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長征路上
作者:地效飛行      更新:2022-05-09 15:11      字數:6340
  (今天會一下子跳過五個月的時間,夠快了吧^-^)

  從5月13日,魏承恭第四次來到根據地(第三次攜帶物資,第一次沒有帶物資),到9月30日第十四次來到根據地為止。魏承恭一共為根據地帶來了12.76噸物資,具體如下。

  5月13日,第四次運輸。60*4無縫合金鋼管50根(每根長1.5米,做迫擊炮用,總重量約158公斤),76*4.5無縫合金鋼管20根(每根長1.2米,做無後坐力炮使用,重量約179公斤),60*4無縫鑽孔合金鋼管300根(每根長20公分,尾端五公分部收攏成錐型,在管子上鑽出六列,總共21個直徑一厘米的眼子(一列4個,一列3個,間雜排列),做無後坐力炮彈發射藥筒,當然所有的金屬加工盡可能在現代完成,總重量合計約300公斤),5號圓絲1000米(擔心8號圓絲強度不夠,換成五號圓絲了——後來發現沒有必要,迫擊炮的膛壓很低,而無後坐力炮更是幾乎沒有膛壓,現在一般的民用無縫鋼管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都遠遠超過這個標準,纏上鐵絲後反而影響散熱。於是又把纏上了鐵絲的自產迫擊炮上麵的鐵絲都拆了下來做他用。總重量約180公斤)。

  其它金屬零件(主要是無後坐力炮的喇叭炮尾)約200公斤,以及兩種炮都用得上的三腳架。

  以上總計就把1.16噸的運輸噸位差不多用完了,不過倒是做出來49門60迫擊炮(弄壞了一根管子),以及18門(弄壞了兩根炮管——這畢竟是一種大家都沒見過的炮,隻付出這麽點兒代價就試製成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無後坐力炮。剩下一百公斤左右的重量幾乎全部用來裝運藥品。

  魏承恭弄到了一些青黴素針劑,量不大。而鏈黴素就始終沒有弄到。至於說弄到這些東西的方法……

  5月27日,第五次運輸。攜帶的金屬物品與上一次幾乎完全一致。這時候發現自製的炮有一種問題:散熱不好,對於強度倒是沒有影響,關鍵是連續使用後易變形——這個經驗教訓是付出了十二門自製迫擊炮因變形而無法使用才換來的。為此魏承恭還受到了質疑,以為他是故意買次品來糊弄人,好在這家夥帶來的藥品療效依然好得不像話(連磺胺都沒有的時代,可想而知這些藥物有多好用了),才沒有受到進一步的懷疑。後來還是劉帥檢查了自製炮的問題之後,又做了連續發射實驗(為此又弄壞了兩門炮),這才找出來問題所在,同時還發現大炮纏鐵絲完全沒必要。

  之後,在劉帥主持下,紅軍製定了新的炮兵條例,主要修改的內容,就在於防止迫擊炮過熱(無後坐力炮這個問題倒是不突出)。

  這件事給魏承恭提了醒,這之後他買物資回來的時候,會把詳細賬目,以及發票等等交給總理——雖然總理和主席等人都一再表示,這個沒有必要。

  此外,藥品一直處於緊缺狀態——紅軍自用倒是基本夠用了。不過因為和陳濟棠搭上了線,根據地出產的優質消炎藥倍受陳軍的歡迎,紅軍在保留一定存量的前提下,開始以藥品換軍火——主要是高射機槍和炸藥。之前,從陳濟棠那裏換來的二十挺高射機槍發揮了作用(陳濟棠所在廣東經濟較好,因此陳軍的裝備很不錯。其空軍有130餘架飛機,實力與中央軍相當;海軍有30餘艘艦艇,排名全國第二。其治下廣東石井兵工廠月產量能達到:79步槍1000餘支,重機槍6-18挺,迫擊炮6-18尊,捷克式輕機槍60挺,手榴彈2.1萬枚79步、機槍子彈210萬發,炮彈1200發。其生產的步槍,據說精度超過了漢陽兵工廠甚至是鞏縣兵工廠生產的中正式步槍。即使如此,陳濟棠依然花了相當資金外購武器)打下了白黨兩架飛機。

  6月10日和6月24日的兩次運輸,運送物品跟前兩次並無二致。對於被白黨的炮火炸怕了的兔子們來說,有了如此方便的大炮(實行新的炮兵條例後,迫擊炮的損壞率降低到了一個比較正常的程度。而無後坐力炮對於缺乏攻堅力量的紅軍而言,更是異常有用。前線指戰員們把這種很方便的炮稱為“遊擊炮”和“單兵炮”,衝著這兩個愛稱,就知道這種炮很受歡迎了)來源,怎麽能不充分利用起來?

