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長征路上2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1      字數:3162
  廣昌,潘家樓子,一個德國人,約翰內斯·弗裏德裏希·列奧佩德·馮·西克特將軍正在參謀的幫助下,拿著放大鏡,就著地圖看剛剛翻譯成德文的革命軍(中華國民革命軍,接下來的幾節要站在這方麵來一點描寫,所以需要一個較為正式的稱呼,而*國*軍*這個詞是被屏蔽的)戰鬥報告。

  這位老將軍名氣很大,才能也可謂是出類拔萃。他在戰爭期間(一戰)的種種功績這裏就不多說了,真要是一一列舉,估計要有上萬的篇幅。這裏稍微說一下他最傑出的功績——他是一戰之後的德國國防軍的締造者,這十萬德國陸軍為後來希特勒的擴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本人也因此享有“二戰德軍之父”的美譽。

  不過我們中國人一般是稱呼他為漢斯·馮·塞克特,對他的所作所為,了解得最多的就是,他是常凱申發動的第五次戡亂圍剿,革命軍方麵的總指揮。

  但是這裏要稍微說兩句,碉堡封鎖戰線政策並不是他提出來的。塞克特將軍先後兩次來到中國,第一次是1933年5月到7月,第二次則是1934年4月直到次年的3月初(原史)。換言之他來到中國,開始接手革命軍最高指揮的時候,第五次圍剿已經從上一年的9月開始打了近7個月,已經逼近尾聲(基本上,廣昌戰役算是第五次反圍剿的決定性戰役,廣昌戰役一打完,所有有點兒眼光和能力的軍事指揮員就都知道,紅軍敗了),不需要他再做出什麽指揮了。

  碉堡封鎖戰術是金漢鼎、戴嶽、柳維垣等人在吃夠了苦頭之後,自發采取的戰術,隻是因為紅軍轉變了打法的關係,大家發現,這個戰術似乎“很好用,很有用”,這才逐漸發展成一套較為完整的策略。

  雖然對於這一次圍剿一群土匪的戰鬥,塞克特將軍並沒有起到什麽作用。但是作為常凱申的軍事總顧問,整個國防策略的製定者(塞克特將軍為常凱申製定了較為完整全麵的軍隊建設,按照這個計劃,常凱申組建了數支較為精銳的德式部隊,並在後來淞滬會戰期間起到了大作用。他還為常凱申製定了比較全麵的防備日本侵略的總體策略,著名的東方馬其諾就是因為他的建議才建立起來的——可惜白黨悲催的執行能力和篩子一樣的情報能力,讓他費心製定的這些計劃都付諸東流),他必須對自己即將掌握和改造的部隊有一個較為全麵客觀的了解。

  而想要了解一支軍隊,最好的方式無疑是通過戰爭——比如正在進行中的剿匪戰爭。

  然後,塞克特將軍驚奇地發現,那支作為圍剿目標的軍隊,似乎更值得自己注意。以至於到了戰爭即將結束的現在,他幹脆從南京來到曾經的戰場,實地了解整個戰爭的詳細進程。

  ————

  頭一年9月戰爭開始到廣昌戰役為止的戰鬥記錄沒什麽需要特別注意的。兩邊的戰術都一致,打法也一致,都是毫無花巧,實實在在的拚實力,拚消耗。

  結果不消說,擁有飛機大炮作為攻堅手段和鋼筋水泥作為防禦手段的革命軍在攻防兩方麵都甩了匪軍幾條街。除非是意大利的麵條軍,否則這樣的戰鬥沒理由打不贏。

  4月10日開始的廣昌戰役就有些讓人納悶了。一開始兩邊仍然是硬橋剛馬打陣地戰,然而打了四五天以後,匪軍好像突然就開了竅,從這裏開始,匪軍的戰術變得越來越詭異譎詐。

  總結起來,大約有以下幾點。

  1,陣地防禦戰術。

  無論怎麽說,革命軍依然是進攻的一方,戰線依然在不斷的向前。而革命軍的進攻方式,依然是在白天的時候以飛機大炮為主的優勢火力猛轟對手的防禦陣地,掩護步兵衝鋒,搶占陣地——很常見的步炮協同戰術。

  拋開革命軍還亟待提高的戰術素養不提,火力組織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以往能給匪軍以大量殺傷的火力覆蓋,火力掩護,這次好像沒什麽用了。根據戰場情況可以判斷,匪軍似乎不再在一線陣地保留大量兵力(李德的戰法,就是在一線陣地配置大量兵力,準備在敵人“脫離堡壘的掩護,向我衝鋒之際,依托陣地給予敵人猛烈的殺傷,並尾隨敗退回去的敵軍,反攻地方陣地”——就是所謂“短促突擊”),而僅僅是配置少量觀察哨,把主力部隊隱藏在後方。等到革命軍衝鋒的時候,再快速進入陣地,展開戰鬥。

