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文化是需要歲月來積澱的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6-02 01:45      字數:2264
  快節奏的生產方式,導致了生活方式的快速變遷,這就讓許多人感覺有些難以適應。

  莫名其妙的壓力,隨之產生,同時導致了思想上迷茫和心靈上的壓抑,以至於放棄了內心的“修行”,不在提上內在的修養,轉而將心思放在了追求外在的新鮮事物,以此來讓自己分神,填補內心深處的空虛。

  個人在精神層麵的追求缺失,也是導致物質世界衝突加劇的原因之一。

  讀書使人明智,智慧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精神上追求的方向。人一旦有了精神追求,那麽思想的火花就會迸發。

  當思想的火花變成火焰的時候,就是開始釋放他的光輝的時候。

  當火焰繼續成長,能夠照亮更加的範圍之後,就可以做到在黑暗中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思想的光輝能夠照亮的範圍越廣大,我們可以活動的地域也就越光。

  畢竟在黑暗中前行,絕對是個不聰明的選擇。就好比沒有錨點的宇宙飛船,在茫茫宇宙中亂竄一樣,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危險,將自己葬送。

  哲學層麵的討論,雖然看起來很複雜,可是有時候細細想來,感覺他們都是很扯淡的東西。

  物質世界,真實的存在。

  精神世界,存在與否,還不確定。

  而思想文化,更多的體現在精神層麵上,最多在物質世界具現出一部分。

  守靜,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守靜,也是冷眼旁觀,看待世界的方法。

  守靜,也是人們口中浪費時間的表現。

  守靜,是我們真正可以思考未來的前提。

  對我們大家來說,崢嶸歲月不及歲月靜好來的安逸。

  而安逸的環境,正是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

  雖然不是無欲無求,但也不會被物欲影響智慧的成長。

  忙忙碌碌的人生,是不會有智慧增長的。

  沒有在守靜的歲月裏,反躬自省,思考眼前的世界,和未來的自己,那麽一生也就那樣了,隨波逐流,生老病死。

  工業時代的生產力,雖然極大的滿足了我們的物質需求,但是不應該綁架我們的精神思想。

  事實上,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應該會讓我們擁有更多守靜的歲月。

  衣食住行不愁,物質需求滿足之後,我們該如何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

  是看各種各樣的視聽產品?

  還是自娛自樂的遊山玩水?

  或者是敲擊鍵盤指點江山?

  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更加令人身心愉悅的選擇,那就是悟道。

  “悟道”,第一眼可能會讓人覺得,它是專業人士該幹的事情。

  其實我們大家,無時無刻不在悟道,隻不過所悟不同罷了。

  認識世界,總比認識自己來的簡單。

  浩瀚的科學知識,其實跟我們提供了詳實的材料,隻要願意,你就會發現,和那些已經被發現的物質宇宙知識想比,認識他們所要花費的時間是遠遠超過我們的壽命的。

  這就有了另外一個需要,那就是可以承載他們的作品,用文字記錄的作品。

  ……

  好了,以上都是胡扯,寫了這麽多,其實就是想說一件事情,我們自己的想法,如果用文字記錄出來,其實都是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有時候,能讓我們得到無邊的快樂,升華我們的精神境界,擴展我們的思想見識,堅定我們對世界的一些認知。

  當然認知不分對錯,畢竟“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當我們沒有智慧的時候,往往會有個毛病,那就是希望別人聽自己的,有種強烈的被認同感。

  可是,當我們越過那個層次之後,就會去尊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君子和而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人和人性的認知,其實我們沒有太大的發展,並不因為現在是工業時代,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遵循的道理,往往前人早已提出。

  儒家構建了一個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因此可以做到海納百川,為了理想奮鬥,從來都是一件高尚的事情。

  用世俗化的標準去評判為理想而奮鬥,往往得出結論,非常的荒謬。

  就好比,後來,美軍做的上甘嶺戰役的兵棋推演,無論如何推演,都是他們攻下陣地。可是實際上,最後他們並沒有攻下陣地。

  那群用理想和信念支撐起來的無敵戰士,用物質標準來衡量,其實不太合適。

  但是我們對精神信念的認知,遠遠比及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得不出哪怕一個量化指標。

  這就出現了一個麻煩,人民生活幸不幸福,無從判斷。因為幸不幸福,是精神層麵的感受,用GDP指標或者其他物質指標來衡量,會出現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結果。

  就出現了一個,你幸不幸福,不是你覺得幸福就幸福,而是我覺得你幸福你才幸福。

  這麽一個有些荒謬的結論,它確實存在。

  無奈之下,我們該怎麽辦呢?

  那就使勁的折騰吧。既然解決不了精神層麵的東西,那就使勁的折騰物質層麵的東西。

  是好是壞,暫且不論。

  可是,長此以往,一定堅持不下去。

  我們還是應該為人民提供精神層麵的享受才行。

  畢竟自我提升精神境界,自我進化社會認知,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一旦認知定型,就會出現很多看起來非常尖銳的矛盾。

  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又放大了這種矛盾。

  所以可以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產品,就成了各大商業團體競相競爭的領域。

  但是,商人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是不是真正的文化產品,恐怕這裏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化是用來滿足我們精神需求的,是用來填補大家的精神空白的。

  胡思亂想,思潮湧動,就是因為,文化沒有道路,不知該流向何方。就像是沒有方向的河流在平坦寬廣的大地上隨意流動一樣,造成混亂是在所難免的。

  為什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經過歲月的沉積,會自然產生一定的智慧?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象征。河流在經過莽荒開道之後,形成了一條還是通暢的河道。

  歲月沉積,文化蘊養。

  我們不應該著急,靜待她生根發芽的那一天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