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我們應該風輕雲淡的看世界
作者:名不可簡      更新:2020-05-31 17:52      字數:2164
  族群,族群,種族隻有聚集在一起才,能繁衍生息擴大規模。

  可是一旦規模超過了一個物理控製極限,混亂就一定會發生。這時製度就相應的誕生了。這個製度可以是禮樂,也可以是道德,或者嚴刑峻法,總之一個族群想要繼續發展,規矩是必須要有的。

  但是,我們人作為智慧種族,比其他哺乳動物要複雜的多,個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各種思想就會出現。

  如何將各式複雜的人重新統一在一麵旗幟下,這就非常考驗領導人的智慧了。

  有時候有現成的適合的東西供你使用,好比先賢們整合後的儒家思想。有時候,卻沒有現成的思想供你使用,那就會發生動亂,知道大家被重新統一在一麵旗幟下麵。

  但是,這種臨時的統一,固然可以起到一定整合作用,可是如果它和族群的稟賦不合,崩盤是遲早的事情。

  當那麵旗幟徹底無法統一大眾的思想之時,就是個體之間矛盾大爆發的時候。

  現如今,已經出現了這個苗頭,代際之間思維分歧嚴重,如果不是還有發展的利益為紐帶,那麽小團體之間的相互傾軋,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情了。

  更可悲的是,整個社會的實際價值導向更加注重私利,奉行利己主義。宣傳和實事出現了內外兩張皮的現象。

  倒不是我們的領導人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是沒有一個新的思想觀念或者大智慧,來重新統禦全部的個體。

  雖然許多聰明人在做這方麵的研究,可是研究的東西太過膚淺和精細,沒有一種“形而上學為之道”的智慧。

  向自然學習?

  恐怕不行,人類掌握的力量已經超越了自然的承載力。毀滅自然是分分鍾的事情。

  向曆史上的先賢們學習?

  恐怕也不行。時代的局限性,注定了先賢們的許多觀念已經落伍。

  畢竟真理這個東西,到如今還沒有被人發現。

  道不可聞,說的在理。

  向外國學習?

  恐怕會更加令人失望,一群從來沒有統一過的逐利民族,是不可能規劃長遠的。

  正如始皇帝所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為子孫後代萬世而規劃長遠,這恐怕就是我們民族能夠持續繁衍壯大的秘密所在。

  如今,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即將邁入星係時代,在文明躍遷之時,該如何擁有一個可以規劃長遠的穩定製度和思想觀念?

  曾經,我們祖先創造的井田製,孕育了夏商周三代的物質繁榮和摧殘繁多的思想文化;郡縣製和儒法並用的思想,成就了兩千年的王朝擴張。

  如今物質生產方式脫胎換骨,那麽新的製度體係就應該重新建立,新的思想體係也應該重新建立。

  事實證明西方人提出的線性社會發展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並不能套用在我們民族的發展史上,也不能解釋我們民族曾經的發展脈絡。

  回歸主題,我們民族自己的事情,還需要自己來進行解釋。

  教育問題是根本問題,不能合理的給我們的年輕人解釋我們民族曆史的發展脈絡,套用拿來的話術解釋,會造成嚴重的認知偏差,和思維偏差。

  就好比,現如今,官方對王朝定義為封建社會這種說法,就很不妥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製以來,封邦建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消失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曆史上我們並不是沒有遭遇過外來民族的入侵或者統治。

  用我們自己的曆史觀來看,隻是又一次經曆了,“國破山河在,努寇囂張日”的苦難罷了。

  曆史已經證明,在這種危難時刻,總會有英雄豪傑走上台前,帶領大家蕩平山河,恢複中華。

  沒必要用西方的話術來解釋,我們自己的曆史慣性。

  這就造成了,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斷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又開始逐漸回歸傳統,可是遇到的阻力卻是那麽的巨大。

  曾經恢複中華無往不利的文化自信,卻被區區幾代人不自信撕得粉碎。

  我們不是沒有經曆過血與火淬煉的民族,完全沒有必要為一些曆史的小浪花而感到憤怒。

  自信,從容,才是我們應有的秉性。

  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內部的事物,然後風輕雲淡的看世界,才是我們民族該有的心態。

  好比踏入星空,細細想來,其實也沒必要上綱上線,以為多麽了不起,讓他自然而然的發展就行。

  回頭一想,雖然我們步入了工業社會,可是天地自然對我們的約束和古時並無二至,隻是活動的地盤更大一些罷了。

  還都是在地球內部努力的生存,文化傳統,不必丟失。

  畢竟可以在宇宙中獨立生存的活動單元還沒有建立,談不上新的思想文化。

  恐怕隻有當我們擁有了獨立的宇宙戰艦,正式開始在宇宙中擴展我們民族的生存空間的時候,才是需要使用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時機。

  以現有的疆域來說,曆史已經告訴我們,持續了兩千多年的郡縣製,完全可以高效的持續運行下去。

  這就是我們民族,一百年前,可以在這片不太富饒的土地上,繁衍出占據當時全世界人口規模的四分之一的原因,現如今下降到了五分之一。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丁口數量一直是一項很重要的政績指標。

  可組織使用的人數越多,所展示的力量就越大。

  如今看來也不過時,隻要教育跟的上去,沒一個人創造力,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推動力。

  而且這個推動力,比古時人口對社會的推動力,更加強勁。

  解放了雙手(工業越發展用的人越少),又給思想插上了翅膀(民眾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我們的民族想不騰飛都難。

  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對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