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影響局勢的人(二)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4      字數:3159
  祖父點頭,輕歎道:“不能讓你的伯祖獲悉,某這一生,絕不能與兄長走向決裂對立。”

  “孫兒理解祖父大人的糾結。”韋扶風輕語。

  “一開始是糾結,後來想通了,某做了皇帝,完全可以在宮中生活,做了皇帝的人,基本都是頓足皇宮,而這座西園,就是一座離宮。”祖父暢快笑語。

  韋扶風附和的微笑點頭。

  祖父又道:“你無心毀約就好,軍糧的事情,非是祖父吝嗇,而是金州人口激增,不能出現缺糧現象,金州是戰略前沿,存糧足,才能人心穩定。”

  韋扶風點頭,道:“巴蜀的形勢嚴峻,年關之後,鳳翔軍八成發動大戰,金州首當其衝,還有嘉陵江一帶,隴右蘭州一帶,西部的王建也會借機進攻,幾年之內,指望不了蜀地出產支援金州。”

  祖父皺眉點頭,又問道:“你不打算借力東川軍?”

  韋扶風回答:“東川軍隱患太大,一旦陣前反叛,我們必然大敗,李子奇的例子在前,我們要杜絕隱患缺口。”

  祖父點頭,道:“整體軍事布局,完全由你做主,祖父日後南下居住一段時期。”

  “謝祖父大人信任。”韋扶風尊敬回應。

  祖父微笑道:“你十二叔恪盡職守,堪稱能臣,不比李驥遜色。”

  韋扶風點頭認可,說道:“十二叔堪稱能臣,府宰長順一直盡職輔佐,都做的很好。”

  祖父一笑,道:“你呀,還是不放心,十二不掌兵權,不會有什麽坐大之說。”

  “獨權易生貪婪,還是製衡為妥。”韋扶風回應。

  祖父一笑搖頭,韋扶風又道:“祖父大人,有位台州刺史,州衙請見之事,大人可知?”

  祖父微怔,不語,望著遠方。

  韋扶風又道:“欺瞞之事,祖父大人不能縱容。”

  祖父苦笑,道:“有些事情,也是煩不勝煩,太多的寒士或散官請見,與其見麵拒絕結怨,不如轉嫁一下怨恨之人。”

  韋扶風理解點頭,但還是道:“不見可以,但欺瞞之風不能助長,最少應該知道什麽人請來見過。”

  祖父點頭,道:“你說的台州刺史,台州?那不是浙東隸屬嗎?”

  韋扶風回答:“這位台州刺史,祖上是中興名臣李抱真,他本人任職金吾將軍外放刺史,估計還未到任,李抱真的後人,值得籠絡。”

  “李抱真?勳貴嗎?”祖父思索問道。

  “應該是沒落的貴族,李抱真是與郭子儀同一時期的重臣,曾經在河東和齊魯做過節度使,一品太保,功勳卓著。”韋扶風簡單解釋。

  “老掉牙的死人,子孫還拿來彰顯高貴,不知廉恥,他自報台州刺史,索求的期望還為刺史,我們哪有刺史官位給他。”祖父不屑評價。

  韋扶風無語,也覺得李振有些厚顏無恥。

  祖父忽然又問:“你莫非見過?”

  韋扶風點頭,說了縣衙偶遇。

  祖父聽了搖頭,道:“眼高於頂,厚顏無恥,上下鑽營之輩,用之必然隱患,我們需要的是顏懷玉。”

  韋扶風點頭,李振給他的印象一般,他也不喜鑽營之輩,當下說了別的話題,與祖父相處一時,獨自離開西園。

  ......

  因為身體不適,韋扶風回轉縣衙休息。

  臨近正午,護衛趙崗來見,稟告道:“大人,屬下在外放鬆,看見那個台州刺史守在州衙。”

  韋扶風微怔,想了一下,起身出門去往州衙,抵達州衙附近,看見李振和布袍大漢,在寒風中佇立觀望,他心生歉意,走了過去。

  “楚兄弟。”李振看見韋扶風,主動走過來招呼。

  “李刺史,我在西園見過老大人,老大人說,不想見。”韋扶風直白告訴,雖然心生歉意,但不足以改變看法,留用。

  李振愣怔,道:“金州刺史未在州衙。”

  “在西園。”韋扶風說道。

  “老大人,為什麽不想見?”李振臉色陰霾,問道。

  “老大人說,沒有刺史官位任用,見了也是煩惱。”韋扶風直白回答。

  李振眉頭一挑,流露了惱怒,扭頭看向州衙,忽然一聲不吭的邁步走離,布袍大漢跟隨。

  韋扶風沒有挽留,目送李振和布袍大漢遠去。

  李振的心情,他能夠理解,但求官的人見得多了,心理上已然麻木,對於人才起用挑剔的很,李振不過是麵試失敗的一員。

  直至看不見,韋扶風也回轉縣衙休息,他能夠親自來見李振,已然是尊重,過了今日,李振這個名字,也隨之淡忘。

  ......

