月(嘉永六年水無月)米國海軍準將培裏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強製幕府開國通商,從此打破了扶桑社會的“平靜”。

  當時幕府內部、各藩內部和民間都議論紛紛,分成“開國”和“鎖國”兩大派係,但扶桑全體上下都一致同意“攘夷”。開國是同意通商,鎖國是不同意通商、不打最好要打也沒辦法,但針對西洋入侵,開國派是準備通商後整頓軍政之後再攘夷來確保自主權,攘夷成功後是否鎖國到時再說。

  1853年橫井小楠上呈幕府的“建白書”(建議書)《夷虜應接大意》中寫道,對待米國開國通商的辦法隻有四種,“其一,安於現狀,委曲求全.締結和約。此乃最下等;其二。拘泥鎖國之舊習,不分理非拒絕一切外夷.並以戰爭待之。雖強於前者。但不知天地自然之理,必敗無疑;其三,憎恨外夷的無禮,欲與之開戰;擔心因250年來太平盛世而士氣頹廢、多為驕兵,暫委屈求和待加緊備兵後與之開戰,但人心渙散,士氣怠惰,三令五申而無益.天下遂趨於瓦解;其四,幕府各藩必須以錄用人才為第一要務;舉賢改政.知曉天下之人心大義,士氣一新,精兵強將。……故要懷有戰鬥必死的心情.奉天地之大義應對外夷乃今日之良策。”

  當然橫井小楠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列出的第一種辦法是“同意開國通商後啥也不改進,躺倒裝死任捶”,這個是諷刺或提醒用的,實際上沒人會這麽幹。

  第二種辦法是鎖國攘夷,先打一場再說。

  第三種辦法是暫時忍辱為重,開國之後按傳統辦法整頓軍政,想辦法反製外夷。

  第四種辦法是開國之後徹底改革軍政,然後攘夷取得成功。

  橫井小楠的建白書裏私貨很多,但大意是主張“先開國,之後想辦法攘夷”。

  至於尊王,國學派包括水戶學說一直在宣揚,和開國、鎖國、攘夷在黑船來訪前沒啥大關聯。隻是扶桑開國之後,經濟受到重創,而且西洋大兵欺男霸女,西洋人還帶來了流行疾病造成大範圍的瘟疫和其它疾病傷害,大家看幕府好像沒啥好辦法,所以才要求諸侯參政,打的旗號是“尊王攘夷”、要求是“公武合體”——在扶桑王室的名義下德川家和諸侯各家平等參政、共同攘夷。

  至於“攘夷”,狹義理解是和外夷打一場或打幾場,廣義理解是排斥西洋幹涉、維護自主權。後來1863年“公武合體”會議要求幕府發布攘夷命令,是對幕府攘夷工作不滿意,要求幕府直接對外夷宣戰。

  到幕末時期,“薩長土肥”的內部各方對幕府攘夷結果和自身政治環境極度不滿意,你不行讓我上,就開始倒幕。倒幕之後繼續開國通商也不是說不攘夷了,和魂洋才聽過沒,但這解釋扶桑民眾是否滿意,咱就不說了。

  另外曆史由很多細節構成,還有野心、私人恩怨、團體恩怨、曆史恩怨、誤解、權利之爭等等,甩鍋甩的飛起的事情也有的是,總之就是個大概說法,同不同意取決於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