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一些胡思亂想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6-02 01:45      字數:2355
  曾幾何時,我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一個夢想,創造新世界。

  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是因為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了許多人的心靈。

  做人已經很難,何況聖賢?

  我們有多少人能夠體會聖賢的智慧?我看很少。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積累,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但是同時,我們的精神能力卻沒有得到提高。知識大爆炸,智慧卻沒有爆炸。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有些令人失望的事情。

  當然,可能現在我們以為的好生活,其實隻是好生活的開端。真正讓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發揮想象力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交流,已經挺難。

  用自己的智慧照亮他人,恐怕更難。

  知識的瘋狂增長,有時會對於我們人來說,並不是見得是一件好事。心靈壁壘,已經築起,可是使用的材料千差萬別,讓我們擁有了極大的不一樣。

  如果不看外貌,人和人的差距,估計比人和豬的差距都大。

  做事容易,做人難,做個真正的人更難。

  思考什麽,是我們的自由,可是思考的方向錯了,那麽對我們來說,就不那麽美麗了。

  我們是什麽東西?

  我們和自然的關係?

  我們和其他智慧生命的關係?

  我們需要知道什麽?

  ……

  一係列的終極問題,困擾著我們。

  一番胡思亂想之後,張有道空洞無神的雙眼,總算有了焦點。

  雲舒雲卷,碧空萬裏。

  原本應該抒發一下感情,可是被聲聲鳴笛聲打斷了。

  轉身離開窗前,坐回辦公室的沙發,為自己倒一杯水,輕輕的喝一小口。

  然後才拿起茶幾上的書稿。

  《關於工業時代的思考以及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

  翻看簡介,上麵寫道:現代意義上的工業時代已經發展了三百年的時光,技術已經陷入了瓶頸,此文分析以往的技術成就和現實麵臨的瓶頸,以及一些關於未來工業發展方向的思考。

  對於現有工業成就的分析,張有道直接翻過,並沒有細看。因為沒有必要,那些成就已經擺在那裏了,而且他基本上都了解過。

  發現自然規律,解釋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這是一條看起來行得通的道路。

  至於對我們的文明有沒有真正的提升,自然是有提升的。不過這種提升,並不能讓我們判斷是否可持續。

  畢竟任何新的事物都需要通過時間來考驗它的可行性。

  工業時代的思考,思考的是科學,是技術,是物質,還是未來?

  此時我們還不能確定他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根據對可見物質世界的測算,我們人類的生存是存在極限的。能否可持續發展,此時還是個未知數。

  十年,百年,千年,萬年,相對於地球幾十億年的曆史來說,太過短暫。而人類中間出現的各種文明,也不過萬年罷了。

  期間還淘汰了許多文明分支。

  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如今我們還找不到一條清晰的道路。

  煤炭和石油,支撐起了我們現如今的生活體係,自然界中碳循環的速度已經被人為的加速了許多倍。

  而我們能否適應環境的驟變,如今看來,還充滿了不確定性。

  現如今的工業體係建立在不可持續的發展觀念之上,能源消耗和產出並不成正比。龐大的能源消耗,供養起來的人類,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化。

  雖然壽命得以延長,可是這些都建立在持續巨量的能源消耗之上,不見得能夠持久。

  這個持久不是幾十年,或者幾百年,而是幾千年,或者幾萬年。

  人的壽命已經邁入了百年大關,如果不能尋找到更合適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那麽未來的我們,麵臨的新問題,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麻煩。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如今我們所建立的工業體係,可能隻是一個過渡性質的工業體係。有此推斷出,未來的工業體係,一定是可持續的可再生的。

  當然,體係升級,所麵臨的麻煩,將會前所未有的困難。

  習慣了優哉遊哉生活的我們,還能不能重新拾起篳路藍縷時的艱苦奮鬥精神,為了偉大的夢想奮鬥精神,如今還存有疑問。

  縱觀全球,產業升級雖然一直在強調,可是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時代,升級的動力並不迫切。

  改變習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讓習慣了享受的人們,重新奮發有為,難度可想而知。

  這就是需要文化的力量來重塑我們的思想境界了。

  如何才能跳出現有的舒適環境,發展更加符合未來的工業體係,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還好如今的我們,正好趕上了好時候,我們的國家正在完成民族複興大業,擁有奮鬥精神的人,並不在少數。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後,當我們用現有的工業體係完成民族複興大業,那麽我們還有動力去探索未來新的體係嗎?

  還轉念回到曾經的位置?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文化和充滿魅力的文明?

  會不會走上我們先祖們的道路?

  曆史慣性的力量不容忽視,民族心態萌發之後,處於天下中心的我們還能不能把握未來,會不會困死在地球?

  如果還是現如今的工業體係,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一定會的。

  星空中的超遠距離,已經將我們緊緊地鎖死在地球。

  以現在的科學技術,縱然能夠讓我們登臨臨近星球,可是相對於動輒以光年計數的距離來說,還是太過短促了。

  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突破,才是未來可能遨遊宇宙的前提。

  隻不過,這樣的發現,如今看來,還是科學幻想。

  此時,恐怕有人會說,可控核聚變技術了。可是可控核聚變技術,真的足以支撐我們離開地球飛往浩瀚的宇宙嗎?

  如今看來,它恐怕隻是一個希望的種子。

  而想要讓這顆種子發芽,所需要的土壤,如今我們的科學研究和工業體係,恐怕不足以培育它發展壯大。

  未來的工業體係是什麽?

  可以從兩個層麵來分析,一方麵是對現有的工業體係進行合並簡化。從而能夠用最少的資源滿足我們人類自身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另外一方麵,就是“複製克隆地球”。讓每一艘探索深空的宇宙飛船都是一個獨立的“地球係統”。

  這樣才能滿足我們現如今的口號: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