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不老屯
作者:吉日      更新:2021-05-26 01:05      字數:3215
  <b></b>一切都完了。

  飽讀經史的張說心裏再清楚不過了,他犯下的是滅門之罪。

  即使陛下礙於騰騰眾口,不便以結交寧王的罪名治他的罪,但流放到遠惡州郡之後,必定會有希旨諂上的地方官員替陛下了卻這樁心事。

  張說再看向劉幽求與鍾紹京,他們似乎並不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還忙不迭地附和道“對,對,我們不談政事!”

  張說搖頭長歎地聲,說的輕巧,五個關鍵人物聚在一起不談政事,有誰會相信,這不是欲蓋彌彰是什麽?

  張說本想立刻轉身離去,可他終究還是沒走……

  ……

  終於到了新春。

  這一年裏,發生了那麽多的事情,以至於讓好事的長安人的神經幾乎崩潰。如今好了,在這歲末年初之際,沒有人整日盯著鄰居們的嘴,以求告密的材料,陛下年輕有為,物價也沒有飛漲,這對於天性樂觀的好百姓們來說,就算是莫大的幸福了。

  所以,朝中大臣們的幾項人事變動,並沒有引起百姓們太多的注意。

  首當其衝的便是原先的首輔宰相、現在的中書侍郎張說,被李隆基降職為相州刺史,罪名很簡單,攀附皇親。

  李隆基沒有再去追究他與寧王的事,雖然相州刺史的地位與當朝宰相判若雲泥,但張說還年輕,將來還有起複還京的機會。

  張說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怎麽逃出生天的,隻是多拜佛,多燒香,乞求姚崇不要再想起他來。他在與姚崇的爭鬥中,成為了徹底的失敗者。

  至於右仆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被罷為太子太保,尚書省右仆射鍾紹京被貶為睦州刺史,這也是早晚的事,對政事頗為精通的長安人向來相信自己的判斷,宰相這個職位不是有功就可以幹的,它要求當其職者要大才如海。

  政事堂除了首輔宰相姚崇與魏知古之外,宋璟以禦史大夫兼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消息對於那些品性端莊的官員和苦求上進的讀書人來講是件喜事,宋璟為人雖沒有趣味,但選官無私,任人唯賢。

  當然,也有些人有種種擔心,怕的是性格疏放,勇於任事的姚崇與為人刻板的宋璟難以共事,雖然兩個人都是難得的大才。

  最後一個宰相的任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門下省侍郎盧懷慎檢校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然,在這眾多的人員任免中,有一個人是被處罰最重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的定國公盧小閑。

  按理說,寧王罪責最大,若要追究也得先追究寧王的責任。

  可是李隆基卻放過了他的大哥寧王,而是將盧小閑逐出了長安,並限他在規定的時限內前往大唐邊軍效力。

  ……

  開元二年八月,檀州。

  在檀州治所密雲以北高聳入雲的雲蒙山下,有個依山傍水的秀麗村莊叫不老屯。

  說起來,這個不老屯還有個傳奇故事,沒有人知道故事發生的年代,隻知道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裏住著十幾戶人家。村裏的人們以種地為生,住的是茅屋草舍,過著清靜的日子。

  在這幾戶人家當中,有個叫王誌的後生,家裏很窮,靠打柴為生。這天起早,他又拿起斧頭、繩子和扁擔,準備上山打柴。

  臨出門,他的老阿娘千叮萬囑“兒啊,千萬早點回來,娘在家等你。”

  王誌點點頭,扛起扁擔就上了山。翻過一嶺又一嶺,下了這山上那山,來到了朝聖廟。隻見這裏草木蔥蘢,花兒鮮豔。

  王誌抬頭一看,隻見山洞口大青石旁兩位鶴發童顏的老人盤膝而坐。在石桌上,擺著一副棋盤,兩位老人正在專心致誌地下著圍棋。石桌的邊上放著一盤大蜜桃,個個都是那麽水靈鮮嫩。王誌也很喜歡下棋,就蹲在老人旁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兩位老人邊下棋邊吃桃子,看到王誌在旁邊,順手遞給了他一個。

  王誌正餓著肚子呢,接過桃子道聲“謝謝”,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王誌把桃子吃下肚,頓時覺得頭清目明,精神倍增。

  時間長了,兩個老頭收拾起棋盤,轉眼間走得無影無蹤。

  這時,王誌才想起打柴的事來。於是他貓下腰去拿扁擔,然而遍擔已腐朽不堪,繩子也爛成灰燼。拿不起來了;再一提板斧,斧頭也成了鏽鐵疙瘩。他隻好站起身來往山下家鄉望去。隻見田野和周圍的群山,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一會兒又白了,反反複複的變化著。

