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自戀
作者:新言書      更新:2020-03-02 15:11      字數:1046
  這次寶寶吃母乳多一點,從昨天到今天,孩子對母親端點已經開熟悉,本能加上連續的聯係,現在完全適應新世界的生活。一般人的觀點認為,在孩子的眼裏父母是全能的,自己的願望好像父母都能實現,自己提出的問題,父母都能解答,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中,孩子認為自己才是全能的。“關於嬰兒的全能,心理學家克萊因是這樣說的:嬰兒會感覺,媽媽是他創造的,媽媽的也是他創造的,他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也可以無情地毀滅她。”(巨嬰國)嬰兒體會到端點,不是因為有人把他放到了端點邊上,而是因為自己的存在使得這個世界出現,自己想要某樣東西,某樣東西就能夠出現,自己想吃奶了,於是母親就出現了、存在了,端點也跟著存在。這樣的全能感,帶著深深的自戀,來自人生而來的自戀,認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附屬物。自戀情感會一直陪伴人的一生,無論在何時何處,人都會自戀的認為自己世界的中心。

  良性的自戀有積極的意義,調查顯示,抑鬱的人能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評價,而正常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都過高。從調查的結果看,自戀是人維持自己價值的手段,自我評價較高可以屏蔽外界對自己的打擊和貶低,維持自我的尊嚴。良性的自戀讓人產生自我價值感,保證人生存的自尊值。惡性的自戀則是人心理產生情節,被滯留在嬰兒期,仍然保持自己的全能感,世界萬物因自己的存在而有價值。身邊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談話的時候,焦點一直在自己身上,語言中表達與自己相關的內容最多,這大概就是還沒從嬰兒期走出來。

  在《性學三論》的早期版本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兒童理論,他認為在嬰兒早期生活中,性本能和獲取營養的本能本來糾合在一起無法分開,當嬰兒的營養攝取本能被滿足,並分辨出自己與哺乳者之間的區別後,性本能就會獨立出來,進入一個所謂的“自體”階段。同時在《性學三論》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對象愛”概念,他認為在自體階段之後,兒童會選擇對自己進行照顧的人作為欲望對象。(雪千尋)再往後的推導會涉及俄狄浦斯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包括嬰兒對同性的嫉妒情感等。嬰兒早起分化被打斷,自戀的無法從照顧者身上撤回並獨立出來,就會產生嬰兒的情節。看到身邊惡性自戀的人,可以了解他在幼兒甚至嬰兒時期遭受的依戀剝奪,力比多無法投射到客體,轉向自身,產生現今的後果。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言明的苦楚,看到各人出現的行為反應,不禁要為每個人的經曆難過。

  嬰兒貪婪母親的過程是最自然、最美好的,不要去打斷這個過程,讓嬰兒隨著自己本能去做,不輕易打斷嬰兒本我的散發,讓成人的評價遠離剛出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