  大量迫擊炮(前後四次,魏承恭共運來了200根60鋼管,80根76鋼管,紅軍的幾個軍團都用這些東西編製了軍團直屬的炮隊)的裝備使用,讓紅軍在局部戰場營連一級的步兵支援火力上,史無前例地超過了白軍——好吧,這事甚至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跟敵人拚火力的想法一度有所抬頭。

  這中間出了點兒小插曲:6月17日魏承恭返回未來的當口,看到總理交給他的物資清單上居然出現了營養品。

  剛一看到這個要求時,魏承恭雖然詫異,倒還不是很意外。根據地的人普遍處於營養不良狀態,給一些重傷員還有中央領導人的妻子兒女帶一點營養品倒也不算很出格(而且清單上要求的量也不大)——雖然主席總理總司令等領導同誌之前都沒有做這樣的要求。

  等到看到物資清單上還有杜鬆子酒的要求之後,魏承恭立即就明白了是怎麽回事。當時他就炸刺了,要不是總理等人攔著,他能衝到李德的宿舍跟那家夥打一架——雖然他很有可能不是李德的對手。

  7月8日,第八次運輸。60鋼管的量加了一倍,76鋼管和鐵絲暫時不要了(鐵絲暫時是用不上了。無後坐力炮的主要作用是進攻時直射拔除火力點,以及防禦時摧毀敵人的裝甲目標。江西是山地,白黨的裝甲部隊用處不大,量也不多;至於說進攻……在總的戰略是步步後撤,爭取準備時間的前提下,進攻作戰實在是不多。就算某支部隊偶爾發動戰術進攻,一個尖刀連有幾門炮也足夠用了,沒必要裝備很多)。到此為止,炮兵的力量基本飽和,(再增加炮兵力量不是不可以,但是對戰鬥力的提高效果就不是很明顯了。當一個團裏麵沒有炮的時候給他十門炮,那麽這十門炮的戰鬥力相當於500步兵;當再給這個團十門炮的時候,這十門炮的戰鬥力估計就隻相當於300步兵了;如果這個團本來有100門炮,這時候估計他寧肯要步兵也不要炮了。而且,紅軍當時也供應不起更多的炮彈了)所以運輸側重點轉向步兵裝備。

  具體來說,就是防刺服。

  這東西效果非常好。紅軍當時缺乏彈藥(在有了陳濟棠的藥品-軍火貿易後,有所改善),主要戰術就是用優勢兵力把敵人包圍起來,然後衝到敵人混亂的陣形中,充分發揮人多的優勢,依靠白刃戰來消滅敵人。白刃戰這種戰鬥方式,紅軍對白軍一直都占有優勢,但白黨那邊的部隊隻要能鼓起勇氣,兩邊的傷亡基本是一比一(日軍那種白刃專精的部隊除外——其實就算加上這樣白刃專精的部隊,傷亡比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八路軍確實需要三個老兵才能抗衡一個鬼子兵。但是論及白刃戰的總體傷亡比,差距就不那麽大了)。

  有了防刺服這東西以後,這種給紅軍造成很大傷亡的戰鬥方式立刻變得一麵倒。之前隻有100件防刺服,分配給特種部隊使用,後來大家一想,覺得這東西特勤大隊不用的時候,也不該放著發黴,於是又改成誰參戰誰用——這樣每次戰鬥都能靠這東西減低傷亡不是?

  彭帥的紅三軍團之前在戰鬥中用了一次防刺服,之後彭帥死活不想把這衣服還給陳大將,用他的話說,“早知道有這東西,我就不急著要炮了(魏承恭第一次帶防刺服過來的時候,彭帥不在場,後來也沒人跟他說起這事)。一門迫擊炮二十公斤,頂十件……好吧,頂五件這個衣服;一件這衣服每次戰鬥就算能救下我兩個兵的命(具體怎麽個算法,大家自己想^-^),二十門炮擊炮就能換一百件這衣服。一場仗下來,這一百件烏龜衣服就能讓我們少死兩百個人,兩百個人啊,快要夠一個營了——我的軍團直屬炮團給你二十門炮,這衣服就留給我了。”

  陳大將苦笑不得——我的特勤大隊要你的迫擊炮幹什麽?但是他拿無賴的彭帥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還是總司令出麵,這才把想要把衣服扣下來——至少扣一半下來的彭帥給說通了。