  度過年關,乾寧三年(896),正月十五之後,韋扶風自金州啟程,回歸江陵府。

  在江陵府駐留三日,啟程去往渝州,韋扶風必須巡視蜀地和嘉陵江上遊,積極備戰,調和民生,整頓吏治,增強統治威望與力度。

  還有,他曾經答應李玉珠,在孩兒出生之時陪伴,他也想與其他愛侶團聚。

  ......

  而被韋扶風淡忘的李振,那一日憤恨走離。

  次日一早乘船離開金州,順漢水東去,他佇立船頭,不顧寒風侵襲,一張臉陰沉,眼睛望著遠方。

  李振,字興緒,祖先是西域昭武九姓的安國貴族,他是唐朝中興重臣李抱真曾孫,本姓安。

  因為安祿山造反,李抱真請求改姓,被皇帝賜予李姓。

  李振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刺史高官,到了他這一代,因為戰亂而造成家境沒落。

  但出身官宦的李振,對於曾祖李抱真,骨子裏極度引以為傲,夢想成就曾祖的輝煌人生。

  可惜現實殘酷,平日裏聰明好學,才智過人的李振,參加科舉考試屢次名落孫山。

  經曆打擊的李振,終於明白依靠自身才華,不可能考中進士,失望之下,心態變的怨恨朝廷官僚的腐敗。

  無奈之下,李振依靠祖蔭和送禮,謀得了金吾將軍的軍職,打算走武將路子出人頭地。

  但朝廷的日漸頹勢,讓隻是虛官的李振失望心涼,於是再次舍出家底,謀得外放台州刺史。

  李振使錢謀官的時候,浙東董昌對於朝廷表現的異常忠心,不但貢賦天下先,就是治下六州的行政官員,也接受朝廷任職。

  天下大多數藩鎮節度使,隻願接受部分行政輔官任職,與朝廷保持明麵上的隸屬。

  李振得到外放浙東,興衝衝的離開長安,走武關道南下。

  途中為了避開戰亂地域,沒有乘船去往大江下遊,而是走入鄱陽湖,經過江西鎮南軍地盤南下。

  不想辛苦的走到贛州的時候,忽然聽說董昌造反稱帝的消息。

  李振承受當頭一棒,驚怒之極,不得已頓足贛州等候消息,結果董昌稱帝之後,周遭藩鎮竟然縱容的觀望。

  李振在等候中絕望,思來想去,萌生了投靠扶風侯勢力的想法。

  落魄的李振,心氣低落很多,身在贛州,能夠獲得有關扶風侯的很多信息。

  李振認為,扶風侯完全有能力進奪浙東,而他是朝廷任職的台州刺史,可為名正言順的入主先鋒。

  李振的第一步是想獲得認可,所以報號台州刺史。

  認可與占據後的任職,在心理上大不同,浙東還不是扶風侯地盤。

  李振認為,承認一個空頭刺史官位,扶風侯或金州刺史不會抵觸,隻要獲得認可,他也就融入扶風侯勢力,為日後官途打開半扇門。

  不想,金州刺史竟然不見,李振憋屈之極,就算他是能言善辯的才智之士,也是一拳打空,無可奈何,隨之是極度的憤恨不已。

  “老爺,休息吧,莫要生病。”布袍大漢關心勸說。

  李振點頭,扭頭輕語:“李武,我們去往襄州。”

  “襄州?老爺,在不遠的上津縣登陸,比襄州登陸回歸長安,近的多。”李武說道。

  李振說道:“襄樊,自古是守住荊州的戰略重地,扶風侯的金州治下,明顯依托漢水防禦態勢,古人關羽曾經鎮守的襄樊,屬於荊州得失的致命咽喉。”

  “老爺,襄州是忠義軍的地盤,老爺莫非是打算拜訪趙匡凝?”李武說道,以為老爺在金州碰壁,又想去投靠忠義軍。

  李振說道:“忠義軍占據的地盤難有長久,趙匡凝為人保守,不值得依附,我打算去往汴州,請見宣武軍節度使朱溫。”

  “宣武軍?據說是最強藩鎮,汴州很遠。”李武回應,內心不看好主人的想法。

  “若是汴州碰壁,我回長安。”李振淡然輕語。

  李武點頭輕嗯,又道:“外麵寒,老爺入內休息吧。”

  李振轉身進入船艙休息,船隻順著漢水行駛,一路經過南北水陸轉運的上津縣,入均州。

  途中看見繁榮太平景象的均州城,李振特意入城走了一遭,細致的了解駐軍和民生。

  離開均州城,另行雇船順流而下進入襄州,不日抵達軍事重地襄樊。

  襄樊是忠義軍節度使治所,隔著漢江存在兩座城池,北岸為襄城,南岸為樊城。

  李振在襄樊隻留了一日,啟程北上,進入鄧州(南陽盆地),途徑古人劉備起家之地新野,繼而途徑鄧縣,由鄧縣繼續東北行進,途徑南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