  這個戰術倒還不足以讓塞克特將軍這樣的宿將吃驚,如果是在歐洲戰場上,這種戰術不會有多大效果。不用說德軍,即使以法國軍隊的戰術素養,步兵也可以踩著炮著點前進,幾乎是在火力覆蓋一結束、向縱深延伸的半分鍾之內就攻上敵方陣地(據說德國軍隊的步炮協同水平可以讓大炮的把彈著點準確落到步兵前方五十米,五十米對於全副武裝的士兵來說,發動衝鋒大約隻需十秒鍾左右,法國軍隊的水平比德軍差一截,不過半分鍾應該也足夠了),這麽短的時間並不夠匪軍從藏身之處進入陣地,再說還有火力遮蔽。

  然而革命軍的步炮協同戰術並不熟練(好吧,這是比較委婉的說法^-^),火力強度也不足,從火力延伸到步兵衝上陣地,這中間的空隙足有兩分鍾以上——用中國人的話來說,黃花菜都涼了。

  (紅軍沒有在任何一條戰線上建設如同上甘嶺那樣完備的坑道防禦體係,隻是利用野戰陣地,要不然這個並不成問題。最主要的,紅軍的物資並不足以支撐他們打陣地戰)

  2,陣地進攻戰術。

  總的來說,紅軍是在不住退守,但是在某些比較關鍵的節點上,還是會對革命軍的陣地發動進攻。

  他們的進攻,多半選擇在半夜裏。先是組織相當的部隊潛伏接近,然後用少量精銳部隊做為刀尖,不停向縱深突破,後繼以大部隊突入。對全線發動牽製和壓製性攻擊。

  他們的突擊方式也在不斷完善中,一開始是連續的爆破進擊,到了後來,不知怎麽的,就開始使用重炮了。

  ————

  3,小股突擊滲透戰術。

  對於革命軍堅固的正麵防線,匪軍是沒有什麽好辦法的,即使他們有了炮,也無力跟占優勢的革命軍炮兵打炮戰,他們沒有這個本錢。

  所以他們避開正麵戰場,頻繁派出小股精銳部隊,借著夜色掩護滲透到戰線後方,對糧倉,彈藥庫,兵站,醫院等目標發動攻擊,迫使革命軍不得不在後方留下大量部隊擔任警戒護衛。

  讓人詫異的是匪軍似乎對夜戰有特別的天賦加成,他們的滲透行為總是能獲得成功。革命軍不是沒有想過對抗的辦法,比如,某部革命軍曾經在一條必經之路設下埋伏,然而這埋伏一次也沒有成功過(革命軍自以為隱藏得很好,不過對於使用紅外夜視儀——陳大將在知道紅外和微光的區別和發生原理之後,訂立了條例:即使在可以使用微光夜視的情況下,也必須保證隊伍中有一定數量的夜視儀是紅外的——的紅軍來說,埋伏的人就好像白天的太陽一樣晃眼)。沒有成功過也就算了,匪軍竟然糾結了大部隊,對革命軍的埋伏部隊發動了突擊,讓革命軍“偷雞不成蝕把米”。

  事後該部革軍以為是消息走漏,嚴令盤查,當然到最後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該部革軍倒是很有毅力,在連續吃了兩次同樣的虧之後,指揮官想出了法子:用人來埋伏不行,是吧?好,我不用人埋伏,我挖陷阱。你匪軍的探子再厲害,我一口氣挖上幾十數百個陷坑,你總不能都記得住位置。

  匪軍似乎吃了點小虧,踩中了兩個陷坑——把坑裏的竹釘踩壞了幾個(也是事有湊巧,當時從這裏經過的不是普通穿草鞋的紅軍部隊;而是特勤大隊,特勤大隊在執行遠程奔襲任務的時候,按條例是要穿野戰靴的)。然後,一路過去上百個陷坑就沒用了。是匪軍知難而退嗎?當然不是,就在當天晚上,那條路方向上的一個彈藥庫被摧毀。

  “簡直就跟暗夜精靈一樣。”某個德國顧問這麽評價,“太可怕了。”

  4,騷擾戰術。

  就好像俄國人有兩個天然盟友,風將軍和雪將軍一樣,黑夜似乎是這支匪軍最好的戰友。一到了夜裏,他們就開始了活動。對於小目標,軟目標,他們就一口吞下去;遇到大目標,硬目標,他們就背上汽油桶子,隔著百十米一口氣扔過來許多炸藥包(利用點煙器點火,魏承恭從未來帶來的^-^),或者在鐵皮桶裏扔一掛鞭炮,總之就是攪得部隊夜裏睡不好覺——這種騷擾行為有時候一夜之間要發動很多次。

  他們還利用黑夜做掩護,在部隊的必經之路上埋設陷阱和地雷,陷阱就不提了,匪軍用的地雷可是真有些古怪,大約是有了某種技術上的突破,匪軍的地雷讓曾經在半年前履立功勳的革軍工兵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