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試探接觸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3      字數:2495
  頭腦稍微清醒的人——比如戴笠,比如一天後趕到的白崇禧——都能看得出,何應欽這所謂的“伐謀”,“伐交”的高論是多麽可笑。“伐謀”就不說了;說到“伐交”——沒有人會投資一家注定會破產的公司,對吧?

  不過,沒有人去提醒痿黿長(解釋一下這個稱呼,“痿”就不用說了,“黿”是一種體重可達100公斤的大烏龜,兩種生活在新幾內亞,另一種生活在長江中下遊以及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一帶——不是有個傳說,常凱申是烏龜星下凡麽?^-^)。原因很簡單:人家都快淹死了,好不容易才抓住這麽兩根兒救命稻草,你卻告訴人家,這兩根兒稻草靠不住,無情地擊破人家的幻想,這是多麽殘忍的事?

  何況,這個落水的人,還能拉著人一起沉下水去呢。

  那麽問,這麽明顯的道理,常凱申,陳誠,何應欽這些一時雄傑看不出來嗎?

  也許是真的看不出來,也許是雖然看出來了卻不敢相信,不敢捅破這一層窗戶紙。畢竟,他們在反人民這條路上走得太遠,已經無法回頭了——至少他們自己認為,已經無法回頭了。

  當內戰進入尾聲,國軍在各條戰線一潰千裏,任何人都看出來常凱申的王朝已經回天乏術的時候,常凱申依舊固執地拒絕投降。他覺得他還有機會,還能借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東風來一個鹹魚翻身——然而,早在三大戰役之前,楊傑(就是前文說的那個楊傑楊耿光)就宣言“世界大戰不是心血來潮,想打就打的起來的,二十年內世界必無大戰。因為二戰中有的國家垮了,有的削弱了,所以短期內打不起來。”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三戰真的打起來,而白頭鷹也確實壓製甚至消滅了兔子……但是你常凱申憑什麽認為美國楊基一定會扶持你上台?美國佬不想再在這個扶不起的阿鬥身上浪費時間精力,想要換馬,這在當時的國黨內,根本是盡人皆知的事。

  但是常凱申敢去想這些事情嗎?

  他不敢,因為三戰和美國人的支持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連這根稻草都丟了,他就連奮鬥目標都沒有了。

  ————

  兩天以後,常凱申一行六人帶著衛隊來到了長春路。

  不是四人嗎?怎麽成了六人了?多出來的兩個人是誰?

  一個是白崇禧,一個是宋美齡。

  白崇禧的來意不好說,也許是常凱申找他來出主意,也許是他自己要過來看某人的笑話,反正,無所謂了。

  宋美齡過來是有正事的。

  淞滬大戰,中日兩軍血戰近五個月,國府在打得可圈可點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這裏所說的巨大犧牲主要是指炮兵、空軍之類技術兵種的損失,中國軍隊不缺步兵,但是戰前花費巨大精力才培養出來的精銳技術兵種,補充起來就不是那麽容易。

  與國府的損失相比,日軍的損失也絕對不小。首先,海軍受到兔子的陰招,多艘艦船受損,最後不得不遠離戰場,這樣雖然避免了損失,但也大大削弱了對岸支援火力。而航母的遠離,導致空軍麵對國府空軍也難以占到上風。海軍空軍指望不上,地麵上苦逼的陸軍就隻能靠著本身的戰鬥力去跟國府軍戰鬥了,這也沒什麽,畢竟日軍的陸軍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訓練水平都是要強於國府軍的。

  結果一交上手,日軍發現,滿不是那麽回事。國府軍似乎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針對性準備,讓本方的裝備優勢、訓練優勢並不像預想中那麽有效:豆丁戰車麵對國府軍大量山寨的一人扛大炮,基本就是露麵就死;而強化訓練的刺刀拚殺技術更是被國府軍大量裝備的藤甲(兩年的時間裏,國府很是弄出來一批,這種國內唯一能大量提供的裝備)克製得死死的;在麵對具有數量優勢的國軍的時候,如果不是士兵的技戰術、特別是射擊技術,以及炮兵的炮擊技術普遍優於國軍,以及在某些關鍵節點用了決勝瓦斯,日軍幾乎要被反壓製。

  伴隨著戰爭的進行,兩邊劇烈地消耗,於是差距漸漸顯現出來了:日軍可以得到源源不絕的補充,而國府則隻能靠著儲備打仗,高強度的戰爭讓國府的儲備迅速見底,不可避免地敗下陣來。

  而日軍靠著完備的培訓係統以及相對於國府龐大得多的人才儲備,參戰各部很快就恢複了戰鬥力——好吧,起碼是恢複了建製——然後就繼續向南京開進。

  這讓眼下在南京苦撐的唐生智倍感壓力。

  於是國府計劃對日本本土發動一次反擊,來警告日本政府,指望以此減輕南京的壓力。

  這就是著名的“人道遠征”“紙片轟炸”,

  轟炸需要轟炸機,而且還必須是遠程轟炸機。但是當時中國空軍購買的,能夠轟炸到日本本土的馬丁139wc型轟炸機,卻掌握在一群外國雇傭兵手裏(不是飛虎隊,也不是蘇聯援華航空隊,就是一群雇傭兵,拿錢辦事,沒錢走人的那種),這些人開出了執行這次任務的價錢:10萬美金/人,8個人需要80萬美金。

  常凱申一琢磨:你們這些人的錢不要掙得太輕鬆啊,80萬美金,夠我幹多少事了?再說,這是攻擊日本本土,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民心士氣上的好處,讓一群外國人來完成這個任務算是怎麽回事兒?

  於是決定了,讓這些雇傭兵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我們用中國飛行員來完成這次轟炸任務。

  沒想到這些雇傭兵不讓中國飛行員接觸飛機。

  按理說這飛機是我中國老板的財產,怎麽處置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輪不到你一個打工仔多事,對吧?可是這些雇傭兵就愣是不讓中國飛行員接觸飛機,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掌握了這種飛機,他們就沒活兒幹了。

  而國府居然沒辦法——痿黿長硬不起來啊。

  後來徐煥升(執行人道轟炸任務的隊長)耍了個花招:他在機場上拉響了空襲警報,於是這些外國雇傭兵接到“飛機轉場”的指令。他們駕駛著四架馬丁轟炸機飛往成都鳳凰山機場,停好飛機前往駐地休息,這時候徐煥升帶人把這四架飛機包圍了起來,不許任何人靠近,從而順利底接收了這些飛機。不久以後,這支航空雇傭兵被航空委員會解散(這個事情在原來的曆史上發生於3月16日,在這個時空也基本發生在同一時間。當時未來人的消息還沒有公開,否則徐煥生也就用不著非要用馬丁轟炸機了)。

  但是這一次計劃中的轟炸,沒有戰鬥機護航。

  一來是因為前期的戰鬥,國府空軍的戰鬥機基本損失殆盡;二來,就算還有戰鬥機,那時候的戰鬥機也沒有這麽大的航程(來回將近2000公裏)。

  在原來的曆史上,這次轟炸任務是迫不得已,沒有護航也必須進行;但是在現在,中國空軍有了選擇:也許未來人有航程足夠的戰鬥機呢?

  抱著這個想法,同時也是為了試探一下這些未來人的態度,宋美齡這才跟著出現在長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