  王誌不知是怎麽回事,趕緊下山回家。當他回到莊上,幾乎認不出自己的家鄉了。小村落已變成了大村莊,見到的人一個個麵目生疏。

  王誌很納悶,找人打聽阿娘的下落,可是誰也不知道,他感到奇怪。正走著,看到一位花白胡須的老人,王誌趕忙上前打聽。

  老人想了好大一會兒,經過一再提醒,才顫巍巍道“我小的時候,聽我太爺說過,好多年以前,村裏曾有一個叫王誌的後生上山打柴去了,始終不見歸來。”

  聽到這裏,王誌才恍然大悟。原來,王誌在山上看到田野一次一次的變化,正是一年一年的四季變化。

  大概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吧。王誌二話沒說,就又上山了。有人說,王誌又上山修行去了;有人說,王誌回到山上已成仙得道;還有人說,王誌就在北山坡的石洞裏住著,晴天向北看,還能看到修行洞裏的炊煙。

  王誌的奇遇一傳十、十傳百,人人都知道村裏出了個長生不老的人。

  打這以後,這個村莊就有了名兒,人稱不老穀。後來,又叫成不老屯了。

  此時,不老屯方圓十裏內,卻是旌旗蔽日刀槍林立。

  中軍大帳內,安東都護府都護、幽州大都督薛訥穩坐在帥案前,低頭沉思著。

  在他的左首坐著兩人,分別是右衛將軍李思敬與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右首則坐著三人,第一個是薛訥的副手、安東都護府的副都護安波柱,第二個是定州刺史崔宣道,還有一個是去年新任的盧奴折衝府都尉王海賓,他們五人是此次追隨薛訥征討契丹與奚族的主力將領。

  “大都督,大軍行軍至此已經停留三日了,到底是走是留,您發個話呀!”李思經在一旁小聲詢問。

  李思經可謂此次征討中的主力,六萬大軍中有一半是他帶來的,故而別人不敢打撓薛訥,他卻敢於說話。

  薛訥抬起頭來,逼視著李思經“怎麽?你急了?”

  薛訥從軍四十餘載,幾乎所有光陰是在河北道各州統兵,尤其是幽州,他至少就待了二十年。

  此前,孫佺走了宰相劉幽求的門路,接替薛訥做了幽州大都督。

  按理說,薛訥這個年紀也應該卸甲歸田了。可是急於立功的孫佺很是倒黴,與奚族酋長李大酺在冷陘進行了一場會戰,三萬大軍毀於一旦,孫佺以及部將周以悌都成了俘虜,隨即被契丹人送到突厥可汗默啜的牙帳,全部被殺。

  如今,薛訥又做了幽州大都督,大帳內坐著的幾人,除了安波柱跟進自己的時間久一些,其他人都是他的後生晚輩,所以薛訥他說起話來也不用跟他們客氣。

  李思經心中對薛訥的倚老賣雖然老很不滿,但他不敢造次。

  薛訥在驪山軍演中大放異彩,很得陛下的歡心。

  此次,薛訥不僅是陛下欽點的到幽州大都督,而且還兼著安東都護府的都護。

  安東都護府是上都護府,其長官為正三品,掌統諸蕃,&nbp;撫慰、征討、敘功、罰過,&nbp;總判府事。

  薛訥一人身兼二職,由此可見陛下對他的期望很高。

  見薛訥質問自己,李思經趕忙起身惶恐施禮道“大都督恕罪,未將的確不該催促大都督,隻是兵士們心中不安,故而……”

  見李思經服軟了,薛訥也懶得深究,他擺擺手道“恕你無罪,本都督也正思量這個問題呢!說實話,此時本都督心中也很是躊躇不定!”

  聽薛訥如此說來,崔宣道趁機勸道“大都督,此時正值酷夏,天氣炎熱,將士們披甲執戈,攜帶糧草深入敵境,恐怕很難獲勝。我們不如上奏陛下,就此罷兵,待時機成熟再打此仗。”

  崔宣道的話音剛落,卻聽李思經在一旁冷聲道“崔刺史莫非是怕了,若怕了大可離去便是,何必找這些由頭呢?”

  定州乃上州,崔宣道是從三品的刺史,李思經同樣是從三品的右衛將軍。按理說,他們是平級,可李思經頂瞧不上崔宣道那文縐縐的派頭,總是找機會對他冷嘲熱諷。誰知崔宣道並不吃他這一套,每每總會大加駁斥。

  果然,崔宣道聽了李思經的話,不由勃然大怒道“崔某雖是文官,卻也非貪生怕死之輩,冷陘之戰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那裏,我隻是提醒大都督,不要重蹈覆轍!至於崔某是走是留,也輪不到你在這裏說三道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