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4章:生產力爆表的巨無霸機械
作者:烤鹿      更新:2022-03-25 20:37      字數:2655
  整個根據地很快到處都變成了施工現場,在這寒冬臘月進行施工,也做好了相關的冬季施工保護措施,寒冬阻擋不了建設的腳步。

  根據地軍民,正在團結一心,奮力拚搏。

  根據地臨時集權消化地盤的速度非常快,抗戰的行動也得到了剛加入根據地地區的老百姓的高度支持。

  主要還是根據地臨時集權減息降租,同時不收農業稅,同時還利用商品生產的優勢,給剛加入根據地的老百姓發放了一波工業商品。

  同時根據地的所有商品糧都集中了起來,不再由個人銷售,而是由根據地臨時集權進行銷售。購買糧食需要糧票,每個的糧票是定量的,就算是有些人感覺吃不飽,但總比把人餓死強,從而讓根據地支撐過這一階段。

  隻要開春後農業生產順利,明年就不怕沒糧食吃了,甚至會吃不完。

  整個根據地,因為工程隊的大量組建,到處都在修路、農改。

  長百山雖然是山區,但道路倒不是那麽難修。長百山有非常多的河穀,這些河穀基本上都是相連的。

  大河穀又有很多小山穀、小河穀。

  城鎮鄉村都是位於這些穀地之中,最大的區別在於,分布於小山穀、小河穀的村落,耕種的土地很多都是坡地,這些坡地是砍伐了樹木後開墾出來的,基本上邊上就是森林。

  而那些大河穀的耕地,地勢則比較平坦,基本上不用怎麽改造,直接就可以使用機械化進行農業生產。

  現在蘇陽的策略就是先通車,先用挖掘機修出土路,讓工程車輛能進入各個鄉鎮農村,從而完成農業用地改造。

  同時在開始修建水泥公路,例如從溪湖到橫仁的公路,雖然穿越山區,但實際上隻需要修一個兩公裏的隧道,打通兩個不相連的河穀,主體都是從河穀修過去的,所以成本並不高。

  特別是蘇陽的這些工程隊,用的施工設備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建設效率比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高出太多了。

  “看來三個月內完成農改,是沒什麽問題。”蘇陽把各個工程隊的施工進度匯總查看了一下,發現時間還是比較寬裕。

  主要還是集中了力量,大量的工程機械效率很高。

  蘇陽購買的工程機械並不全是小型的,還有中型、大型的,超大型的暫時沒買,怕在山裏不方便。

  小型挖掘機一天的工作量,就是普通工人的兩三百倍了,大型挖掘機的工作量,則是一兩千倍。

  這些工程機械的大量使用,讓以前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變成了可能。

  這就是生產力的提高,用更少的人,完成更多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這次蘇陽把生產力提升最高的,還是露天挖礦方麵。

  蘇陽在根據地找到了一個儲量達到2.3億噸的無煙煤煤礦,一個儲量6200萬噸的褐煤煤礦。

  蘇陽直接購買了兩台WK-55型礦用電鏟,對這兩處煤礦進行露天開采。

  無煙煤主要用於製造合成氨以及民用蜂窩煤,合成氨是用來製造火藥、磺胺、化肥的,根據地需求量極大。

  褐煤則是用來發電的,需求量很也大。

  WK-55型礦用電鏟整機淨重1265噸,工作重量1458噸,相當於30輛重型坦克;整機高度22米,相當於7層樓房,單是履帶就有2米多高!總裝機功率4850千瓦,相當於50輛普桑轎車;鏟鬥設計容量36-76m3,標準容量55立方米,每小時理論挖掘量6600立方米,設計挖掘量103萬立方米/月。形象地說:這台巨型挖掘機,一鏟下去可以挖起上百噸重的土石方;每天挖掘的土方堆滿一個足球場,足以超過三層樓的高度。每台WK-55電鏟一年挖掘的土方量,可以將杭州西湖填平!

