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耱地
作者:孺人      更新:2022-07-30 14:07      字數:4794
  第104章 耱地

    要問他們為何如此?

    因為新農具製作起來實在是過於簡單了啊!

    便是製作的材料,也不過是木頭,麻繩,質地較硬一些的樹枝,以及一些韌性較好的藤蔓。

    畢竟西北這地方,也不是竹子適合的生長地。

    而這些不在裏正交上來的名單上,卻自己跑來屯田司的漢子們,衙役們先前就得了林立文的吩咐,對他們也很是有耐心的一並教導了。

    屯田司府衙準備的材料不足以讓所有人都能人手一份時,他們便讓各自村裏的幾人為一組,拿著一份材料去合力製作。

    且他們這次學製好的農具,還允許大家拿回村去。作為樣品,供村子裏其他一些沒能去的百姓們觀看。

    說實話,這次的新農具被拿回到村裏後。好些老百姓仔細的瞧了瞧後,甚至都不用人教授,便自行琢磨出大致了。

    “嘿,瞧著確實挺簡單易的。”

    “那他們不是白跑去縣城一趟了?”

    “可不就是白跑了麽?到底是年輕,心太急,性子還不夠沉穩。想那林大郎,何曾騙過咱們?他既然特意這般交代下來不需要去太多人,那肯定就是不需要的!”

    “也沒啥,不就是白跑一趟麽?年輕小夥子,多走上點路也算不得什麽。哎呀,不說他們了,走,去砍酸棗樹枝去!”

    這是因為屯田司這次發給大家製作的樹枝,選的便是西州這邊比較常見的野生酸棗樹枝。當然,除了酸棗樹枝外,其他的樹枝也都是可以的。隻是質地較硬著的樹枝耐磨些,使用的受命也能長些。

    像一些行動力比較慢的村民們,發現自家附近的一些酸棗樹枝被砍了比較多,他們又懶得跑遠處去找尋了,便砍了其他的樹枝來,也一樣將這新農具製作了出來。

    隻一點,新農具是製作出來了,但是現在卻還不到需要用得上它的時候。因此大家都是把製作好的農具收好,然後拿著麥釤開始準備春小麥的收割了。

    也完全不出意外,西州今年麥地裏的收成很是不錯,雖然完全沒辦法跟林立文未穿越前的現代相比較,但對於西州這地方來講,比往年著實增產不少了。

    “沒想到石頭做成的肥料,竟真能使得麥子增產!”待到下麵的人將今年收成相關的文書呈上來後,閆刺史特別的高興。

    要知道在像往年,美田在豐年時方可得麥子一石,也就是說西州這裏,過去最好的麥子畝產量也才不過九十二斤左右。

    但今年的西州,老百姓所種麥地裏的麥子平均畝產量卻在一百五十斤左右!即便是一些薄田裏的畝產量,也達到了一石有餘!

    這就相當於,今年西州一畝麥地的收成,等於過去豐年時一畝半的畝產量,閆刺史又如何能不高興呢!

    然而這個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增長比例在林立文看來,隻是屬於正常範圍。因為現代針對麥地肥料的不同施肥情況,早就做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對比了。

    “產量還是被缺水影響不小。”林立文還惋惜道。

    麥子雖比較耐旱,但卻並不是說它生長周期裏就完全不需要水。在沒有足夠水灌溉的麥地,想要達到高產量也是很難的。

    “大郎勿要歎氣了,如今各縣城村莊已經開始製作水車。隻需等到明年,麥子畝產量肯定還能增產不少。”便是如今年這般的增產,閆刺史就已經很滿足了。畢竟原來西州是個什麽樣的情況,沒人比他這個土生土長的西州刺史更為清楚了。

    林立文也知曉這些,隻是想到這般低的糧食畝產量,忍不住為這時代艱難生存的老百姓心生唏噓而已。

    待到心情平複了些後,林立文便與閆刺史說起了正事。

    “你說西州也能種植冬小麥?”閆刺史震驚。

    “為何不能?”林立文拿出隨身攜帶的手縫筆記本,翻到他手繪西州大致輿圖的那一麵,指著其中做了標記的五個縣城給閆刺史看:“大人,我之前去到各縣城巡查時,便考察過各縣城的氣候情況了,如這六處縣城的一些農田裏,我覺得可試種一年冬小麥。”

    西州確實因為在入冬後,天氣會變得格外寒冷,導致冬小麥不易生長。但實際上在林立文下鄉逐一考察時卻發現,並不是西州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且西州以前以種植春小麥為主也是因為缺水嚴重,尤其是冬日更為幹旱。但現在,灌溉的問題已經解決不少,那麽以舟縣為起點,往東南方向的這一片比較遼闊的區域,在林立看來是完全可以種植冬小麥的。

    閆刺史頓時又驚又喜,因為冬小麥不管是在質量上,還是在產量上,其實都是要好過春小麥的。隻是一直以來,西州基本都是以種植春小麥為主。

    除了這,林立文還又說起了另外一件事:“我此次來,還想請大人幫我與別的府州,尋一些較好的稻種來。”

    這使得閆刺史更為震驚了:“難道大郎你還打算在西州試種稻穀?”