  也因此,中革軍委開始計劃大量裝備這東西,計劃在紅一、三、五、八、九(紅七軍團沒有組建)五個主力軍團裏,每個軍團至少分配500件,由各個軍團自己決定如何使用;特勤大隊人手一件,中央警衛部隊裝備200件。

  此外,魏承恭還真的帶了一點營養品過來:維生素片,鈣片(這個其實沒什麽必要,根據地人民普遍食鹽攝入不足,鈣流失水平遠遠低於正常水平),你李德再是怎麽沒臉沒皮,也不至於搶這東西吃吧。

  7月22日,第九次運輸。這一次,幾乎隻帶了防刺服和藥品。彭總專程跑到瑞金,把魏承恭這一次帶過來的防刺服(500套)全都截了下來——不過最後隻帶走了200件,原因很簡單,特勤大隊那邊要優先裝備(之前已經損壞了一部分)。

  8月5日,8月19日。第十,十一次運輸。這兩次運輸都是以防刺服為主,藥品為輔,不過藥品的比重在加大。特別是利福平。早在六七月份,陳濟棠確認兩種藥物確實能治療結核病之後,很快就意識到這中間巨大的機會,立刻全力開動宣傳機器。

  一時之間他在世界上名聲大噪,再加上磺胺類藥物的大量使用,中國廣東省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國際醫學的前沿陣地。很快,結核病特效藥之一的異煙肼就被外界掌握(異煙肼在1912年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裏,沒有發現這種東西的藥用價值);但是利福平暫時還是“廣東特產”。陳濟棠掙足了麵子(列強都跑來自己治下“交流”國際前沿醫學,多有麵子),賺夠了裏子(“廣東特產”價格不菲,而且因為是“新藥”,產量不大,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為此,陳濟棠淘了不少常凱申都眼紅的好東西)。當然也要給紅軍足夠的回報,軍火對藥品的交換比一再降低,已經到了一噸炸藥換十公斤利福平,或者三十公斤消炎藥的程度。

  進入9月份以後,防刺服的運輸暫停,轉而運輸了450艘充氣船——其實在長征史上,紅軍在湘江上是成功地搭建了浮橋的,之所以傷亡那麽大,關鍵還是中央縱隊行動緩慢。現在中央縱隊一開始就是輕裝,應該不存在無法過江這個問題的——不過為了以防萬一,總司令他們還是把這東西準備好了。

  ————

  10月7日,又到了離別的時候。

  一直到下午,魏承恭才帶著一個班的戰士從長汀趕回根據地。要說明一下,這一個班的戰士並不是保護魏承恭的,魏承恭確實已經配有警衛員,但也僅僅是配了兩個(已經足夠,或者說超標了。主席、總理在陝北、在西柏坡的時候,身邊的警衛員一般也隻有一兩個,說是警衛員不如說是勤務兵。對比之下,常凱申身邊的警衛部隊是一個營的編製——僅僅是這種置生死於度外的氣度氣概,常凱申就被主席他們甩了幾條街)。這一個班的戰士更主要的任務,是“保護珍貴的宣傳器材”諸如電腦,投影儀,手提發電機等設備。

  從六七月份開始,魏承恭就接到了一個任務:帶上這十多個戰士,還有那些播映器材,給鄉親們“送文化下鄉”。

  所播放的內容主要是日軍的種種罪行——不用說,這是在為戰略轉移作輿論準備,為的是走的時候,能給根據地的人們一個交代。

  而魏承恭也非常樂意於這個工作。

  效果非常好。其實早在兩三年前,9·18之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就在根據地中大力宣傳日本帝國主義的凶狠殘暴,然而一來中共此時掌握的材料遠沒有後世歸納總結的那麽詳實,二來光是靠嘴上的空口白話,哪裏比得上圖像視頻來得直觀真實?

  稍微有些麻煩的是,雖然是在根據地裏,依然有很多群眾不明白電影是一種什麽東西,所以有的時候還要先給這些人說明一下電影是什麽——在這一方麵,魏承恭這個現代人跟那些根據地土生土長的幹部比起來,絲毫沒有優勢。

  遇到這種時候要多費一點周章。一般的做法是先播放一些比較輕鬆的故事片,比如剪輯過的《小兵張嘎》,《雞毛信》,《王二小》,《地道戰》,《地雷戰》等片子(剪輯主要是去掉作品中的年月記錄,以及主席語錄之類的東西,目的當然是防止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借這些片子給根據地的民眾說明什麽是電影的同時,也灌輸一些抗日思想,之後才開始宣傳日軍的罪惡。

