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影響局勢的人(三)
作者:海風兒      更新:2022-05-30 11:24      字數:3133
  李振主仆離開南陽,一路風餐露宿,走近伏牛山一帶,抵達另一軍事重地魯陽關。

  魯陽關是洛陽地域與南陽盆地的分界,駐紮一萬忠義軍。

  如果說襄樊是荊州得失的咽喉,那麽魯陽關就是南陽盆地的得失咽喉,中原大軍若想進攻南陽盆地,必須拿下魯陽關。

  兵出魯陽關,北上直擊東都洛陽,東北進軍則能兵鋒指向汴州,向東通向淮北地域,都是宣武軍朱溫的中原地盤(河南)。

  李振走過魯陽關,繼續向東北行進,進入宣武軍地盤的蔡州,繼而許州,許州就是曹操的統治中心許昌。

  三國時期,關羽在漢水出戰,水淹七軍,曹操得悉震驚,擔憂關羽兵鋒孤軍來襲許昌,嚇得有了遷都想法。

  也就是說,一旦魯陽關擋不住敵軍,魯陽關之北至許昌,無險可阻。

  何為中原,相對於山地而言,中原是四戰之地,但也是適合農業的寶地。

  古代戰爭最根本的資源是人口和糧食,荒無人煙的地盤,再大也難成為強藩。

  例如韋扶風占據的隴右地盤,地廣人稀,論資源價值遠不如靈州和涼州。

  但隴右的戰略價值巨大,能夠吸納黨項人的騎兵,進而呼應靈州和涼州的防禦。

  沒有占據隴右,靈州和涼州隻能孤懸,很容易失控或被奪走,占據隴右,統治形成一個整體戰略縱深,不至於信息閉塞和孤立無援。

  李振一路走的辛苦,三月初抵達宣武軍的治所汴州(開封)。

  汴州所在的位置,因為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成為四通八達的流通重鎮,其繁榮程度,已然超越東都洛陽和長安。

  李振沒有急於請見宣武軍節度使,修養一日,開始在城中走遊,接觸三教九流,行商店鋪,入茶肆酒樓,獲得很多信息。

  在酒樓,恰巧遇上四名將官喝酒,一個將官酒興之下,當堂說出有利於宣武軍的喜事。

  宣武軍進攻鄆州兗州(山東)的戰事,已然處於必勝,用不了多久,大王(朱溫)就可盡取東方。

  將官言,盤踞鄆州的天平節度使朱瑾負隅頑抗,求援於河東李克用。

  不久前,李克用正月裏出動一萬騎兵,由義子李存信統帥支援鄆州。

  但是,鄆州與河東地盤隔著魏博節度使地盤。

  李存信領軍無方,縱容屬下在魏博節度使地盤打家劫舍,惹怒了魏博節度使,出兵三萬偷襲,大敗河東軍,李存信狼狽逃回河東。

  將官言,大王已然遣使去見魏博節度使修好。

  日後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軍,一定會與宣武軍結盟,待得盡取東方,大王就會發兵南下,收拾蹬鼻子上臉的楊行密。

  得到這個信息,李振這才決定請見宣武軍節度使,之前心態持謹慎,主要是朱溫的出身,讓李振顧慮朱溫能否長久。

  朱溫曾經跟隨黃巢造反,後來一看黃巢頹勢,轉而投降大唐朝廷。

  類似朱溫的亂世草莽很多,草莽出身的藩鎮雄主,因為不善經營地盤,或者處理不妥內部矛盾,往往流星一般閃亮一時。

  李振了解的汴梁城情況,與扶風侯的江陵府對比,朱溫對於地盤的盤剝,苛捐雜稅比扶風侯地盤多得多。

  汴州城內雖然人口眾多,但氣氛甚少歡顏,人人活在壓抑之下,為了生計勞碌不休。

  相比而言,李振本心喜歡扶風侯治下做官,據說朱溫喜怒無常,狠毒寡義。

  但李振在金州碰壁,隻能另擇高枝。

  汴州城也分成外城和牙城。

  李振懷著期望,忐忑,幾分憂懼的心情,走到牙城西城門,接受盤查時,直言入城投效宣武軍節度使。

  讓李振意外,動輒斥罵,踢踹,匪氣十足的守軍,一聽之下,神情當即變的尊敬,笑道:“這位大人投效而來,請進,某這就讓人引路。”

  一名兵丁,奉命引路,客氣的帶路,途中溝通。

  兵丁說,大王求賢若渴,任何識文斷字,或者是官員,大王都會禮賢下士,很多來投效的官員,都有機會做了地方官。

  李振暗自點頭,難怪朱溫立足中原,發展壯大的成就第一強藩。

  朱溫重視占據地的治理,實施軍政各司其職,朱溫攻占很多地盤,確實需要很多治政文官。

  扶風侯的統治,也是軍政各司其職,相比朱溫的統治更加中央集權。

  朱溫雖然軍政各司其職,但沒有擺脫藩鎮習慣,也是沿用軍功任職節度使,刺史。

  不過,軍功任職的刺史,不能任職屬下官吏,所以朱溫的統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武將自立山頭,造成藩鎮之內藩鎮林立。

  河東李克用的統治,基本就是論功行賞的山頭林立模式。

  李振心裏踏實很多,他來的正是時候,恰巧朱溫進取東方地盤,需要加強進取之地的統治,他被接納的可能性很大,能夠任職州輔官或縣官。

  李振心態有所保留,不敢期望刺史官位。

  兵丁引路抵達一座驛館,驛館官員接待了李振,安排住處,索要自介具文,告訴李振安心等候大王召見,期間吃住免費。

  ......