    要知道他們西州這地,曆來荒涼幹旱,耐旱耐寒的小麥種植尚且不能高產,因此水稻還幾乎從未種植過。

    也因為這個原因,林立文在西州很難買到稻種。

    稻米倒是有,別看西州人以麵食為主,但一些富戶鄉紳們,偶爾也會購置一些稻米換換口味。

    隻是這價格,雖不似吉州當初棉那般的天價,但也絕對不是一般百姓能消費得起的。

    這才讓林立文生出,想要在西州試種稻穀的想法。

    林立文還說道:“我上次巡查時,也已經選定好兩處可做試種稻穀之縣城。”

    “既如此,大郎你便放手去做吧。”閆刺史很爽快的說道:“有什麽困難,依舊直接來尋我便是。”

    這一次,林立文還真就有需要閆刺史幫忙的。

    第一件事,便是給林立文挑選出來的適宜種植冬小麥的五處縣城縣令發布通告。讓其派遣衙役去往各鄉村,告知村民們官府將帶領大家試種冬小麥一事。

    凡有意參與試種冬小麥的老百姓,照舊先去往各自村裏正處報名。由裏正將名單和試種畝數統計好,再匯總給到林立文。

    而除了這件事,林立文還有一件私事需要請求閆刺史幫忙。

    磷肥與水車這兩樣東西,不單單隻是西州能用,整個皇朝都是可以且很是需要的。因此這件事,林立文與閆刺史都得在今年春小麥增產文書上,一並匯報與永興帝。

    算著日子,錢秀秀應該就這段時日將要生產,林立文心中實在是惦記的很。偏這年代交通不便,西州這地更是極為慌涼偏僻。林立文就算是想找個送信的人都難,所以他便隻能借著此次要往京城上報,請求閆刺史幫他給京城錢秀秀和林老大他們送上一封信。

    一封家書而已,這對閆刺史來說,實在算不得什麽大事,他一口便答應下來了。甚至閆刺史還與林立文說道:“大郎,你若還有別的一些物件想要帶與家人的,也可一並交付於我。”

    林立文聽得心中一動,忙對閆刺史行禮道謝:“多謝大人。”

    閆刺史雙手扶住他:“大郎你勿要與我這般客氣!”他現在隻盼著林立文能在他們西州待的時間越長越好,因此如林立文對家中親人這種的相思之情,閆刺史能幫忙的地方是絕對願意出手相助的。

    甚至要閆刺史來講,也就是不湊巧,這位林大郎的妻子懷孕不方便跟隨。若不然的話,倆人一並來到他這西州多好。

    這樣的話,林大郎在他們西州也能待得安心些。

    在謝過閆刺史後,又過了兩日,林立文才將文書和要帶給錢秀秀他們的文書,還有一袋子的西州轄下一縣城的特產幹紅棗送到了刺史府衙來。

    因為時下老百姓不重視水果,如紅棗這般在後世極為尋常可見的,林立文在別的府城也極少見到大批量的種植和售賣。

    這就導致他想在市麵上買一些品質較好的幹紅棗都不是那麽的容易。

    而西州這個地方,別看幹旱荒涼,但正是因為這種氣候,此地長出來的水果甜度才更高。比如之前王四郎送林立文的那幾個甜瓜便是如此,雖品種不如改良後的那些優越,但是味道著實不錯,完全可用一句“甜如蜜”來形容。

    因此食用完那幾個甜瓜後,林立文便還留了種子下來,打算等到明年開春時,自己去找一塊地來試種。

    再比如這次托閆刺史帶回去的紅棗,產自西州一名叫慶縣的縣城,這種棗子皮薄肉厚,甘甜核小。林立文吃著覺得甚是不錯,且紅棗還十分的養人,他便決定蹭閆刺史這一波,給遠在千裏之外的京城裏的錢秀秀他們稍去一袋。

    將東西交給閆刺史後,林立文這邊便加緊教授老百姓們冬小麥試種一事了。

    而水稻試種因為林立文怕西州此地老百姓毫無這方麵的種植經驗,所以他第一年便隻打算先在選定的那兩處官田裏進行試種。然後等到試種成功收獲後,參與試種的農家好手們也學會了水稻的種植技術,林立文再派遣他們下鄉教授百姓也不遲。