  不用說這個工作很重要,所以執行這個任務的也不隻是魏承恭他們一支隊伍,而是五支。為此還特意從2016帶來了四部投影機和筆記本(之前開列的單子主要是一些大批量的物資,像這種小零碎就不多說了),連之前魏承恭帶來的一套器材一起,總共組織了五支放映隊,逐村給根據地的人民宣傳。三個多月下來,五支放映隊足跡遍布根據地的十多個縣幾百個鄉村。比較成功地給根據地的群眾們灌輸了“北上抗日”的思想。

  “日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生死大敵,從這些影片記錄裏麵,鄉親們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們根本不把我們中國人當人,他們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常凱申那個沒骨氣沒祖宗的家夥,竟然下令他的軍隊,不準抵抗這些凶惡的日本人。因為他這不準抵抗的命令,我們已經丟了東三省。眼看著又要丟掉華北,將來肯定還要一步步丟掉華中,華南……我們根據地肯定也不能幸免。

  怎麽辦?難道就坐視這些小日本的勢力一步步擴大嗎?大到將來完全沒有辦法抵擋嗎?不,常凱申不抵抗,我們紅軍來抵抗。隻有這樣,我們這個國家,我們的人民才能有救。為此我們中央紅軍,在近段時間,將要開赴抗日前線,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爭取把這些豺狼擋在離我們盡可能遠的地方,阻止他們的勢力進一步擴大,等到我們的力量足夠的時候,就把他們從我們中國趕出去。

  我們紅軍開走以後,不用說,那些白狗子會回來禍害鄉親們。這一點上,是我們紅軍對不起鄉親們,要請求大家原諒。為了減少鄉親們的損失,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安排,不過這些安排並不能保證鄉親們完全不受白狗子的禍害。所以我們要請求鄉親們,不要跟白狗子們硬抗,戒急用忍,盡可能活下去。

  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我們答應鄉親們,五年,隻要五年(在不知道西安事變是否還會如曆史上一樣發生的情況下,把這個時限放寬了一些),如果形勢好的話,隻要三年(這是把西安事變也算在內了),形勢就會發生變化,苦難的日子就會告一段落。”

  幾個月來,這是魏承恭和根據地人民說得最多的一番話。每說一遍,他就覺得心安了一點——這也是他樂於接受這份工作的原因。

  “這孩子,是抱著‘緊迫感’在從事這項工作。”

  魏承恭的活動一直都受著中央的關注。對於他在“送文化下鄉”活動中的表現,在一次閑聊中,主席對總理如此評價道。末了,向總理道:“恩來啊,你要注意開導一下,他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

  “是啊,我也注意到了。”總理讚同主席的看法,卻又為難道:“稍微糾正一下,我覺得這是因為他把我們的老鄉們都視為親人朋友,卻又知道了那個巨大的傷亡數字,對於不能挽救更多的親人朋友們而感到‘愧疚’,同時他也是抱著這種‘愧疚’感在工作,想要救出盡可能多的人——其實我已經一再跟他說過,他的所作所為肯定會救下很多人,他沒有必要感到內疚的,隻是這孩子……”說到這裏輕輕歎了口氣,“活得有些沉重啊。”

  “雖然沉重,但是是個好孩子。”主席掏出一支煙,點上:“如果,我們的後來人都是這樣愛國愛民的好孩子,我們也就沒什麽可以擔心的了。”

  ————

  今天的離別跟往常有些不同。

  在確定魏承恭確實可以往返於兩個時空之後,各位領導人對於送他回2016就不是很在意了。又不是生離死別,遠隔萬裏,一個星期後就可以又見麵,既然如此又何必效那小兒女之態。

  因此,這幾個月回去之際,除了總理和李尅農,偶爾還有鄧發之外,其他的領導人都不會特意過來送他。而總理和李尅農說是送他,還不如說是在交代工作。

  但是今天,基本上,中央蘇區能趕過來的知情者都來了。

  “這是……”

  魏承恭稍稍感覺有些奇怪,“總理,你們這是……”

  “小魏,”這一次總理沒有交給魏承恭物資清單,而是直接說道:“你是知道的,我們即將開始長征了。長征路上千難萬險,還要打仗,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無法保證你的安全。所以,中央決議,在一到兩年之內,你不要過來了,等我們到了陝北——當然也有可能是川陝甘革命根據地——安定下來之後,你再過來。”

  說著話讓出身後幾口大箱子,除了一口是木頭箱子之外,其它的都是鐵箱子,還掛上了大鐵鎖。

  “這些鐵箱子裏是中央的一些決議文件,暫時托你保管了,這個木箱子裏是一些我們不方便帶走的浮財,你帶過去變賣了,可以作為活動經費。”

  拍拍魏承恭肩頭,笑笑:“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