  宣武軍節度使府,掌書記敬翔瀏覽文書,看到了李振的投效自介具文,深為感慨共鳴。

  敬翔知道李振的名聲,李振才華出眾,與敬翔一樣屢試不第。

  敬翔是宣武軍朱溫的心腹軍師,朱溫能有如今的強勢,敬翔的輔佐功不可沒。

  當初,敬翔趕考遭遇黃巢禍亂,被迫逃到汴州,投靠一位同鄉。

  那位同鄉是朱溫麾下的觀察支使,權力不大,敬翔留在同鄉軍中,輔佐文書往來,還給將士書寫家信。

  敬翔的文筆流暢,通俗易懂,獲得將士們的讚揚。

  朱溫獲悉,召見敬翔,直接問道:“‘春秋’都寫了什麽玩意?”

  “諸侯打仗的事情。”敬翔直白回答。

  朱溫聽了讚賞,又問:“我現在有些根基,若是學習春秋裏的戰法,以圖更大基業,不知道先生以為然否?”

  敬翔回答:“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貴在隨機應變,出奇謀而製勝,古人的戰法,墨守成規的學用,結果隻能徒有虛名而無實效,春秋可以借鑒,若是照搬,則無益於大王製勝。”

  朱溫欣喜,自此重用敬翔。

  敬翔謀略驚人,幫助朱溫內修政務,外輔計謀,使得朱溫不斷獲得勝利。

  多年下來,敬翔成為朱溫不可或缺的心腹,軍政多數言聽計從。

  敬翔起身,拿著李振的自介文書去見朱溫。

  朱溫就在隔壁的宣德堂,與十幾位將官喝酒,為將官們出戰踐行。

  敬翔身為謀士,為人謹慎精明,擅長察言觀色,他雖然功勳卓著,但從不搶朱溫的風頭。

  例如這種親近屬下的踐行,敬翔往往借口躲避,避免朱溫猜忌於他。

  走入酒氣彌漫,氣氛粗魯的宣德堂,敬翔旁若無人的直接走到朱溫那裏。

  朱溫坐在食案後,笑問:“先生有事?”

  敬翔回答:“大王,李抱真之孫,台州刺史前來投效大王,李抱真曾經任職齊魯之地的節度使,在齊魯之地深得人心,如今大王收取齊魯在即,屬下建議,大王召見一下。”

  朱溫訝道:“李抱真?他的孫兒竟然來投本軍。”

  敬翔回答:“正是,若想齊魯盡早歸治,李抱真的名頭大有可為。”

  “好,先生安排。”朱溫愉悅笑語,如今的他,也不是什麽人都見。

  敬翔辭禮,轉身離開宣德堂,使人知會李振明日來見。

  ......

  李振得到知會,大為意外,想不到朱溫這麽快接見他,內心湧生感激,當下仔細準備說辭,平和心態,養足精神。

  次日,有旗官來接引,接引李振去入節度使府,抵達宣德堂,見到了宣武軍節度使朱溫。

  想不到,朱溫竟然自案後走出,迎接而來。

  李振忙恭敬止步見禮:“李振拜見大王。”

  一聲大王稱呼,朱溫心悅,伸手挽起,笑語:“李抱真大人的名頭,本軍早就如雷貫耳,能得先生來見,本軍榮幸。”

  “謝大王。”李振感動回應。

  “來,坐。”朱溫不再文縐縐,簡單笑語,轉身走回案後落座。

  李振走去一旁,客位跪坐,看向朱溫。

  眼見朱溫一身紫袍,頭戴梁冠,身材魁梧,臉型瘦削,鷹鉤鼻,一雙眼睛有些犀利,也可以說是一種上位者的殺伐霸氣。

  朱溫案旁左側,站立一名青袍官員,三十出頭,麵如冠玉,文質彬彬。

  但見朱溫抬手介紹:“這是敬翔,本軍掌書記。”

  “原來是敬翔大人,李振聞名已久。”李振忙尊敬起禮。

  “李振大人的名頭,敬翔也是聞名已久。”敬翔微笑起禮回應。

  李振微笑點頭,忽聽朱溫問道:“李振,你對天下大局怎麽看?”

  李振轉頭,從容道:“大王如今是第一強藩,日後君臨天下的機會很大,能夠與大王爭鋒之輩,大體是河東軍,淮南軍,川南軍,餘者不足為慮。”

  朱溫愣怔,道:“川南軍?韋氏的西南地盤?”

  “正是。”李振從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