    很快,被選定的那五個縣城的老百姓接收到了林立文要帶著大家試種冬小麥一事了。

    同樣的,報名采取的是自主自願。

    但架不住,林立文如今在西州老百姓們中的好名聲。大家一聽是他,想都未曾多想,便對裏正嚷嚷著他們要報名了。

    不過這次試種,林立文著重加多一條。所選田地,需得是前茬並未種植小麥的其餘土地。

    這便也是林立文要讓老百姓們知曉的一件事,小麥決不可連作。

    事實上,西州麥地畝產量這般的低下,不僅僅是跟缺水,不會施肥這兩樣有關。還有小麥連作,也會使得其產量低下。

    針對這件事,大家私下也在不停的討論。

    “麥子竟然不能連著在同一片地裏種植嗎?”

    “既是林大郎說的,那絕對就是真的。”

    “我家有好些地原本都是些美田的,可種著種著,地裏產量越來越低,就變成了薄田……未曾想,竟是這般原因。”

    麥子連作之危害,直到這一次,西州百姓們才有了些許的認知。

    而這樣一來,老百姓們所擁有的田地裏,能符合要求拿來試種冬小麥的便不多了。

    但不管怎麽樣,凡是報名了這次冬小麥試種的西州老百姓們,最近一個個的跟打了雞血似的。那些個被林立文派遣下來給村民們講解冬小麥種植時注意事項的衙役和農家好手們,也享受到了老百姓們前所未有的歡迎和笑臉。

    要知道這可是以冷獨,彪悍,野性和排外等出名的西州漢子們,甚至以往遇到矛盾時,這些西州漢子還十分不喜與人爭論,能動手就絕不多說話!

    以至於便是他們西州本地的衙役們,過去下鄉時都得盡可能的組團去。要不然,很有可能因為上頭下達的政令讓這些西州百姓們心生不滿後,二話不說,抄起家夥先給他們來上幾下。

    哪怕事後將這些鬧事者抓到縣衙去治罪,可他們因此受的傷也還是在啊!

    而這也是上一次巡查時,張五郎見著王四郎跑走,特意與林立文解釋並且他勿要怪罪的一個未說明的原因。

    他其實並不是在為王四郎說話,他是怕林立文因此生氣而不小心惹怒王四郎,王四郎抄起家夥反給林立文來上一下!

    要知道這位林大郎可是他們刺史大人如今最為看重的寶貝,可萬不能在他的帶領下,被西州一漢子給傷了。

    這便也使得原本隻是衝著林立文給的高嘉賞而下鄉的衙役們和農家好手們,教那些村民們冬小麥的種植技術時也就更為上心了。

    而此時,之前大家學來的新農具——一種用酸棗樹枝或是別的樹枝,然後編織在如往常大家使用過的長形耙下方一般模樣上的木框新農具,也終於派上用場了。

    “此物之前教授製作時就與大家說過了,是用來耱地的。而耱地的作用,便是用來保墒。”

    至於如何使用,那便更為簡單了。

    就跟長形耙一樣,前頭用牲畜或是人力拉著,然後在已經耙過的地裏用此農具進行一遍耱地,也可以叫做蓋地。

    但因著這物件是木製,整體較輕。因此要想將地能耱得更好些,那木框上就需得壓製一些重物,或者是直接站立一個人。

    大人的話往往體型過重,牲畜拉動,大家舍不得。人力來拉,更為費勁。因而一些大人便把目光,對準了自家小兒們。

    他們讓家中體重較輕的小兒們坐在木框上增加重量,然後再由前頭的大人們拉著一塊耱地。

    小兒們還從未這般“玩”過,因此一坐上去,便再也舍不得下來了!

    如一些家中隻有一個小兒的倒還好,畢竟西州百姓們誰家還沒有個十幾二十畝的地啊,這還是種地幹活的正事。自家小兒喜歡玩這個,便讓他們坐個盡興便是。

    隻一些家中小兒過多的,那便少不得爭搶一番了。

    於是好些地裏便出現了類似這般的情景……

    “嗚嗚嗚……爹娘,三郎耍賴!他已經坐過一畝地了,這回是輪到我的,可是他不願意下來!”

    大人們便少不得暫時停下來,或是哄著耍賴坐在木框上不肯下來的小兒下去,又或是去哄更為年長也能聽得進去道理些的大兒們……

    當然也有兩邊都不肯退讓的,這時候大人們便得給他們屁股上一人來上兩下。

    然被打後,也不過是哭鬧兩聲。但隻要等到大人們一喊:“誰要上來坐?”後,保管還在哭鬧的小兒們便都停歇了下來,又開始爭搶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