  與WK-55型礦用電鏟配套的則是裝載量350噸以上的礦用汽車,都是二十一世紀的機械巨無霸。

  之所以選用礦用電鏟進行挖礦,一方麵的是效率高,一方麵的原因是這玩意是用電的,而不是用柴油。

  電力方麵根據地倒是不缺,水電站可以建好幾個中型水電站。同時可以建設火電廠,煤炭是完全不缺的。

  如果是用挖掘機挖礦,燒油很厲害。根據地的柴油、汽油都是煤轉油提煉廠生產的,成本方麵需要多建立一個工廠。

  一方麵用礦用電鏟進行露頭挖礦,就節約了很多礦工,工人不用下井挖礦,效率不僅更高,而且更安全。

  這樣一來蘇陽就能節約下來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其他領域的工業生產當中。

  另外就是煤轉油提煉廠的原材料開采成本下降,也進一步降低了用煤炭提煉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的成本。

  煤轉油雖然不如電力成本低,但其成本目前還是可以接受的,也屬於成本比較低的範疇。畢竟煤炭是儲存在地裏的,隻要開采效率提高上去,這些煤炭成本就很低。畢竟戰爭階段,這些煤炭等資源是不計入稅收的成本問題的。

  在戰爭階段考慮的不是資源能賣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一個勞動力能為戰爭創造出多大的生產力的問題。

  所以不管煤轉油要消耗多少煤炭,成本隻在於用了多少勞動力去搞煤轉油的提煉。

  如果使用礦用電鏟開采煤礦,那麽開礦方麵需要的勞動力資源就可以大大節約,相當於煤轉油的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一台WK-55礦用電鏟,售價2萬點積分,十分的昂貴,但蘇陽還是買了兩台。

  這種礦用電鏟適用於儲量超過3000萬噸的礦山開采,戰略意義極為重大,一台電鏟每天工作12個小時,工作量就可以頂的上8800名左右的礦工一天的采挖量。如今是戰爭時期,這樣能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的機械巨無霸,自然是用三班倒的生產模式進行生產,一天最少也是挖上20個小時。

  相當於一天理論上能挖掘132000立方的煤炭,結合實際生產情況中的一些銜接問題,一天挖個10萬立方米的煤炭也不成問題。

  1立方米的水是1噸,煤炭密度比水要大,這次開采的褐煤礦山密度為1.1,無煙煤的密度為1.5。相當於這樣一台礦用電鏟,一天可以挖掘11萬噸褐煤、15萬噸無煙煤。

  這可比井下挖礦效率高太多了,這兩台礦用電鏟迅速投產,礦山的道路此時已經修好了,電力也拉過去了。

  經過礦山爆破之後,這兩台電鏟開始進入施工階段。

  一鏟下去,就是八九十噸的煤炭。

  一輛輛重型礦車裝滿煤炭之後,直接駛向火車站,然後用火車將這些煤炭運往火電站、合成氨製造廠等等生產部門。

  根據地此前投產的那些煤炭礦山,現在已經直接停產了,礦工有的轉移到了新的礦山,有的進入工廠當工人去了,再也不用又苦又累的下井挖礦了。

  現在是戰爭時期,一切追求效率,低效率的開礦模式盡量不用。

  露天開礦效率高,自然就是發展露天采礦模式。工人下井的開礦模式,後麵隻要找到其他適合露天開采的礦產,那些開采鐵礦的井下礦山也可以停產。

  在兩台超級礦用電鏟的忙碌下,根據地的煤炭開采成本大幅度的降低,生產力直接爆炸。

  相應的電力、合成氨、煤轉油成本都在大幅度下降,戰略意義極為重大。

  火電廠、合成氨製造廠、煤轉油提煉廠,這些工廠的規模也在蘇陽此次狂砸積分中迅速擴大產能。

  而此時的世界各大工業強國,他們開礦用的設備還是蒸汽電鏟。 ..